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強大益都(2 / 2)

站在這個經濟體最頂端的就是財政部直接控製下的中央銀行,這個金融巨獸掌握著任何行業和商家的生殺大權。他毫不留情的擠垮沒有發展前途,或者與益都形成競爭的天下私營產業,保證益都強大的競爭力。

而楊妙真的密探,也通過這些商號,深入到了東亞各個角落,對天下大勢,益都了如指掌。

盡管蒙古、金國、西夏和南宋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這幾年大規模的攻城略地和重兵集團對抗再也沒有出現過,持續不斷的是低烈度戰爭和政治爭奪。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蒙古帝國西麵強大的花剌子摩帝國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敵意,成吉思汗不得不開始了第一次西征,蒙軍主力全部參與,隻留下威名素著的木華黎和小部兵力經略中原。

這對於金國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假使金軍趁蒙古兵力不足大舉北上,即使不能徹底擊敗蒙古收複中都,至少能部分收複黃河以北的失地。但是金宣宗皇帝和當權的術虎高琪畏木華黎如虎,不願北上在河朔地區與蒙軍正麵作戰,而是南下江淮流域與南宋開戰,意圖把在河朔地區的損失從南宋手裏再補回來。

這種取巧戰略再愚蠢不過,這使金國同時與南宋、蒙古和西夏為敵。而金國的軍事實力和野狐嶺會戰之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頓兵襄陽與宋軍反複爭奪,沒有任何進展。

所以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時衝突最激烈的河朔地區反倒並無蒙、金主力。決定雙方在大河以北勝負的已經不能純粹靠軍事力量,政治較量比軍事爭奪更加激烈。誰能取得河朔地區漢、契丹等各族軍閥土豪的支持,誰就是中原地區的勝利者,說白了就是民心決定江山歸屬。

成吉思汗以偉大政治家的本能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任命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將大汗的九尾白旄纛大旗賜給了木華黎。但是沒有給他留下有力部隊,也沒有木華黎的左翼萬戶直屬部隊。

木華黎麾下有一萬汪古部隊、一千混成部隊、四千兀魯兀部人、孛禿駙馬率領的二千亦乞烈思部人、畏答兒的兒子蒙可哈勒劄率領的一千忙兀部人、阿勒赤率領下的三千弘吉刺部人、木華黎國王的弟弟帶孫率領的一千劄剌亦兒人。

除蒙古人以外,還有吾也爾元帥、耶律禿花元帥率領的契丹軍,加上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兄弟,蕭勃迭、蕭也先兄弟,劉柏林、劉黑馬父子,石天應的漢軍部隊,總數不超過10萬人。

而木華黎的敵人是金國的百餘萬軍隊,更有無數的軍閥盜匪,上千萬嗷嗷待哺的人民。難道成吉思汗瘋了嗎,這不是把羊扔到狼群裏嗎?顯然成吉思汗沒有瘋,他清醒的知道兩線作戰違反了戰爭的基本原則,一隻狼很難逮住兩隻兔子,他先要逮住西線花剌子模這隻兔子,他不能削弱這方麵的兵力。所以,當他主力西征的時候,給木華黎的任務是招集豪傑,勘定未下城邑,而不是攻滅金國。

這實際上是將以擄掠奴隸、財物為目標的狼群戰略,轉變為爭奪人心的政治戰略。在成吉思汗帳下諸將之中,木華黎是唯一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的人物。他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敵人望風畏服。同時他又寬厚仁愛,善待部屬人民,這在蒙古諸將中是不多見的。

他心胸寬廣,為人開明,能容納各種不同人等、不同意見。同時他又忠誠勇武,威望素著,氣度恢宏,早在征戰遼河兩岸的時候女真諸部就尊稱他為“國王”。成吉思汗認為這個稱號是幸福的象征,這次幹脆將這個封號封給他。即是對木華黎數十年來忠誠奮勇的感激酬答,也是對木華黎經略中原期望之深。

蒙古一方是名將坐鎮中都名城,收縮兵力,占據以中都、和中都南史家、蕭家控製區為核心的地域,秣兵礪馬,以退為進。退守河南的金國一方,對策是針鋒相對,大量招徠地方武裝,授給武裝頭目以總領提控、都統、副統、萬戶、千戶、謀克等官號,名號之濫無以複加。以這些烏合之眾,疲敝和削弱蒙古力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都路安肅州苗道潤由河朔義軍隊長身份,被金朝升任為宣武將軍、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事,後又升任為中都路經略使。苗道潤部將張柔則以力農出身,被苗道潤提拔為昭毅大將軍,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府都監,行元帥府事。

成吉思汗將主力撤回蒙古草原後,苗道潤乘機爭城奪地,前後撫定五十餘城,成了河朔地區附金的最大軍事力量。其次是河北東路景州張開,他收複河間府、滄、獻等州並屬縣十三個,成為僅次於苗道潤的大軍頭。

就在這一年春天,金宣宗下詔封建河朔九公,分別是:滄海公王福,河間公肥移刺眾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胡天作,上黨公完顏開,東營公燕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