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內心強大的自己(1 / 3)

真正的強者在於內心的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真正無所畏懼。也隻有內心的強大,我們在生活中才會處之泰然,寵辱不驚。不論外界有多少誘惑多少挫折,都心無旁騖,依然固守著內心那份堅定。

第一節 給予比索求更幸福

北大人語錄

有一個企業家和我講起他大學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們班有一個同學,家庭比較富有,每個禮拜都會帶六個蘋果到學校來。宿舍裏的同學以為是一人一個,結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個。盡管蘋果是他的,不給你也不能搶,但是從此同學留下一個印象,就是這個孩子太自私。後來這個企業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個吃蘋果的同學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這個企業家的隊伍裏來。但後來大家一商量,說不能讓他加盟,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大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所以,對同學們來說在大學時代的第一個要點,你得跟同學們分享你所擁有的東西,感情、思想、財富,哪怕是一個蘋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為你要知道,這樣做你將來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遠不會是白白付出的。

——俞敏洪

給予與回報,猶如舍與得,曆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正如諺語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隻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在成功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從不舍得給予的人,是無法獲得回報的;即便小有所成,也不會長久。這就是舍得的關係,不舍不能得,想得必先舍,既對立而又統一。把握了其中的道理,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其實,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在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好處所蒙蔽,在趨利性和短視性的誘惑下,往往隻看重索求,而忽略給予的重要性,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常常在判斷得失時以回報為主,而忘記了把給予的因素考慮在內。打個簡單的比方,把人生看做是一場生意,如何回報是人生的收益,那麼給予就是一種必須投入的成本,隻有足夠大的成本,才能換回足夠大的收益,無成本的買賣在這世上是不存在的。因此,隻是一味地索求,而不會給予,人生是不會圓滿的。

當然,有的時候,有的人也會抱怨:我平時也付出了,卻沒有回報啊。這沒有假,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任何事情都不會立竿見影。給予是個過程,不是一次兩次的終結,隻有持續和長久地給予,才會有回報的豐厚和充足。

在河南省臨潁縣有個人叫徐益卿,1908年出生,從小喪父,家中很窮,幾乎吃不上飯。因此在他12歲那年,他被送到雜貨店裏當學徒。盡管如此,徐益卿並不滿足隻當個小夥計,他想擁有自己的事業。他後來知道那條街上有個姓劉的富商,生意做得很大,很多人都傳說他家裏有個活財神,這讓徐益卿很奇怪。便去問富商:都說你有活財神,是咋請的活財神?這位富商讓徐益卿天黑以後來找他,這讓徐益卿有點摸不著頭腦。傍晚富商背著滿滿一袋子錢,拉著他一直走到了城邊,城邊有大廟,大廟裏都是窮人,富商便給他們錢。富商說,他沒有活財神,他的秘訣就是天天把這個錢撒了去,才有錢的。徐益卿便說:這掙錢這麼難,分給他們不就可惜了。劉姓富商說,你不懂,這是明去暗來、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餘殃、殃盡還昌。富商說的明去暗來這段話,意思就是要多做好事多吃虧,生意也能有好的回報,徐益卿一直牢記在心。後來,老人創業均獲得了成功,甚至在百歲高齡再次開辦農家樂,也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沒有白白的收獲,也沒有白白的付出,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想實現你的目標,首先就應該學會給予和付出,隻有這樣,你才會收獲更多。

其實,在中國的曆史上,很多大商人也是慈善家,賑濟災民,撫恤貧弱,很多時候把給予放在索求的前麵,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才形成了幾代甚至幾十代繁榮昌盛的百年家族。若是沒了那份給予,再富有的家族也會很快破敗沒落的。

關於給予和索求,在自然界,還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在澳洲東部的珊瑚礁海域裏,有一種神奇的小魚,叫做清潔魚。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海底世界裏,清潔魚沒有鯊魚一般強壯凶猛的身軀,也沒有墨魚一樣巧妙靈活的偽裝。然而,別小看了這種小小的清潔魚,因為它們從來不會受到其他魚類的攻擊和傷害。也許你會驚訝這種小小的魚會有這樣大的本事,其實道理很簡單,這種魚就像它的名字,清潔魚的工作正是用自己的嘴巴將過往鯊魚進行了仔細地清潔,這樣鯊魚就不會生病,就好像清潔魚是開了保養店的,認真將每位“顧客”從頭到尾徹底清潔。在清理的同時,清潔魚也通過吸食鯊魚身上壞死的皮膚,讓自己飽餐一頓,可以說兩全其美。每條清潔魚都劃定各自的地盤,而且它總是那麼忙碌。任何魚都可以成為它的“顧客”。有些凶悍的肉食魚類會讓別的魚聞風而逃,而清潔魚麵對這類魚時,甚至會為其提供額外的口腔清潔——深入其大嘴內部清除垃圾。這種服務永遠不會發生危險,正因為如此,清潔魚還會“免費贈送”清潔魚鰓的服務。所以,就算是無比凶猛異常的大海鱔,也從不把清潔魚當成獵物,為的是讓小家夥把自己好好清潔一下。清潔魚不懂得攻擊其他魚類,不懂得偽裝自己,隻默默無聞地為別的魚服務,且樂在其中。所以,清潔魚能在周圍凶險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安享太平。由此得出一個道理:不要吝嗇對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從點點滴滴的給予開始的。新東方學校創始人俞敏洪回憶在北大當學生的時候說:“我一直比較具備為同學服務的精神。我這個人成績一直不怎麼樣,但我從小就熱愛勞動,我希望通過勤奮的勞動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所以我從小學一年級就一直打掃教室衛生。到了北大以後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打掃了四年。所以我們宿舍從來沒排過衛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做一種體育鍛煉。大家看我打水習慣了,最後還產生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我忘了打水,同學就說‘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但是我並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同學們一定認為我這件事情白做了。又過了10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時候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結果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他們在大學的時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樣,包括剛才講到的王強老師等。我為了誘惑他們回來還帶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地花錢,想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我想大概這樣就能讓他們回來。後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4年水。’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讓我們一起回中國,共同幹新東方吧。’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因此,我們在看到成功的同時,應該反思我們給別人做了什麼,才能思索別人給了我們什麼。如果隻是一味索求,而不知道回報,那麼成功就永遠不會光臨到我們身邊。無論是多麼自信和強大的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一個隻知道關心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無法明白,僅靠一個人是無法取得進步和提高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付出,需要給予,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聚集在我們周圍,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推動一個集體向著既定的理想和目標前進。

如果你想得到幸福那就給別人以快樂;如果你想得到收獲,那就學會付出;如果想得到幸福,那就學會給予。哪怕是給予的想法,祝福的念頭或一句簡單的祈禱,都有著影響他人的力量。

課堂思想

回報與付出是成正比的。你給予的越多,你收獲的就會越多,因為這將使得幸福在你的生命裏不斷流通循環。始終懷著這樣的信念,就是給成功以保障和支撐,就能夠給人生的幸福增值。常給予別人以幫助,每一次給予時懷著愉快的和感恩的心,那麼,幸福便會不時來敲門。

第二節 幽默這種添加劑

北大人語錄

幽默本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人之智慧已啟,對付各種問題之外,尚有餘力,從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聰明起來,對人之智慧本身發生疑惑,處處發現人類的愚笨、矛盾、偏執、自大,幽默也就跟著出現。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幹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其結果必有天下相率而為偽的生活與文章,也必多表麵上激昂慷慨,內心上老朽黴腐,五分熱誠,半世麻木,喜怒無常,多愁善感,神經過敏,歇斯底裏,誇大狂,憂鬱狂等心理變態。

——林語堂

幽默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品位,是一種人生態度。一個幽默的人更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尤其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係變得更為緊密和重要,幽默風趣顯然比呆板嚴肅更容易加強溝通,更容易形成自己人脈和氣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幽默的作用,認為幽默隻是簡單的逗樂解悶,甚至認為幽默不過是講講笑話,說兩句俏皮話,甚至不屑於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這樣的嘻嘻哈哈中。為了生存發展,整日把自己淹沒在繁忙和瑣屑中。其實,隻要我們留心去觀察周圍的人,才會發現那些幽默的人,未必不成功,而且恰恰相反,幽默的人,可以更快地進入工作的狀態,並且能夠輕易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更能勝任新的工作和任務。而且,跟這樣的人一起共事和工作,你會感覺到輕鬆和愉快,不僅有很好的效率,還會有更好的配合。

幽默包含智慧、應變、態度,更是能力的綜合表現,幽默更體現著一個人的獨特處世哲學和機智的內心理念,而且具有無可比擬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最終能夠營造出一種輕鬆自由的環境氣氛,能夠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它反映了一個人在待人接物中內在的精神世界。幽默是平易近人的升華,可以使人達到一種優秀的性格品質,可以緩解尷尬,化解矛盾,減少對抗,彌合衝突,調節生活。總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幽默的好處多多,無論是別人幫你治療,還是自己服用,幽默總會讓你妙手回春。

從小的方麵說,幽默的心態,能換來積極樂觀的心態。有一個倒黴的人因為意外出了車禍,結果留下了走路一腳高一腳低的後遺症,周圍的親人朋友無不為他感到惋惜,但是對於這個災難,他卻很快樂地自我解嘲道:其實不是我腿腳工夫不好,明明是道路不平。一句簡簡單單卻充滿幽默的話語,不僅卸下自身的包袱,也給別人減壓,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樂觀地麵對一切呢?

同樣,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富有詼諧幽默、平易近人的心態。1860年,林肯與道格拉斯競選美國總統。道格拉斯是富翁,他有競選專列,有專門樂隊,每到一地,先鳴大炮32響。相反,貧窮的林肯與道格拉斯相比,就顯得格外寒酸。林肯到各地發表競選演說,不僅需要自己買車票四處奔波,還要到處拉選票。相比道格拉斯,林肯不僅沒有可誇耀的身世,其實也沒有雄厚的資本,很多人認為,麵對道格拉斯這樣的對手,他不可能成功。然而最終堅持不懈的林肯麵對選民高呼:“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們!”盡管林肯其貌不揚,甚至有人說他長得醜陋。還有人攻擊他,說他是“兩麵派”,林肯回擊到:“如果我有另外一副麵孔的話,我還用現在這副麵孔幹什麼?”美國選民最終選擇了幽默、堅強的林肯。

同樣,一名成功的事業開拓者,若是具備幽默的心態,就能克服更多的壓力,成就偉大的事業。因為具有幽默感的人,麵對困難和挫折,更為坦然和平淡,更能積極應對,在逆境中能夠會心一笑,繼續勇敢向前;在輝煌時能夠自我解嘲,保持清醒頭腦。幽默是一種心理化學物質,添加了它,能讓人信心倍增、所向披靡。被譽為“當代的畢昇”“漢字激光照排係統之父”的王選教授,不僅有著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和洞察力,更能關注技術與市場結合,還很幽默,正是在這種心態下,他遠大的學術抱負與追求產業進步結合,並與方正集團的員工一起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

在獲得成功之後的王選給公眾做了一次演講,在演講中他說了一段很幽默話,生動形象地體現了一位幽默成功者的寬廣胸懷,他說:我覺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當我26歲在最前沿處於第一個創造高峰的時候,沒有人承認。我38歲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種嶄新的技術途徑,人家說我是權威。當年我在第一線,在前沿的時候不被承認,反而有些表麵上比我更權威的人要來幹預,你該怎麼怎麼做,實際上確實不如我懂得多。我現在到了這個年齡,61歲,創造高峰已經過去,我55歲以上就沒什麼創造了,反而從1992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增加一個院士,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麼,大家不要以為院士當然的就是權威,就是代表,這是誤解。現在把我看成權威,這實在是好笑的,我已經5年脫離第一線,怎麼可能是權威?世界上幾乎沒有過55歲以上的計算機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