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明說:“對!如果退休後有足夠物質保障,我就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郭先生說:“事實上,以往的經驗證明: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錢本身對人們是有益的,它使人們能夠從事很多有意義的活動。
“許多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作著貢獻。其實‘救濟貧困,助人為樂’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你會最終發現你的使命就是要幫助他人,和他人分享你的成功。而你本人在幫助他人、造福他人的義舉中,無疑會得到心靈上的升華,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時你就不會這麼沮喪,相反會感到心靈上最大的幸福。”
李自明說:“是這樣啊,我看過一個報道,說許多富翁們大都是樂善好施者。這些富翁大都熱心於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常常投資或提供讚助資金,修建育嬰堂、孤兒院、老年福利院,為殘疾者辦福利工廠等。
“當然在各種捐資助款的慈善活動中,在各種賑災義演的場合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好像經常活躍在這種場合,他們往往會慷慨解囊,一擲千金。”
郭先生笑著說:“當然這一切與一些人心目中富翁們的形象有很大差距。我們看巴爾紮克小說裏的葛朗台,很多人都覺得富翁就是這樣一種人。或者覺得富翁都是自己揮霍無度,而對他人吝嗇的人。”
他接著說:“而現代富翁們都很樂善好施,他們這樣的行為實際上並不難理解。他們都懂得理財,而且他們認識到樂善好施與自己擁有財富並不是必然的矛盾,這是兩種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優秀品質。
“你的財富可以表現你的致富能力,你的樂善好施可以表現你對待金錢的使用態度。當然你的財富不能決定你對待金錢的態度,但可以為其提供財富上的支持;而樂善好施體現出你的仁愛之心,為你使用金錢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管家拿上來一份調查報告,李自明看到這是幾百位富翁一年中的30項活動的排序表。李自明說:“參加公益活動和籌集慈善資金分別高居第三位和第五位啊!”
郭先生說:“是啊,這表明了什麼呢?這說明現代富翁的生活中,公益活動、慈善事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02.擁有正確的財富觀
正確看待財富,才能有積極的心態去為財富拚搏。
吃完早餐,郭先生對李自明說:“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我想你應該沒有聽過:有一位富翁有三個朋友,第一個是相知甚深的莫逆之交。第二個招人喜歡,但與他相處不如第一個親密。第三個是時常往來,卻對他不大關心。上帝要召見這位富翁。大限來時,富翁畢竟心中有些驚慌,於是請三個朋友與他一起去見上帝。他去請那個莫逆之交的朋友一同前往,結果遭到幹脆的拒絕。拒絕就是拒絕,連個理由都不用找。他又去請第二個朋友,這第二個朋友倒還算爽快,說我陪你到天堂門口,然後你自個兒進去怎樣?第三個朋友接到請求,說好哇,你又沒有做什麼壞事,根本不用害怕,我陪你去見上帝,我完全可以替你作證。三個朋友身份不同,態度也就不同。第一個朋友是財產,無論你多愛它,它也不能到死隨著你。第二個朋友是親人,他們可以送你到火葬場,但安葬完畢之後,他們會立即掉頭回家。第三個朋友是善行,平日雖不很顯眼,但是死後卻永遠跟隨著你。”
李自明笑笑,說道:“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是我親身經曆過的:有個星期天中午,朋友約我吃火鍋。剛進火鍋店,雨便傾盆而至。我們吃著火鍋喝著啤酒愜意地閑聊著。這時,一個老人從玻璃門外蹣跚著走了進來,渾身上下淋得透濕,衣服和褲子都往下滴著水。老人頭發已白了九成,瘦骨嶙峋,在火鍋店金碧輝煌的大廳裏,他的身子瑟瑟發抖。眼裏露著怯怯的光。他在那裏站了很久也努力了很久,終於鼓足了勇氣。試探著向火鍋桌旁靠攏,向人們推銷他提籃裏的雞蛋。嘴裏不停地說:‘這是土雞蛋,真正的土雞蛋,我一個一個攢了很久……’在有小孩的桌上,他甚至做起了小孩子的工作,努力地笑著,說:‘好雞蛋,讓你爸爸媽媽買吧。’連不滿周歲的孩子他也沒放過。但吃火鍋的人們顯然沒興趣聽完他的廣告,一揮手把他嗬斥開,像嗬斥一個乞丐。在他‘巡邏’完三十幾桌火鍋之後,雞蛋依然原封不動地躺在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