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實驗教學
作者:王緒芹
學具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應用廣泛、操作簡易的教學輔助材料。學具的使用,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基本理念,既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又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認為:“6~12歲的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對新奇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善於記憶具體的事實而不善於記憶抽象的內容。”他還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忽略了動作和思維的關係,思維就難以得到發展。”因此,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就需要教師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利用學具促進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正是有效學習數學的一座橋梁。
1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具的應用,非常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自主應用,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認識正方形”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通過小組合作,探討正方形的特點。結果,學生興趣高昂,通過測量、對折等活動,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最後得出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的結論。這種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把知識理解得深,記得牢。
利用學具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很多知識,如概念、定義等,都比較抽象枯燥,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和乏味,往往是教師講得費力,學生學得吃力,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在學習這類知識時,發揮學具的優勢,可以有效地把這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形象地展現出來,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促使學生逐步理解。例如,“圓柱體表麵積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利用油漆桶、圓柱形水桶及軟尺等學生所熟悉的材料,指導學生動手測量並計算各種物品所用鐵皮的麵積。這樣,在實際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加深了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
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係和區別,筆者讓學生用紅、藍兩種顏色的積木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結果,學生興致勃勃地通過實際演練,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的總目標,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任何教育形式都要圍繞這一目標去發展。在學具的應用過程中,豐富多彩的學具和自主探究及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又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發現,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先讓學生拿出小棒,在桌麵上擺成三堆,分別是5根、8根、14根,然後要求學生動手分一分,使每堆小棒的根數同樣多。在動手實踐中,學生總結出兩種分法:一是把多的一堆移動到少的一堆,使三堆同樣多;二是把三堆全部擺在一起,然後再平均分成三堆。這樣的操作活動,可以使學生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質和解答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方法,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培養了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
2 正確把握學具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