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勝防的“軟醫鬧”打砸醫院變壓床、網絡散布流言
如今,打砸醫院、設靈堂等“硬醫鬧”因會受到處罰而漸漸變少,但持續“維權”、壓床、長期“盤踞”醫務處、網絡散布流言等“軟醫鬧”方式持續抬頭。
前不久,四川一名主任醫師因身心俱疲選擇自殺,此前一位患者因不滿治療持續壓床9個月,期間對這位醫師及同事態度惡劣。因壓力選擇結束生命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不少醫生稱對這種“軟醫鬧”感到寒心。
“軟醫鬧”群像
4年前,武漢市民王爹爹因頭暈到家附近一家三級醫院急診科就診,經過各種檢查,醫生發現王爹爹並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便勸他回家好好休息即可。但王爹爹並不認同,強烈要求醫生為自己輸液,否則就大吵大鬧。無奈之下,醫生開了少量的維生素C注射液,王爹爹見打了針便心滿意足地回家,可沒過多久,他便找到了醫院醫務科,稱自己自從在醫院打了針以後,回家就開始神經衰弱,頭暈難受,並認為一定是醫院的針有問題,要求賠償。
在接到投訴後,醫院醫務科開始進入調查程序,結果發現醫院並不存在過錯,前後向王爹爹解釋了多次他也不滿意。4年間,王爹爹不僅長期堵在醫務科門口,還多次到衛生行政部門信訪室控告、給媒體打電話,但經相關部門調查醫院確實沒過錯。
今年5月19日,記者見到王爹爹仍拎著一個塑料袋在醫務科門口徘徊,院方表示,如果王爹爹不相信各種調查結果,可以走司法程序,通過訴訟讓法院判定,可王爹爹堅定地說:“鑒定也是假的,我沒錢打官司。”
不發生肢體衝突,也不在醫院擺設任何東西,靠“賴”也是一些患者慣用的方式。今年68歲的李爹爹去年11月因心髒病住院,術後醫生發現他有輕微腦梗塞現象,建議出院後到門診用藥物治療,不想李拒絕出院,稱要在醫院把病徹底治好再走,否則就是醫院不作為,要求轉到神經內科。
無奈之下,醫院隻好繼續讓他住院,但出於治療原則,不能為他打針,隻能每日按時提醒他服藥。李爹爹占據一張床位,半年來每天隻出床位費和護理費。“我們不能去責罵他,相反每天還必須對他笑臉相迎,滿足他的要求。”該科護士長說。
“如果你們不解決,我把內容都發到網上去。”麵對這種“威脅”,一家專科醫院的醫務人員表示已經聽“麻木”了。現在會用網絡的患者也不少,而網絡也成了患者“軟醫鬧”的平台。40歲的周女士因打針後出現過敏紅疹認為醫院存在醫療過錯,院方調查後認為,周女士的過敏紅疹屬於藥品不良反應,是個體原因造成,不是醫院醫療程序過錯、也不是藥品質量問題,但出於人道,醫院答應為周女士提供後續的抗過敏免費治療。
但周女士並不滿意,也不提要求,隻是告訴院方,她要把這些發布到網絡論壇、微博和微信上,並告訴各大媒體。“遇到這樣的患者我們沒有辦法,她有發布的自由,而一般人不會去調查,認為肯定是醫院錯了。”一位醫務人員說,近幾年有了各種“自媒體”後,患者常用這種方式要挾醫院,由此需要進行的後續工作太多了,為了醫院聲譽,還需不停補救。
醫患雙方難以應對的“軟肋”
一家三甲醫院負責人表示,患者不打不砸也不打醫生,軟磨硬泡也沒犯罪,這一點上至少不可能報警來抓他們,他們花時間、花精力,甚至靜坐、跟蹤、守候,有的不采取行動,有的在診室外遊說其他患者也不構成犯罪,這一點上無論是醫院還是公安機關都拿他們沒辦法。
“有的時候醫院也是無奈,不該賠的也賠了。”在4家醫院中,負責人都提到這一點。據統計,在所賠償的醫療糾紛中,真正是醫院醫療過錯的大約隻有20%—30%,而其他的隻要不是數額巨大,醫鬧時間長的,醫院實在頂不住的都會賠償。相關負責人甚至說,有的“軟醫鬧”患者甚至還會告訴其他患者,自己通過“堅持不懈”地醫鬧獲得了賠償,就這麼鬧下去醫院一定會賠。
武漢金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海夫告訴記者,他接待過不少醫療糾紛的谘詢,患者多數隻是先將自己的事情詳細問過律師後便沒有下文,他們一聽說走司法程序複雜,時間較長,還要自己出律師費,90%以上的患者就退縮了。
他介紹,所接觸的患者中普遍選擇“軟醫鬧”的原因主要是三個,第一,不願意走司法程序自己出錢;第二,醫院無過錯或過錯小,患者通過訴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賠償;第三,患者認為醫院有錢並且怕鬧、怕見報,通過鬧賠償快而且數額高。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多數患者並不知道發生醫療糾紛後該走哪些途徑。“我隻知道要麼找律師要麼找醫院,但一般都會先找醫院。”一位患者張小姐說,而實際上,早在2011年底,湖北就開始在基層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但患者往往表示不知道到哪裏找調解,而且對調解環節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