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機遇也許隻是一些樹枝(1 / 1)

南非的沙比亞叢林,至今還生活著一些相當古樸的西布羅族人。他們幾乎都不勞動,故而有人稱他們為“不勞而獲”的人。其實,這並非對他們的不恭,而是對他們過人的智慧的一種讚揚與推崇。

據說,很早以前,沙比亞叢林除西布羅人外,還生活著另外兩個部落。那裏野獸成群,人們受到這些野獸的巨大的威脅與危害。

其中一個部落,每當野獸襲來時,所有的人無不拚命逃跑,可他們哪裏能跑得過那些長足迅捷的野獸!然而,他們還是選擇了奔跑逃命,因為他們中絕大多數人認為,隻要自己能跑在較靠前,自己至少能夠逃過那一劫。這樣以犧牲跑得慢的族人為代價換取一時苟安的思路,最終導致這個部落的人從沙比亞叢林徹底消失。

還有一個部落的人似乎更糊塗,麵對野獸的入侵,他們往往藏匿在樹叢中,盡管也能僥幸躲過,可許多人是躲得了一時,卻躲不過一世。久而久之,這一個部落的人也盡為野獸們的腹中餐。

而西布羅族人最初與這兩個部落的人一樣,但慢慢地,他們卻從中吸取到了一些教訓,尋求到了一種對付野獸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原來叢林中有一塊濕地,他們將濕地的邊緣弄得陡峭起來,然後在表麵恢複泥沼的原狀,他們逃跑時就向濕地方向奔去。在到了濕地邊沿時,他們會驀然轉一個彎兒,那些狂奔猛趕的野獸,因其自身那股極大的慣性,往往使得它們一下子就衝進了泥沼中。等待它們的當然隻能是死亡與腐爛。

爾後,西布羅族人認為與其讓這些野獸爛在泥沼中,不如將其趁鮮弄出來作為食物。怎麼能靠近它們呢?有人想到了將樹枝捆紮起來,擱置在泥麵上……

後來,西布羅族人索性在定居地的不遠處鋪上厚厚一層膠泥,讓這些膠泥麵積達到一畝左右,然後在上麵放上一隻雞或是一隻兔。

凡是那些愛吃肉的動物,隻要它們來到叢林,沒有不被兔子或雞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的。它們開始也會掙紮,可越是掙紮被陷得越深。陷入被動的動物會引來更大的一些食肉動物。幾天之後,泥沼中就會被許多獵物點綴。這時,西布羅族人抬來一塊塊木板,鋪在膠泥上,將獵物一一收入囊中。就這樣,西布羅族人完成了由自己是被追逐的獵物而將對方變成獵物這一角色的轉換。他們也獲得了在沙比亞叢林生存下來的權利。

當危險逼來時,你若總是被動地逃命,躲藏,或者以夥伴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你的昏聵,固執,自私,殘忍,都會讓你落入萬劫不複的境地。隻有那些審時度勢,在危機中能發現機遇的人,才會是世事時局的主宰者。

其實,機遇盡管會深不可測,但獲取它也許隻要一些隨手可取的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