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又聽得軒轅良和說道:“看你眉頭微蹙,那朕便賜你兩個字,‘顰顰’可好?”
乍一聽到這“顰顰”二字,清漪便想到了“董小蘋”。
顰顰、小蘋,多麼相像的名字啊。
軒轅良和還以為她不知道董小蘋的存在呢。
清漪終於鼓足勇氣抬頭去看,見軒轅良和一臉的友善。他與靈淵有著相似的眉眼,隻是經過歲月的洗禮,變得滄桑不少。
清漪不想和軒轅良和扯上任何的關係,更不想用自己的一生去成為另外一個人。她直言道:“臣女謝皇上賜字,隻是臣女前日讀《妙法蓮華經》,見其有雲:‘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可見‘顰蹙惡口’並不是對女子的誇讚之語。臣女母親自幼教導臣女學習《女則》《女訓》,德容言功時時刻刻記在心裏,萬萬不敢惡口顰蹙啊。”
這一番話說的冠冕堂皇,軒轅良和作為皇帝,早就習慣了別人的諂媚與奉承,卻不想這個柔弱的女子竟然這般大膽,當眾拂了他的麵子。
和當年的小蘋簡直一模一樣。
軒轅良和似乎還能記得當年小蘋還是王府***,他見小蘋腰細如柳枝,戲謔道:“‘嬛嬛一嫋楚宮腰’,你不應該叫‘小蘋’,叫‘嬛嬛’多好。”
小蘋道:“蔡伸詞‘嬛嬛一嫋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你這是盼著我春來玉減香消呢。”
軒轅良和忙改口道:“不好不好,我不盼你玉減香消,我盼你芳顏常駐。”
天意弄人,當時以為不過一句玩笑,卻不想那年春天裏,小蘋就真的玉減香消了。
軒轅良和從回憶中反應過來的時候,看著眼前的清漪,覺得熟悉又陌生。他低低一聲惆悵,對清漪道:“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太白的詩最好,然而故人已逝,再多詩書未能及也。”
他頓了一頓,方繼續說道:“既然你不喜歡,那便算了罷。”
清漪全部都明白了,他果真是把她當成了董小蘋。
她也想起了眾多關於軒轅良和**前朝的事情。大凡前朝的親貴,不是還鄉歸隱,便是被暗害了。唯有王家躲過了此劫。這王家便是***的娘家。
以前她總以為外祖家能夠避免災禍的原因是***嫁給了沐雲霆,而沐雲霆是開國功臣。如今看來,她更願意相信那全是因為董小蘋。
小蘋是王家***,雖然後來香消玉殞,但是軒轅良和還是為了董小蘋放過了王家。
他能直呼***閨名,大概也是因為***是小蘋的妹妹吧。
小蘋小蘋,清漪反複默念著這個名字。她到底嫁給了哪個皇親,又與軒轅良和有何糾葛。自己是否真的與她容顏相似。關於她的一切故事,都要好好問一問***了。否則,她永遠都沉不下心來。
此時氣氛變得微妙起來,眾人皆不知如何開口。反倒是太後說道:“好端端的,起什麼‘顰顰’為字。你們說的那些詩啊經啊的,哀家不懂。哀家隻知道東施效顰的故事。莫說清漪這丫頭不喜歡,連哀家也喜歡不起來。年紀輕輕的,誰願意整日裏蹙著個眉頭,像個怨婦似的。”
她說了這麼一大串的話,倒是把氣氛緩和了。
***接道:“這漪兒啊,整日裏就是較真。她說那《妙法華嚴經》臣婦也讀過,可是偏偏就是記不住那大段大段的經文。辜負了皇上美意,還望皇上千萬別放在心上才是啊。”
軒轅良和情緒有些低落,但是與生氣相差甚遠。
“朕的公主裏頭,各個都是木頭。隻有鈞彤平日裏還敢和朕說上幾句。今日裏遇到漪兒,朕開心還來不及呢,哪裏會生氣呢。”
清漪聽他提及“鈞彤”二字,心裏頭十分的不舒服。她與溧陽郡主並無矛盾,她隻是不想看見餘鈞彤與軒轅瑒在一起罷了。
又聽到軒轅良和叫她“漪兒”,清漪心頭忐忑更甚之前了。
除了最為親近的父母,再也沒人這般叫過她了。
此刻,清漪隻想趕緊離開這裏。她覺得再待下去,她一定會被軒轅良和有意無意的言語給折騰瘋的。
***自然也聽出了軒轅良和話裏的親昵,她比清漪更加不安,但是又不能讓人看出她這點不安來,於是強裝鎮靜道:“皇上這番話要是給公主們聽到了,可是要傷心了。”
軒轅良和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