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血統純正的夏商周(1 / 1)

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曆史上被稱為半信史時代,就是說這段曆史中夾雜著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所以我們隻能相信一半。三個王朝都有著純正的華夏族血統:夏王朝是黃帝的第四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大禹建立的。

商朝的祖先“契”是五帝中“帝嚳”的次妃簡狄所生(但他不是帝嚳的兒子),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周王朝的祖先後稷是帝嚳的元妃所生(他也不是帝嚳的兒子)。

史書上說,契和後稷都是其母和神仙生下來的,其實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可能是古代性開放的種子。帝嚳的綠帽子可見不少。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算是出身於三皇五帝血裔的,屬於正統。

夏王朝一共十九個君王(包括大禹、後羿和寒浞),隻有第八任大王姒少康創立了中興大業,其餘都是平庸之輩,資料也很少。

詳細的情形是這樣的,夏啟死後,兒子太康即位,太康喜歡打獵,樂此不疲,有一次打的過了頭,居然到了黃河以南,結果後路被有窮部落酋長後羿切斷,後羿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射日英雄,這個不需要我廢話,地球人都知道。

後羿單方麵廢掉了太康,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繼承王位,自己掌握實權。仲康死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姒相,後羿把姒相趕走,自己當上了大王。可是沒過多久,後羿又被自己的部將寒浞殺掉。

少康就是逃走的姒相的兒子,他投奔東方的虞部落,在虞部落首領的幫助下,逐漸的羽毛豐滿,最後借助祖先殘餘的影響力一舉複國。

但是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紀,地處黃河下遊的商部落強大了起來。商部落偉大的領袖商湯領導革命,一舉滅掉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一共三十個君王,而真正的盛世,不過太甲、太戊、武丁三個時代。立國六百六十二年,由於黃河泛濫,商王朝建都在亳,其間遷都隞、相、邢、奄、朝歌,雖曆經五次遷都,但始終沒有超出山東和河南的地界。

商王朝比夏王朝進步的地方,是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已經可以使用文字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把文字刻在骨頭和龜殼等堅硬物品上,就是人們常說的——甲骨文。

商王朝到了末期,出了幾個大大有名的人物,如:紂王、妲己、姬昌、姬發、薑子牙等。這段曆史被一個很不錯的作家演繹成了暢銷小說——《封神演義》,以至於被如今的千家萬戶所熟知。總之,把《封神演義》上麵的三教九流的神仙分子一一拿掉,事情差不多就是那麼個事情了。

武王伐紂成功了,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

周王朝一共四十個君王,統治八百多年,包括西周和東周兩個時代,東周時代已經成了擺設,自不必說。西周時代幹出成績的,也隻有五個,除了姬昌和姬發之外,就隻有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

周武王姬發死後,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周成王即位,由大大有名的“周公”代理主持日常事務,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另外兩位叔叔,管叔和蔡叔,不信任周公,認為他有可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另有圖謀。於是聯合殷商王朝的殘餘勢力發動叛亂,結果被周成王平定。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兒子,他們父子掌握朝政的時代,立誌於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大封諸侯,鑒於分封製在當時屬於很先進的製度,所以政治上非常的清明,人民也可以安居樂業。後代稱這段時間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後,周朝又出現了一係列平庸的帝王,沒什麼大的過失,也無任何建樹。到了第十代王周厲王時代,采取高壓政策統治天下,他派出很多自稱能夠看透別人心思的巫師到處偵查,捕風捉影的尋找潛在的敵人,搞的百姓們都不敢說話,終於激起政變。貴族們把他趕下了寶座,擁立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但共和執政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周厲王的兒子姬靜趁機複位,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的兒子,就是和夏桀商紂齊名的周幽王。周幽王在位,最大的愛好就是找美女,覓豔婦,他在征伐褒國的時候,意外的俘獲了美女褒姒。為了褒姒,他廢掉了自己的王後和太子,又在驪山烽火戲諸侯。結果導致北方蠻族犬戎部落大舉入侵,西周王朝不得不西遷到當時的洛邑,也就是現今的洛陽。

史學家以這次遷都為東周和西周的分水嶺,遷都之前為西周,遷都之後為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