正文 第21章 快樂你自己,幸福你自己(3)(1 / 3)

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的話,就會因緊張而失明。

有個年輕人被判終身監禁,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回想了活在這世上的20多年,家人、親戚、同學、老師,有誰曾對自己說過一句讚許的,鼓勵的、溫暖的話。

這時他想,隻要能搜索到一句,我就不死,我就要為了這一句話而活下去。最後,他猛地想起了半句,那是中學裏一個美術老師說的。當他將一幅惡作劇的作品交上去時,老師說:“你畫了些什麼?色彩倒還漂亮些。”

這半句讚美的話成了年輕人搜索過去世界的一個落點,有了這個落點,他活了下來,並成為一名作家。

許多人一生都執迷於天堂和地獄之間,甚至最終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到底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事實上,這是一道不算太難的題,天堂和地獄隻在你的一念之間。

141.希望與欲望不同

希望和欲望是人生命不竭的原因所在,但成功者對未來永遠充滿希望,而失敗者對未來永遠盼著欲望。

有一次,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離職回國,紐約市商會為總領事設宴餞行,美國漢學家夏德應約擔任了那位總領事臨別致辭的翻譯。在紐約商會和中國領事館看來,讓夏德先生擔當此任實在是再恰當不過的。

但是當這位總領事起立致辭時,夏德教授卻為之慌慌失措了,因為總領事說的是滿口的福州話,他一句也聽不懂。事到臨頭,他當然不能向商會當局臨時解釋說中國方言太多,他根本聽不懂福州話。在一瞬間的局促不安之後,教授情急生智,他竭力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不僅默不作聲,而且大做其筆記。當領事演說完畢之後,隻見夏氏從容起立,用英語為總領事重新演說一番,一開頭他便說,我(總領事)這次離紐約返國,內心裏充滿了一喜一悲的矛盾。喜的是即將重返祖國與親朋久別重聚,悲的是與紐約的新交舊識從此握別……夏氏如此這般發揮了一氣,說得情文並茂。當夏的“翻譯”演說結束的時候,全場熱情洋溢,掌聲如雷。

142.快樂來自成就感

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沒錯,快樂來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的勝利,一次將檸檬榨成檸檬汁的經曆。

伯利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已在一次火車意外中喪失了一條腿。不過,我還認識一位喪失雙腿的人,他也能轉虧為盈。他名叫本·佛森·羅克在喬治亞州大西洋城的一家旅館的電梯中遇到他。羅克步入電梯時,注意到這位表情愉悅的人沒有腿,他坐在電梯角落的輪椅上。電梯停止在他要去的那層樓時,他和善地請羅克移到角落,以便他更順利地移動輪椅:“對不起!”他說,“讓你不方便了!”臉上掛著溫煦的笑容。

羅克步出電梯回房時,實在沒法不想著這位開心的殘疾者。於是羅克找到他,請他告訴自己的故事。

“事情是發生在1929年,”他麵帶微笑說,“我到山上去砍伐山胡桃木,我把木材堆在我的車上,開車回家,忽然一根木條滑下來,正在我急轉彎時,木條卡在車軸上,我立即被彈到一棵樹上,脊椎骨受了傷,雙腿因此癱瘓。

“當時我24歲,從那以後,我沒有再走過一步路。”

一個24歲的青年,就被宣判一輩子要在輪椅上度過!羅克問他怎麼能這麼勇敢地麵對事實。他說:“我不能!”他說他當時憤怒抗拒,怨恨命運捉弄。但是年歲漸長,他發現抗拒對自己毫無幫助,隻不過使自己變得尖酸刻薄。“我終於體會到,”他說,“別人都和善禮貌地對我,我起碼也應禮貌和善地回應人家。”

羅克再問他,過了這些年,他是否仍覺得那次事件是個不幸。他說:“不!我幾乎慶幸它的發生。”他告訴我,經過了那個震驚與憤恨的階段,他開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他開始閱讀並培養出對文學的嗜好。14年來,他說他起碼讀了1400本書籍,這些書翔展了他的領域,他的人生比以前所能想像的還要豐富。他也開始欣賞音樂,現在令他感動的交響樂以前隻會令他打盹。然而,真正最重大的改變,還是他有了思考的時間。“我一生中第一次,真正用心看世界,並體會其價值。我終於體會到以前努力追求的很多事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價值。”他說。

由於閱讀,他開始對政治感興趣,他研究公共問題,坐在輪椅上發表演說!他開始了解人們,而人們也開始認識他。他坐在輪椅上,還當上了佐治亞州州務卿。

勝利有很多種,但尤以反敗為勝為最高貴,因為那種勝利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他需要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

143.拋棄過去失敗的陰影

生命如一塊普通的石頭,能把它變成金子的隻有你自己,換言之,隻有你自己才是你真正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