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根台每天臭烘烘的和老農民混在一起,瑪蒂法被臭的實在受不了,大發雷霆,說他再這麼在田間地頭斯混就再不給他換藥了。她的草原英雄,絕不能是臭農夫!巴根台笑了笑,說道:“那也不是不行。如果我不幹,我就成立一個司農監,專管農田技術,你來當司農監長官如何?”
瑪蒂法呸了一口,說道:“我才不幹!讓納爾丁幹吧!”
巴根台笑道:“納爾丁不適合啊,他是天生的情報軍官,冷靜,敏銳,忠誠,他還有大用。史天賻大哥傷好的差不多了,這些臭烘烘的事情,還是讓他來幹吧。”兩人瘋狂的大笑起來,樂的前仰後合,好像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巴根台命令司農監和劄八兒火者聯係,從南宋采購來大量優質的占城稻種和棉花種子。在這個時代,棉花已經在閩粵一帶大量種植,當時叫白疊子。這個時代的織物,主要是木棉和苧麻,棉花的產量大,棉布又要舒適的多,蒙古和金國每年都大量從宋國采購棉布。
不僅如此,棉花做的袍服被褥,保暖性、透氣性、舒適性都要好的多。甚至可以用棉花直接製作棉甲,節省大量的皮料,雖然不如皮料防護性好,但是勝在價格低廉,加工方便。內襯絲綢的話,對弓箭的防禦能力還會增強。顯然,種植棉花的利益,遠遠強於麻和木棉。
在巴根台的計劃裏,不僅僅有稻麥兩熟製,還要推廣稻棉兩熟製。他下決心種植棉花,並且製造紡車,織布機,染布坊,形成強大的棉布產業。不僅自用,還要換來他們急需的物資,鹽、鐵、硫磺、硝石、銅、馬匹等等。他曾經想過植桑養蠶,但是那見效太慢了,至少要3年之後才能產桑葉。他實在是等不起,那隻能是以後的事情。
司農監的官員,主要是當地一些擅長耕種的老農,巴根台在田間遇到的那位老丈也在其中。老漢姓張,也沒有大號,巴根台就稱他為張老丈。一番交流,他發現當地農夫對種植水稻和棉花太缺乏經驗。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他決定花大價錢從南方宋國請來水田高手,進入司農監,指導當地農民耕種。
“如果人家不來怎麼辦?”史天賻為難的說。
“那就派特種兵去綁,我們的司農監裏,一定要有擅長種水田的人!”
“是!”史天賻立正答道。
除了耕地分配,農業技術的改革和推廣,興修水利,巴根台還大力推廣家畜養殖業。任何分到田地的農戶,必須要建立豬圈,養豬蓄肥。每5戶百姓,必須要公養牛一頭。在每個縣,司農監在各個縣建立了大規模的養雞場,為蒙古軍民提供禽蛋肉類。
巴根台和史家軍、蕭家軍一起,團結一致,拚命的建設家園,收容流民。這個時代河朔地區出現的大規模饑荒沒有在蒙古統治區出現,這裏成為了一片亂世中的樂土。沒有豪門權貴的侵奪欺壓,沒有人因饑餓而死,每個人都在拚命的幹,每個人都充滿了希望。
一天,巴根台去看望賀老夫人,老太太問他:“孩子,你多久沒有睡覺了?”巴根台說道:“大概有2天了吧,我沒有時間睡覺,我的事情太多了。”
老夫人十分痛心,說道:“你這是圖什麼啊,你傷還沒好,你會累死的。”
巴根台站起身來,看著堂下蔥鬱的樹木,目光仿佛超越的時空,他緩緩說道:“老祖母大人,我給你老講個故事吧。丁村之戰的時候,當時敵眾我寡,形勢危急。有一輛戰車當先衝鋒,單車衝入敵軍的千軍萬馬,帶動了我軍全線進攻,終於打敗了獨吉思忠。那輛戰車上的3個士兵全部陣亡,其中有一個士兵叫做王長福,是霸州文安人,年僅16歲。當時他身受重傷,拖到當晚才死,天倪兄長對我說,他臨終最後的話是:前進!前進!
我們史家軍,蕭家軍,為什麼會奮勇作戰,不顧生死傷殘?是因為他們受盡了痛苦,而我們給了他們希望,他們堅信這裏會變成一個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尊嚴的樂土,他們的親人子孫再不會挨餓受凍,被人欺淩,他們就是為這個戰鬥到死。我們活著的人,有責任實現他們的願望,我們不能讓這裏,讓我們的家鄉和其他地方一樣,成為人間地獄。我們沒有理由睡覺休息,沒有理由不努力建設我們的家園。
我不忍看天下的戰亂和饑餓,我不忍看窮苦的人遭受痛苦。就為了這個,什麼好事惡事,我都會做,死都不怕,還怕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