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科學實驗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實驗教學
作者:鄭善光
1 提供恰當的實驗器材
科學實驗探究活動要求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驗器材,或者引導學生自己準備一些實驗器材。沒有充足的實驗材料,即使學生們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也難以實際展開和深入。與自然課的分組實驗或演示實驗不同,科學課的探究活動所需要的材料,更具生活性、主體性、選擇性;學生人人參與實驗的機會更多,需要學生“自帶”的實驗材料也更多。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實驗探究的各個環節,盡力為學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實驗器材,為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實驗、操作,提供物質支撐。
材料準備要恰當,筆者在教學“聲音的產生”一課時給學生準備了如下材料:橡膠塞、塑料罐、鐵罐、紙罐、象棋子、一缸水、一塊海綿等。學生自己準備的材料有:小石頭、鋁硬幣、小塑料蓋子、鐵釘、抹布、紙等,每小組各一份。這些材料在實驗時都能用上,可是實驗時很多小組一會兒用這個材料,一會兒用那個材料,課堂教學很雜亂。實踐表明,在實驗器材準備上筆者雖然動了腦筋,花了精力,但效果並不理想。筆者經過認真反思,對實驗材料做了精心的篩選,刪去了紙罐、小石頭、塑料小蓋子、象棋子、一缸水、一塊海綿等可有可無的一些實驗器材,將剩下的材料都直接指向了整個實驗探究活動。這組材料雖然簡單,但能夠無形中控製一些教學中不必要的變量,經過篩選的實驗材料能夠自主地“引領”學生進行探究,避免了實驗探究目標的偏離。
2 製定嚴密的實驗方案
科學實驗探究需要一個科學嚴密、安全可行的實驗方案。製定方案時,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小組討論來確定進行哪些活動,活動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和步驟,小組內如何進行分工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從不同的方麵,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方案再經過小組內交流後,展開全班討論,探索更為合理的方法,設計出更為可行的實驗方案。
例如,筆者在執教“杯子變熱了”一課時,需安排熱在固體中的傳遞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熱是怎樣在固體中傳遞的?你們小組準備研究什麼?怎樣研究?經過小組討論,有的小組想研究熱是怎樣在鐵片中傳遞的,想用酒精燈給鐵片的中間加熱;有的小組想研究熱是怎樣在鋁片中傳遞的,想用酒精燈給鋁片的一角加熱;有的小組想研究熱是怎樣在銅絲中傳遞的,打算把銅絲固定在支架上,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然後用酒精燈加熱銅絲的一端等。然後,讓全班學生對這些實驗方案展開討論、交流,探索並製定出幾種可行的實驗方案。在整個探究過程,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體驗到合作的愉快,激發了實驗探究興趣。
3 加強實驗過程管理
當前科學課實驗活動能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發現、解決科學問題。
小組合作,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科學課堂上要麵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時間。在小組中,讓人人都承擔一定的任務,人人都參與討論和彙報,這樣全體學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滿足,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充分調動起來。在教學“蠟燭的變化”時,課前布置學生回家“玩”蠟燭:一用小刀削成片;二用火燒後趁熱捏成餅;三雕刻成玩具等。課上提問,你們所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使蠟燭的什麼發生了變化?學生紛紛回答:“形狀發生了變化。”接著教師又給學生準備了六項實驗:一向石灰水裏吹氣;二往堿中倒蠟;三捏橡皮泥;四把食鹽放在水中;五折疊紙玩具;六把雞蛋放在蠟中。各小組分頭進行實驗,交流實驗結果,並引導分析剛才的實驗哪些是在形狀上發生了變化,哪些產生了新的物質,從而使學生理解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實驗活動中,學生分工合作,主動引導學生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觀察、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