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心理養生很重要(2 / 3)

曾有很多科學家對冥想時候人的腦電波變化進行了實驗,以便證明冥想對於改善身心健康的意義。實驗表明,當人處於冥想狀態之中的時候,大腦的活動會呈現出規律的α腦波,人的想象力、創造力與靈感都會增強。對於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在這個過程中也都會大幅度提升,個人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時候,人處於了一種身心安定、愉快、祥和、寧靜、平穩的狀態,體會到了心曠神怡的感覺。

人處於冥想之中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己在漸漸失去主觀意識,而大腦的無意識思維在這一刻變得活躍起來。通過不斷的冥想活動的鍛煉,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思維會變得更加活躍,想象力更加豐富,越發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獨到的見解。

而冥想也是分層次和階段的,剛剛接觸冥想的人在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地練習。當冥想由初級階段進入到成熟階段,這時候冥想的果實就會更加美妙地呈現在眼前了,對生活的影響與改變也會因而更加巨大。這時候人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內心與身體的變化。

曾經有一個非常不善於言辭的人,平時總是苦惱於自己言辭的困乏與笨拙。這種不善表達,缺乏對事物分析理解力的缺點讓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處處碰壁,吃了不少苦頭。而自從他開始進行冥想活動,並且漸入佳境之後,他可以隨時隨地對事物進行冥想分析,更能直接簡潔地得出有根據有道理的行為和答案,可以從任何角度思維用語言把事物形象直觀深入立體地描述出來。冥想使他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對人生的感悟,他已經完全可以輕鬆地改變自己的內心思想,內心因而無限強大,很多原本可以引起心理動蕩造成傷害的人和事也不能輕易地起到作用了。

利用冥想可以感受到身體內部的各個角落,甚至於那些隱秘的,被你忽略的角落都因而得到了有效的疏通與引導,身體的不適感在這個過程裏漸漸消失。冥想達到最高境界之時,人可以控製自己的內心與行為,內外協調統一,獲得身心合一的圓滿。這時候成功已然在前方揮手,生命的航程他已經可以自己駕馭了。

課堂思想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它屬於心理學範疇的一種心理暗示,通過這種暗示有效地改變自己的心態,促進大腦、血液以及整個機體的良性循環,到達一種內外兼修的境界與目的,獲得身心合一的圓滿。這時候成功已然在前方揮手,生命的航程他已經可以自己駕馭了。

第三節 適當控製情緒

北大人語錄

生活中其實沒有絕境。絕境在於你自己的心沒有打開。你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使它陷於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麼可能有光明!封閉的心,如同沒有窗戶的房間,你會處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實際上四周隻是一層紙,一捅就破,外麵則是一片光輝燦爛的天空。

——俞敏洪

關於情緒的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無法控製的問題。很多時候,因為情緒的失控,很可能把大好的局麵變得一團糟。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都會經曆這樣的事情:如委屈、氣憤、難過、傷心等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如果隻是一味地宣泄,導致心理扭曲,那麼我們輸掉的不僅僅是表現,甚至是整個人生。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穩定的心理就顯得尤為必要了,它能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尤其在通過成功的道路上,越是接近成功,遇到的事情就會越發棘手,麵對的人和事往往也愈來愈多,所負的責任加大,我們每次總不能把所有的不良情緒一直積累下去,然後時不時來個爆發。假如不懂得如何將內心中的壓力和負麵情緒宣泄出來,那麼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扭曲。

在眾人的眼中,吳女士是一位優雅的女性。幾乎沒有人見過她大發脾氣。相反跟她在同一個部門工作的王女士就是一位脾氣火爆、動輒就暴跳如雷的人。不久前單位邀請了一位心理谘詢師來為公司裏的員工做有關心理養生的輔導訓練,為職場中心理壓力過大的員工們調整心理狀態。心理谘詢師指出吳女士和王女士其實都存在心理問題,雖然表麵上看,她們的外在表現截然相反,但是實際上都是沒有適當控製情緒的表現,對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是極為不利的。人的情緒長期積壓得不到釋放是沒有適當控製情緒的表現之一,這樣不良情緒會積壓在心裏麵造成心理問題,吳女士就是這種情況。吳女士也表示自己經常頭痛,谘詢師指出這就是由於吳女士經常壓抑情緒造成的。王女士的表現則是過度爆發,這種情形是沒有適當地控製情緒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同樣有害無益。谘詢師勸告兩位女士,要做好心理養生、適當控製情緒,才能獲得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夠保證自身在職場中有一個完美的表現,也才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所作為。

在人生之路上,我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健康的心理。很多時候,我們要始終重視心理養生,使之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之中。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都能夠穩如泰山、從容不迫;能夠審時度勢、冷靜分析,謹慎表達自己的意見且接受他人的建議。有效地控製情緒,才能夠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都能保持巔峰的狀態,才會讓你在為人處世中表現得更加出色。

在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中講了一個經典故事:某個政黨中小有名聲的參選人,通過別人的介紹結識了一位資深的政界人士,他希望這位前輩能夠告訴自己和成功有關的一些經驗,比如怎麼在選舉中獲得盡可能多的選票,成為眾人心中的政治明星等。

資深的政界人士欣然答應了這位參選人的要求,但是他提出了這麼一個要求:不能中途打斷他的話,不然就要付給他5美元。參選人覺得沒什麼問題,答應下來,於是資深政界人士便立即開始講述起來。他說道:“我的經驗隻有一條,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千萬不要生氣,要牢記這一點。當然,說句心裏話,我是不願意你這樣的混蛋當選的……”參選人最初聽得很入迷,但是當聽到後來的那句話之時,他生氣地問道:“先生,你為什麼這樣說我呢?”政客笑著伸出了右手:“請你給我5美元!”

這個時候參選人才明白政客要向他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自我克製,隻有善於克製自己情緒的人,才會在別人的嘲諷甚至攻擊之下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讓內心充滿陽光,從而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許。

確實如此,情緒的好壞往往決定事情成敗,一個心理素質過硬的人,擁有健康的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會先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絕不能讓任何情緒影響自己所做的判斷或決定,這樣才不會造成事後懊悔不已。關於情緒的控製,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很好,“小不忍則亂大謀。”唯有那些能夠喜怒不形於色、把情緒控製得體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成功。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隻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對心理進行“保養”的人,才能在看似艱難的情況下從容地應對突發的變故,用一個平靜的心態去麵對這些。

學會情緒控製,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通常,成功者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失敗者是被自己的情緒控製。因為成功的人可以突破更多心理障礙,而失敗的人卻被那些不良情緒牽製住,無法跨越心中的每一道“障礙”。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製的,不管你多麼不情願、多麼不高興,甚至是非常不滿、非常憤怒,該發生的事情會照樣發生。

一次,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家中被盜,丟了很多東西。羅斯福的一位朋友知道後,就立刻寫信安慰他,勸他不用太在意。羅斯福給這位朋友回了一封信,在心信中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寫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生活。其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並沒有傷害我的生命,非常值得高興;其二,賊偷去的隻是部分東西,並不是全部,也值得高興;其三,最為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並不是我。”

羅斯福並沒有因為家中遭竊而情緒失控,反因賊沒有傷害到他而感到慶幸。這位偉大的總統多麼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啊!試想,換作別人,肯定會為此大動肝火、傷心不已、耿耿於懷。這也許就是智者與愚者的區別。

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一旦情緒失控,人的理性便很容易被情緒左右,最終做出錯誤的判斷。就如同下棋,縱然有個好局麵,如果不能平心靜氣地對待,一旦有了焦躁情緒,這盤棋輸的可能性就很大。在麵對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平”、“不滿”時,我們隻有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被它們左右,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所以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對心情進行調整和保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課堂思想

很多事情都可能左右我們的情緒:上司的偏心、別人不公正的評價、同事的閑言碎語、譏笑嘲諷,都不時地挑起我們敏感的神經。使我們憤怒、氣到顫抖、忍無可忍時歇斯底裏般的暴發,或者轉向沉默、不再信任別人、越來越憂鬱。這時就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冷靜平和的心。這樣的心理狀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不斷地對心理進行養生,逐漸積累而來的。

第四節 淡泊是一副良藥

北大人語錄

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於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

都無做官意,惟有讀書聲。

——蔡元培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明了淡泊的重要性。尤其對於有著美好夢想和期望的人來說,淡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的欲望總是難以滿足的。無論是名還是利,當一個目標滿足以後,很快就會發現一個新的目標。當你一路疲憊地追逐,最終會發現,其實最為珍貴的東西就在你身邊,比如家庭、生命、健康,然後這時你才會發現,這些早已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消耗殆盡,悔之晚矣。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能使人滿足的東西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作為天地過客,就像是一場演出,匆匆登台,又匆匆離去,沒有一個人能夠守著自己的名和利不用謝幕。我們能做的是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

道理雖然淺顯,但是真正明白的人並不多。在現實生活中,財富、名譽和地位常常被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許多人追求名聲、地位和榮譽的腳步很難停止下來。甚至在很多人心目中,隻有名譽和權力才是自身價值的體現。事實上,處在權力和地位巔峰的人雖然感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價值也隻不過是過眼煙雲、人間幻想,並不代表什麼。相反,倒是那些不以名利為累的人,反而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給他人樹立了榜樣和標杆。盡管曆盡磨難,他們的品質和德行卻能流芳千古、永遠不會腐朽。像明燈一樣照亮他人的前程和未來。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就是一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從容不迫的人。馬先生很注重心理養生,無論是在當年的厄運之中還是在後來的平凡之後,他都能夠保持一貫的好心態。這也是馬老先生的處世之道。馬寅初因為提出和當時主流思想不符的“新人口論”,而被撤銷了北大校長的職務。當他的兒子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時候,他正在看一本書,聽到之後隻是淡淡地答了一聲:“噢!”並無更多的話語,就繼續看書,絲毫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厄運所影響。之後曆史還了馬寅初清白,國家給他平反昭雪,恢複了他北大校長的職務。他的兒子第一個聽到了這個消息,趕緊告訴了他。馬寅初聽到之後還是一如當初那般淡然,答了一聲:“噢!”他也沒有大喜大悲,這種平淡如水的心態和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馬寅初先生表現出來的從容淡然,是一種激勵我們不斷探索向前的持久的理定力。從容在胸,我們就能淡然地接受磨難的洗禮,讓困難和挫折成為我們人生的寶貴財富。相反,倒是有些人,為了名和利,不惜出賣人格和道德,留下了千古罵名,這種人雖然一時顯赫、耀武揚威,最終被人們所唾棄,類似秦檜、汪精衛之流,隻會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