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豆腐
食趣 文化
作者:苗連貴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落發為僧,因為清規戒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遊化緣過著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鍾離西南二十裏處一位姓黃的廚師門口化緣,這位黃廚師見此少年遊方僧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便將剛出鍋的一塊釀豆腐施舍給了他。朱元璋饑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難忘。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黃廚師進京,並封其為“禦膳師”,讓其專門做釀豆腐奉獻。
朱元璋坐了江山,嚐盡宮中珍饈百味,還想著那饑寒交迫中的釀豆腐,算是個頗具草根氣息的皇帝。這樣的皇帝朱元璋,平日裏也少不了與馬皇後憶苦思甜,也會常常念及貧賤時想吃豆腐而不得,歎息不已。賢淑的馬皇後自然不會放過進言的機會:“大明初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陛下當以節儉治天下。”朱元璋稱:“善!”此後他不但自己每飯上一盤豆腐,作為崇尚儉樸、禁止奢華的象征,還明諭後世也照此執行,使皇子皇孫們“知外間辛苦也”。這成為明朝自始至終的一條皇家家規。此時的皇家豆腐不脫山野氣息。
但隨著大明帝國財力增長,立國之初的窘況已有改觀,節儉之風漸行漸遠。朱元璋老皇帝每餐吃豆腐的祖訓,雖可傳到後世,可這豆腐卻變味了。清代吳騫《拜經樓詩話》故事:明代京城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門,皇帝用膳後,窮酸的翰林們就向光祿寺討要剩下的禦膳,聊以解饞或曰改善一下生活。一天皇帝飯畢,一個年輕的翰林去晚了,隻端回一盤豆腐,大為懊惱,放在桌上生悶氣。一個積年的老翰林見了,十分高興:“你不吃,在下就不客氣啦。”說著端起豆腐,大飽而去。你道真是豆腐?原來這潔白無瑕看似豆腐的東西,卻是用幾百、上千隻鳥的腦髓做成的,但誰敢說它不是豆腐?皇帝高興吃一兩口,不高興還不動箸呢。真是前有政策,後有對策。此時的皇家豆腐,可真是名副其實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倒是想有些作為的,勤於政事,宵衣旰食,也學太祖皇帝吃野蔬糲食。隻可惜積重難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此時的禦膳房中已不見當年做釀豆腐的“禦膳師”。崇禎想吃野菜,可惜這野菜卻是如此製成的:先將菜放在生鵝肚子裏入鍋悶煮,鵝熟,取出菜,用酒浸一浸,再淋以香油,拌以調料,裝盤上桌。
想必崇禎皇帝吃了這樣的野菜,是不會體驗到百姓吃糠咽菜的艱辛的。野菜尚且如此,那一盤太祖用來讓子孫“知外間辛苦也”的豆腐是如何做法,也就可以想見了。
朱元璋雖然聰明一世,鼎定江山,可定下的“每餐吃豆腐”的皇家傳統,卻辜負了他的一番苦心。由此可見,國家興亡的大任,皇家豆腐可擔當不起。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