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增加生物實驗份額 促進學生手腦並用(1 / 2)

增加生物實驗份額 促進學生手腦並用

實驗教學

作者:浦文娟

1 前言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其提倡以觀察、調查以及實驗為主的探究性學習方法,而生物知識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內容就在於實驗。生物實驗不單單是方法,同時也是過程,其有利於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由此可見,加強生物實驗教學,是極為關鍵的。

2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生物實驗教學的認識不夠充分 近些年來,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許多的實驗內容。雖然如此,但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應對考試而教學,因而並未真正認識到初中生物實驗的功能與作用,教師與學生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而進行實驗。在生物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避免損害器材,極少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而是通過講解或者是演示的方式,來使學生了解一個生物實驗的現象。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生物教師一直強調實驗器材的貴重性,使得學生也不敢動手實驗。

實驗安排缺乏合理性 所謂的實驗,就是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發掘未知的事物,進而得到更多的知識。然而,在實際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當中,往往把演示實驗或者是驗證性實驗作為生物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忽略了探索對學生知識獲取的關鍵性,在生物實驗課堂當中,探究性實驗極少出現[1]。正是因為這種缺乏合理性的實驗教學安排,使得生物實驗的教學意義被曲解。演示性實驗,就是通過教師的演示,來使學生掌握有關的信息,而並非是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對初中生思維的發散極為不利。

重視實驗結果,忽視實驗過程 在我國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當中,因為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所以,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不管是采取何種方式,隻要求所得到的結果與教材中實驗的結果相一致即可;生物教師也隻是對學生實驗的結果進行檢查,而忽略了生物實驗的過程。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對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極為不利。

3 改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對策

轉變觀念,加強對生物實驗教學的認識 現今,我國的基礎教育以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為主要教學目標,而生物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的有效手段,實驗教學可以對學生正確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思維方式以及科學探索的方式與技能等進行有效的培養[2]。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該堅持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但是,部分中學及其生物教師依然將實驗看作理論知識的補充,並未真正認識到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進而認為實驗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觀念,進一步強化對生物實驗教學的認識,將生物實驗教學擺在一個關鍵位置之上。教師隻有轉變教學觀念,才能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實驗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確定了生物實驗的目的之後,就會出現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內部動機,如此一來,生物實驗的效果就會提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使得生物實驗學習的目標不是十分的確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物實驗教學的開展。所以,教師在開展實驗之前,必須要求學生對實驗的目標及其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具體應用等情況加以明確。如在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時,指出醫生在對一些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必須利用電子顯微鏡或者是顯微鏡對患者的細胞組織加以診斷,方能得到最終的結論。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顯微鏡在其他領域當中的應用情況,以便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