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兩軍相持在柯賽達地區的時候,4萬俄羅斯-欽察聯軍在錫諾普港登陸,直插羅姆軍背後的錫爾斯。在蒙古海軍陸戰隊強大火力的配合下,隻用兩天時間盟軍就占領了這個戰略重鎮。錫爾斯,不僅僅是羅姆大軍的後方退路,更是羅姆蘇丹國的東大門。此地一失,羅姆大軍已經陷入到盟軍的兩麵包圍之中,而東大門也洞開了。
與此同時,沉寂良久的尼西亞帝國大軍終於出動了。5萬羅馬軍隊撲向伊斯帕爾塔,前鋒已經出現到了貝伊謝希爾湖東岸,距離羅姆蘇丹國首都科尼亞隻有65公裏了。
至此,幾路大軍已經把羅姆蘇丹國分割成了幾個部分,而羅姆蘇丹的主力也陷入重圍之中。10月18日,絕境之中的凱姆斯魯二世蘇丹終於被最後一擊打垮了:他最主要的盟友,南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一世臨陣倒戈,把至關重要的外圍陣地讓給了盟軍。數萬蒙古騎兵從這個口子突破,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驚慌失措的羅姆軍。
羅姆軍兵敗如山倒,8萬大軍如受驚的兔子跑的漫山遍野,盟軍乘勝追擊。三千古拉姆近衛騎兵保護著凱姆斯魯二世蘇丹向南麵逃竄,走小路逃到通傑利。蒙古海軍陸戰隊龍騎兵跟蹤追擊,5天之後終於在凱班壩湖區追上凱姆斯魯蘇丹。隻剩下8百騎兵在身邊的羅姆蘇丹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這位勇敢的突厥蘇丹最後時刻表現出了無比的英勇,他率領殘部向蒙軍龍騎兵發起了決死衝鋒。
蒙軍的1個機槍連對著羅姆騎兵陣列猛烈射擊,把這些聞名世界的古拉姆騎兵打的七零八落。隨後,蒙軍騎兵拔出彎刀,衝入不成隊形的羅姆軍大砍大殺。經過2個小時的激戰,羅姆蘇丹國最後的勇士全部陣亡於凱班壩湖北麵的亞馬卡小鎮。蒙古海軍陸戰隊的裝備和訓練僅次於特種部隊,那輕便的鋼盔、鎧甲、T7工具鋼的彎刀,改良過的優秀馬種都不是這些古拉姆騎兵可以比擬的。即使是純冷兵器對抗,古拉姆騎兵也不是對手。更何況蒙軍騎兵配雙左輪手槍,和5顆手榴彈,在接戰之前,古拉姆騎兵先要接受子彈和手榴彈洗禮。
當晚,蒙古大將巴根台陪同忽必烈王爺親自趕到了戰場。看著被亂刀砍的不成人形的凱姆斯魯蘇丹,巴根台心中沒有勝利的喜悅,隻有對這位突厥領袖的敬意。
“殿下,他是個勇敢的人,死的很英勇。他也沒有必死的罪過,我們應該尊重他。我看還是按照穆斯林的規矩,厚葬他吧。”巴根台和忽必烈商量道。
忽必烈說道:“是啊,戰士死於沙場,也算是死得其所,厚葬他是應該的。不過我考慮的是,這些羅姆人怎麼辦?在將來的君士坦丁堡議會中,應該不應該留給他們給他們留下位置。他們在小亞細亞生活了2百年了,按說他們應該有一席之地。但是這些羅馬人,恐怕是難以接納他們啊。”
巴根台說道:“羅姆蘇丹國有百萬百姓,難道我們還能把他們殺光不成?既然他們注定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就必須有他們的合法權力,否則他們就永遠是不安定因素。
我看還是看看羅姆人的態度,如果他們選擇和平,我們還是要說服我們的羅馬盟友,與羅姆突厥人和平相處。不過羅姆人不能再有自己的蘇丹了,讓他們選舉出自己的自治機構,自己管理自己吧。他們也有權利在將來的君士坦丁堡議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如果羅姆人選擇戰爭,我們也隻能以戰爭的手段回應。一切,還是到了科尼亞再說吧。”
忽必烈點點頭,說道:“也隻好如此了。”
盟軍在錫爾斯休整了3日,隨後向科尼亞進軍。尼西亞王子提奧多雷已經占領了安卡拉,10月25日盟軍到達安卡拉郊外,提奧多雷出城10裏迎接大軍,然後合兵一處向科尼亞進發。25萬大軍浩浩蕩蕩,鋪天蓋地,沿途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羅姆城鎮望風投降。
11月初,大軍抵達科尼亞城下,尼西亞國王約翰-杜卡斯三世親率大軍與盟軍會師。35萬大軍把科尼亞城圍的水泄不通,延續百年的羅姆蘇丹國已經沒有了任何希望。
11月初5日,科尼亞城投降。羅姆人最終選擇了和平,蒙古人決定善待這個勇敢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