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艱難開拓(2 / 2)

不論你是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回鶻人、唐兀惕人、吐蕃人,都要用汗水換來食物。沒有不勞而獲的壓榨,更沒有天生的首領,大家服從的都是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所有的人都是這個大團隊的一份子,所有的首領也沒有特權,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一樣的食物,隻不過他們對團體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同樣,偷奸耍滑和作奸犯科也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懲處。

巴根台也一樣。他把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了益都盆地的建設之中。他為理想拚命的工作,烏爾罕的美麗靈魂正在看著他,他不能閑著,他要實現他們共同的夢想。

他沒有浪費興修運河挖掘的大量土方,他把挖出的土都脫成坯,建立磚窯,燒成青磚用來建造房屋,建造關隘。巴根台和楊妙真早就商議出了建設計劃,他們把房屋都建在四周的山上,形成居住區。

把中央盆地地區都建造成農業區和工商業區。這些從山腰綿延到山腳的住宅都是青磚建造,建築群本身就是象城牆一樣的堅固堡壘,山上根本就用不著修建城防工事。在山下各個險要隘口,也用青磚修建關卡。

潮水一樣湧入益都老營的流民越來越多,現在隻能開挖地窩子,但是絕對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天,老弱婦孺會凍死。大量的青磚解決了建築基本材料,山區木材也並不缺乏,但是沒有合適的粘接材料。中國傳統上是夯土建築居多,包磚的都是高檔建築,而這些粘接材料是用糯米湯調和而成。在人都要餓死的年代,用糧食做建築材料那簡直就是犯罪。

巴根台走遍了益都的山山水水,在峱山,杏山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灰石礦,在過船嶺、轉子山和廟山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煤礦和鐵礦,這不由得讓巴根台欣喜若狂。有了這些寶藏,有了人工運河強大的水利資源,他能創造多少奇跡啊。

但是他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人才資源。他和楊妙真走遍了修河的流民大軍,從選出各種工匠,鐵匠、木匠、石匠、洗染匠、補鍋匠、瓷器匠、漆匠、織匠、篾匠、裱糊匠、瓦匠、造紙匠等等,編成各個班組,選出有經驗的老匠人做班組長。

巴根台和楊妙真組織了數千青壯,由石匠和鐵匠組成開礦隊,開采石灰石礦,煤礦,鐵礦和堿石灰礦。就在杏山腳下,巴根台開始試製水泥材料,有了石灰石和粘土,就有了矽酸鹽水泥的基本材料,鐵礦可以作為校正料。因為我國粘土含氧化鋁較高,但是氧化鐵含量較少,這就需要加鐵礦粉校正。

將石灰石、粘土和鐵礦粉研磨後按比例配好,就是水泥生料,經過1400度的煆燒,就成為了熟料。熟料按比例和石膏粉配好,就是矽酸鹽水泥。石膏是生產水泥必須的緩凝劑,但是益都並無天然石膏礦。但是這難不住巴根台,因為他懂得現代煙氣石膏脫硫技術。

現代去除煤炭燃燒的二氧化硫廢氣,一般是用石灰石和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反應,就會產生石膏。最簡單的就是濕法脫硫技術,用石灰溶液和和煙氣直接反應,就會形成石膏沉澱,經過煆燒研磨之後,完全可以作為水泥中的緩凝劑。

益都地區有豐富的石灰和煤炭資源,原料方麵不成問題。雖然這樣生產石膏成本過高,但是現在也隻能先做出來再說。

在杏山,巴根台建造了第一個立窯和回旋窯,試製出了第一批水泥,經過不斷改進,水泥的質量已經接近了現代水泥的質量水平。隨後,他任命頗有天賦的泥水匠莒州人王七專門負責水泥的生產,他心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水泥在現代社會不算什麼,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劃時代的東西。這不僅僅是蓋房子,修城堡的問題,這還牽涉到水壩的建設。要想修建堅固的運河水壩,並且充分使用運河的水利資源,就必須要有水泥。

這條運河,將成為益都工業和農業的母親河。水泥的生產隻是一個開始,巴根台要在益都創立一個超越時代的水利工業體係。這,就是他理想之國的開始,他堅信這才是結束戰亂和苦難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