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我們應當知道如何去觀察,去注意;要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善於關注,善於傾聽;還需要機敏靈活:準備好各種絲線和聯想的線索,從而順利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第三節走出記憶力的認識誤區
許多年以來——可以說自從我們有了義務教育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們將關於記憶力的許多錯誤觀點傳給了他們的孩子,這無疑在客觀上阻礙了大部分人的記憶力的發展。因而我們有必要澄清一下某些關於記憶力的錯誤認識。
記憶力沒有先天之別
一種觀點認為,人的記憶力是有著先天的差別的,有些人天生就是記憶力好,而有些人生來記憶力就差。
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觀點。
事實上,人的記憶功能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人都擁有記憶力這個天賦,因為它是我們人類大腦的一個固有功能,沒有先天的優劣之分。
大腦的記憶功能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分秒不斷地工作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們記住了日常生活中無數種千差萬別的事物,卻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大腦在不斷地進行著記憶活動。不管我們忙忙碌碌還是悠閑自在,不管我們在等公共汽車還是準備上床睡覺,各種形象、念頭和想法總是不斷地浮現在腦海中。這種在腦海中川流不息的影像如果不是我們記憶中產生的各種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思想和記憶鏈,又會是什麼呢?
而且,我們大部分的行為(比如寫日記,點燃煤氣灶等)正是來源於我們曾經接受過的某種訓練——我們的大腦在某個時刻記住了某些信息,並隨時準備著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浮現出來。記憶功能本身就能夠不斷獲得信息,將這些信息儲存起來,然後在必要時刻重新顯現出來,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做些什麼,因為大腦能夠自動地啟動“記憶力”這個機器。
這個極其複雜的機器能夠一直自動運轉著,隻要我們不想聽之任之,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讓它運轉的效率更高。這個機能就像人天生擁有的音樂或者繪畫天賦一樣神奇……但是,它們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後天的挖掘才能展示其金子般的光輝!而能否充分挖掘它的潛力,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快樂,則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機械重複≠記憶力良好
在學校裏,孩子們為了記住某些東西,總要一遍又一遍地進行機械的重複(比如背誦乘法表以及類似的東西)。被稱讚為好學生的是那些努力地背誦所學內容並在第二天早上鸚鵡學舌般地複述所學課程的孩子!做不到這些的人都被稱為懶學生,都被認為是“記憶力很差”的人。然而,實際上,在8~10歲的年齡階段上,孩子們很容易將接受的信息全部都機械地記住,盡管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理解這些信息的真正含義。而對於4~5歲之間的小孩子而言,他們可能連重複都不需要,就能夠記住!
人們經常會認為,良好的記憶力是因為人們擁有機械重複的良好習慣——盡管我們根本就不理解自己重複的是什麼。成年人亦是如此。而且,人們還錯誤地認為,這樣的機械記憶跟邏輯的推理和分析是矛盾的:“你跟一個機器一樣機械地重複,肯定就不能思考了。”按照這個說法,我們把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記憶力特別好但不怎麼聰明的人,另一類是智商非常高但是記憶力非常差的人。
再沒有比這更容易誤人子弟的觀點了。的確,正如我們前麵說到過的,人在8~10歲之前,大腦成長非常迅速,它會毫不辨別地將所有展示給它的信息囫圇吞棗地容納進去。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辨別和選擇哪些東西需要記憶,哪些不需要記憶。但是,一旦經過了少年時代,盡管人的機械記憶能力仍然存在,依靠機械的重複方法記憶事物卻已經越來越困難,效果也越來越差。在青春期初期,聯想記憶的方法開始活躍起來——經常在孩子們還不知道該怎麼用這種方法記憶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具備這個能力了。聯想是一種智力活動:我們的“智商”越高,記憶力就越好。
年齡變老≠記憶力衰老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記憶力會慢慢喪失,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隻能聽之任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腦細胞在死亡,而且腦細胞不能再生,因此,一旦這些決定記憶功能的腦細胞消失殆盡,我們就什麼也記不住了。
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隻懂得一點點膚淺的科學知識比完全無知更可怕。的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天都會有數量相當驚人的大腦細胞在不斷消失。但是,我們的大腦細胞數量多得驚人——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即使我們活到120歲,大腦內的細胞數量足以幫助我們像愛因斯坦一樣發現新的物理定律,足以讓我們將曹雪芹的傳世名著《紅樓夢》從頭到尾地背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