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上,世界上有三種民族:農耕民族、遊牧民族、航海民族。
屹立於世界之林萬年不倒的中華民族是個特例,它是農耕、遊牧二元一體化的。這種二元一體的形成過程非常曲折,經過了無數的血腥、殺伐和同化。當這個龐大的個體形成之後,“中國文明”亦成為了東方文明的代表。
中國文明從哪裏來?它來自炎黃部落、來自流淌著乳汁的黃河長江、來自綿延萬裏逶迤秀麗的長城帶、來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來自黃沙漫漫的瀚海沙漠群。
從約五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猿人,到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都的北京人,從周口店到天安門,中國人邁出多麼耐人尋味的曆史步伐?
按照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說法,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同樣,中原也是黃河的饋贈。中國最古老的傳說中有兩個故事是和黃河有關的:一個就是女媧造人、另一個是大禹治水。
前者用的是黃河兩岸的純淨水和紅泥土。後者則更直接,所謂的治水,治理的就是黃河之水。
女媧補天之後,用蘆草燒成灰吸幹了洪水,造就了一個大平原——中原。
金庸前輩的武俠小說裏經常說中原如何如何,這個‘中原’原本指的就是現在的華北大平原。
因為是用了柔軟的蘆草灰鋪墊而成的,所以,中原地區比較平整,適合人類生存。華夏文明在這一方熱土應運而生了。平原上的黃土就這樣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中國的神話時代和傳說時代的那些名人全是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代的老鄉,沒一個外地戶口。這完全可以從另一個側麵說明華夏文明是誕生於黃河流域的。
沒有比中國農民的生活更辛苦和勞累的了,他們以頑強倔強、不屈不撓的耐性,忍受著母親河的一次次肆虐,不遺餘力的繁衍生息。這些鄉親們勤勞勇敢善良,而且喜歡搞發明創造,雖然他們沒有申請專利,但並不影響這些發明讓人類和動物永遠的分道揚鑣,例如——火、工具、文字、草藥、建造房屋、養蠶織布、捕獵、圖騰崇拜等。
從黃河流域星羅棋布的上萬個部落,到大禹治水後的部落聯盟,再到禹傳子家天下後的大夏王朝,黃河流域一直都是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迄今為止,還沒有那位學者確切的指出第一個部落產生自那個年代,是老誰家的小誰因為什麼樣的事情而宣告成立的。共同的圖騰崇拜很可能催化了部落的產生,至少它使得黃河流域諸部落更加具有凝聚力。
工具的進步就是文化的進步,它給人們帶來了剩餘財富!剩餘財富給帶來了無休無止的戰爭,在戰爭過程中,華夏人的地盤不斷地擴大,他們逐漸把手伸到了漢水、淮河,擁有了九個州的地盤。
從此以後“中原”一帶的先民便一直以“城裏人”自居,把漢水、長江一代的古人與瀚海戈壁裏的人統統看成是“蠻夷”,當時的人沒有民族概念,之所以有這種劃分,歸根到底應當是“血統”的問題。
當時的人認為,擁有三皇五帝血統的人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紅的華夏人,也就是中國人、中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