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一席話,說得科學家們思想負擔完全消失。
這段話一開始,抓住要害,即科學家擔心的“萬無一失”的問題,進行設問,以問題引路,自問自答,引出一段解釋,清楚明白,使人疑團頓消。
設問,就是本無疑問而自提自問,是明知故問。可以自問自答,也可隻問不答。設問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誘人思考,使談話內容更吸引人。
林肯在做律師時,曾在一次訴訟中以巧妙的設問贏得了勝利。
一天,一位老態龍鍾的婦人來找林肯。哭訴自己被欺侮的事,這位老婦是獨立戰爭時的一位烈士遺孀,每月靠撫恤金維持,不久前,出納員竟要她交付一筆手續費才準領錢,而這筆手續等於撫恤金的一半,這分明是勒索。
法庭開庭了,被告矢口否認,因為這個狡猾的出納員是口頭進行勒索的,沒有憑據,情況顯然不妙。
輪到林肯發言了,上百雙眼睛緊盯著他,看他有無法子扭轉形勢。
林肯用抑揚頓挫的嗓音,首先把聽眾引入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回憶。林肯兩眼閃著淚光,述說愛國誌士是怎樣忍饑挨餓地在冰天雪地裏戰鬥,為澆灌“自由之樹”而灑盡最後一滴鮮血。最後,他以巧妙的設問,作出令人怦然心動的結論:
“現在事實已成了陳跡。一七七六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可憐的遺孀,還在我們麵前,要求代她申訴。不消說,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經有過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過,她已犧牲了一切,變得貧窮無依,不得不向享受著革命先烈爭取得來的自由的我們請求援助和保護。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發言至此嗄然而止。聽眾的心早被感動了:有的捶胸頓足。撲過去要撕扯被告;有的眼圈泛紅,為老婦人掬同情之淚;還有的當場解囊捐款。
在聽眾一致要求下,法庭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要使講話吸引人,不妨設計幾個醒目的問題,自問自答,這將會大大增添你言語的魅力。
當然設問不能濫用。有些人講起話來,隔幾句就是一個“為什麼呢?”造成語言羅嗦、乏味,沒有魅力,這種口頭禪要注意改掉。
此外,設問提出的問題得有一定的份量,也就是說,這些問題提出來,確實能促使人們想一想,思考一番。倘若提一些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問題,那麼,設問的作用就不大了。
仿擬名篇名句
仿擬,就是故意仿照現成的詞語、句子、篇章而縮擬出某一新的詞語、句子和篇章,它能使你的語言風趣生動。
毛澤東在一次報告中批評某些人為評級而爭吵時說:“有一出戲《林衝夜奔》,唱詞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我們現在有些同誌。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評級時’。”
盡管隻將老唱詞改動了三個字,卻產生了“異變”,聽眾感到新鮮有趣。
某大學一位團委書記,在彙報工作時談到當今部分學生厭學狀況,仿擬劉禹錫的《陋室銘》講了一段《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尋思看電影。可以打瞌睡,寫家信。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苦心。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裏雲:混張文憑。”
全場聽眾屏息靜聽,聽完一齊歡笑出聲,笑完又陷入沉思。這位團委書記的發言效果良好,當歸功於“仿擬名篇”的技巧。
有人感謝朋友專程送行,手執朋友雙手,吟道:“澱山湖水深千尺,不及老友送我情。”這是仿擬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情真意切。
有人住華東師大麗娃河畔的招待所,夜飲過量,昏昏醉去。
次日,同行者見他便問:“今宵酒醒何處?”他隨口接道:“華師大,麗娃河畔。”
兩人一問一答,仿擬了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諧謔成趣,逗人發笑。
在講話中仿似名句,以求生動的作法,古來就有先例。
據說,蘇東坡和好友劉頒等人一起飲酒,相約各自仿照西人名篇即景講述。輪到蘇東坡時,他看到劉頒因多病而脫光了鬢發的腦袋,還發現劉頒的鼻梁也陷了下去,陡然想起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於是吟道:“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壯士兮守鼻梁?”兩句戲言,引得眾人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