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種種高超的語言技巧(3)(3 / 3)

幾個朋友歡聚一堂,對主人掛曆上印製精美的《奔馬圖》發生了興趣。大家對徐悲鴻的藝術才能讚歎不止,其中一位脫口而出:“徐悲鴻畫馬之所以如此傳神,關鍵在於四個字:胸有成馬!”

一言既出,眾人大笑。

有些人“望洋興歎”的成語,而造出“望樓興歎”、“望車興歎”、“望書興歎”等等句子,幽默色彩頗濃。

小說《第二次握手》曾描寫了一位女科學家與校長的對話:

“你真是天才!”戈勒校長笑道:“您的膽量令人敬佩,女士。”

“我是‘地才’,博士!”女科學家冷冷一笑,“正如生命起源於大地一樣,我的認識也是腳踏實地摸索出來的。”

女科學家把“天才”中的“天”換成“地”,臨時仿擬出一個新的“反義詞”。“地才”與原詞“天才”相對,根源在於“我的認識也是腳踏實地摸索出來的”,聽者也就自然理解了“地才”之一怪異的說法。由“天”而至“地”,幽默感十分強烈。

先說後說不一樣

講究先說和後說,這也是一種說話的藝術。

某校有個班主任談到,有一天,他們的高一(二)班和(四)班進行籃球賽,兩個隊打得十分激烈,後來,高一(二)班贏了。

第二天一早,學校布置抓紀律和衛生檢查,高一(二)班同學仍在興奮之中。他們以為今天的班主任講話一定講昨天的球賽,什麼“單騎闖陣”,什麼“奮勇騰空”,當中穿插一兩句鼓勁兒的話。

沒想到班主任一上講台,不說這些,而是說:“我們班算什麼先進衛生班?桌子沒有擦,樓道髒土沒有倒。現在,留下一些人立即搞好衛生,其餘上操。我們籃球比賽奪了魁,衛生、紀律也得搞上去!”由於大家陶醉在球賽的勝利之中,所以先給他們潑點冷水,叫他們看到某些方麵的差距,這是有好處的。

先說後說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思想觀點。戰國時代。齊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拜訪趙威後。問候信還沒拿出來,趙威後就搶先向使者表示對齊國的關心。

趙威後說:“貴國的收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使者聽了很不高興,說:“齊王叫我來拜訪您,是一番好意。您先不問候齊王好,倒是先問收成,又問老百姓,未免先賤後貴了吧!”

趙威後說:“你說錯了,收成不好,老百姓怎麼能好呢?老百姓不好,君王又哪裏能好呢?我這樣問有什麼不對呀?難道要我舍本逐末嗎?”

使者聽了,無話可答。

趙威後問話的語序是“收成——百姓——齊王”,這是按先重後輕的邏輯順序組織句子的。使者也是如此,隻是使者認為最重要的是“齊王”。一顛一倒,表達出兩種對立的思想立場和政治見解。

以前有人查一宗貪汙案,因查無實據,難下結論,就批發“查無實據,事出有因”八個字。後來,換了另一個人去辦此案,因受了賄賂,就把這句話改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於是貪汙犯就變得一無罪責了。

先說後說還可以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修養。

在某學院召開的北京口語調查座談會上,王先生說:“你們用錄音辦法大量進行北京口語調查,已經整理出一百多萬字的資料,這是很不容易的。”接著,王先生批評這項調查書麵化和普通化的傾向比較嚴重。末了說:“我們搞了一份北京話的會話材料,口語色彩比較濃厚,送給你們參考。信息共享嘛!”

不管有意無意,批評別人的工作之後再說自己口語材料有價值,無異於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給人一種飄飄然的感覺。

從說話的策略考慮,如果把“我們搞一份會話材料,奉獻給在座各位,跟大家進行交流,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這段話說在前,把批評別人工作中的缺點說在後,調換一下說話的位置,那就比較得體了。別人也比較容易接受批評。

總之,說話是要講究什麼先說,什麼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