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隱憂:毀約棄耕屢現爛尾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的“羈絆”中解放出來,獲得土地流轉分紅後,要麼創業,要麼進城打工。但問題是,各地土地流轉潮起之後,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土地進入市場試點的確先是“一窩蜂”湧進,但很快又“毀約棄耕”。
“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說,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高層發聲,土地流轉或將轉向緩行。
遍地開花
農村的“三塊地”,即農戶承包地、農戶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流轉正在迎來變數。
最近幾年,各地自下而上試水農地流轉的越來越多,從較早的四川、廣州、海南、溫州等地發展到全國,農地流轉產權交易所也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農地改革最早的要算成渝兩地,都因被納入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點而先行先試,隨後各地土地流轉遍地開花。
但問題也接踵而至。據農業部統計,農村集體資產不僅包含2.4萬億元賬麵資產,還包括總計66.9億畝集體土地的改革設定。“這些重要的資產,長期以來產權不清,配置低效。”中國土地協會一位副理事長對記者說。
公開消息顯示,山東有個種植大戶,過去在城裏開飯店,後來作為“回鄉能人”租地種糧,一口氣租了1500畝地。但他自己不會種地,隻能請別人代勞,加上租金過高,第一年虧了,第二年便難以為繼。在全國,這樣的情況少不了。
問題多多
土地流轉目前遇到的最大不確定性是,資本進入了,進入後沒過兩天又退出了,結果土地就撂荒了,原因是中國還沒有建立一個有序的土地流轉市場。
“當前,國家政策允許農地流轉,但前提是依法依規”。5月28日,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高級經濟師顧海波說,不是說允許土地流轉,就倡導“一窩蜂”、“大躍進”,搞些華而不實的流轉。如,目前在河北省邢台、邯鄲的農村,多地出現土地流轉“毀約棄耕”現象,去年和農民簽訂了5年、10年“包地合同”,今年就解除合同。高發的“毀約棄耕”現象,正是近年“資本下鄉種地”暴露出的弊病。
“近幾年,農村非法占地很普遍,有的地被蓋了房子,有的地被用於其他方麵,而農民到城市打工,找工作卻很困難。”多位農民工向記者抱怨,現在回家種地也不可能了,地被流轉了。當前,中國農地流轉麵積已超出承包地總麵積的30%。
土地流轉大行其道,耕地必然受到嚴重破壞。事實上,土地使用上的浪費十分驚人。國土部發布去年的專項督查調查稱,全國批而未供的土地達1300萬畝,閑置土地105萬畝。記者對四川、河北、重慶等地調查發現,在這些省市,一些地方“借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把農民的耕地占了,有的占了卻沒有用好”。
問題還有很多,比如一些地方熱衷片麵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經營,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後,與農民爭利。“麵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占用耕地的情況,我國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但一些地方存在補充耕地數量和質量不到位、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田的現象。”國土部部長薑大明此前稱。
穩妥前行
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盡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但如何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仍無定論。
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近日多部門聯合發文,對於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鼓勵什麼、限製什麼、禁止什麼等有了規定。
“工商資本下鄉是件好事,但在紅火的農地流轉中,需要進行風險防範。”中國土地協會一位副理事長提醒說。“要加強規劃管控和用途管製,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