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給人麵子,駕馭你的關係網(3 / 3)

——幽默提醒。在一家飯店,曾發生了這樣一個幽默的小故事:一天,店裏來了一位非常挑剔的客人。這位客人點了一份煎雞蛋,對服務員說:“告訴你們的廚師,一定要給我做好了。蛋白要全熟,但蛋黃要全生,必須還能流動。不要用太多的油煎,鹽要少放,加點胡椒和一些淡味的調料。還有,一定要是一個鄉下活潑健康的母雞生的新鮮蛋。”

這位服務員聽了客人的話,微笑著說:“沒問題先生,我們一定做到。

不過我想請示您一下,生這個雞蛋的母雞名字叫阿美,是否合您的心意?”

——提出交換條件。如果你的同事要你在網上收集一些資料,你非常不願意,你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有時間幫我校對一下這份報告,我就有時間幫你收集資料。”如果對方表現得不情願,那麼接下來你否定他,他也就不會心理失衡了。

——觸類相喻,委婉說“不”。當領導提出一件讓你難以做到的事時,如果你直言答複做不到時,可能會讓領導損失顏麵,這時,你不妨效仿一下甘羅,說出一件與此類似的事情,讓領導自覺問題的難度而自動放棄這個要求。

——說“可以”,但要講清楚你麵臨的困難。“可以,我來做這個沒問題。不過讓我去做這項工作,我就做不了別的事了。你覺得我應該去做哪項工作?”對領導說“不”時這種方法最為有效。

——引用名人名言、俗語或諺語。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引用名人名言、俗語或諺語等來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很明顯的,既增加了說話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又省去了許多解釋和說明,還能增添口語的生動性與感染力。

不能在背後說人壞話,但能在背後說人好話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人確實非常優秀,職位也比自己高,你出於對他的好感,某天當著他的麵,說了幾句讚美的話,結果人家不但沒有領情,反而說你在拍馬屁。其實,如果你想結交某個人,大可不必在他麵前說讚美的話。如何做呢?在背後說他的好話,遠比當麵恭維他,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你還不用擔心,你在背後說他的好話,很容易就會傳到他的耳朵裏。

《紅樓夢》中有這麼一段:史湘雲、薛寶釵勸賈寶玉做官為宦,賈寶玉大為反感,對著史湘雲和襲人讚美林黛玉說:“林姑娘從來沒有說過這些混賬話!要是她說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

湊巧這時黛玉正來到窗外,無意中聽見賈寶玉說自己的好話,“不覺又驚又喜,又悲又歎”。結果寶黛兩人互訴肺腑,感情大增。

因為在林黛玉看來,寶玉在湘雲、寶釵、自己三人中隻讚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會聽到,這種好話就不但是難得的,還是無意的。倘若寶玉當著黛玉的麵說這番話,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還會說寶玉打趣她或想討好她呢。

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顯得真誠。你當麵說,人家會以為你不過是奉承他,討好他。當你的好話在背後說時,人家認為你是出於真誠的,是真心說他的好話,人家才會領你的情,並感激你。

比如說領導好話。當麵說與背後說就有很大的差別。假如你當著上司和同事的麵說你上司的好話,你的同事們會說你是討好上司,拍上司的馬屁,而容易招致周圍同事的輕蔑。同時,領導臉上可能也掛不住,會說你不真誠。另外,這種正麵的歌功頌德,所產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險。與其如此,還不如在領導不在場時,大力地“吹捧一番”。這些好話終有一天會傳到上司的耳中的。

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能極大地表現你的“胸懷”和“誠實”,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誇上司,說他公平,對你的幫助很大,而且從來不搶功。以後,你的上司在“搶功”時,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顧忌,會手下留情。

如果在公司裏,你管理了十幾個人,你不妨在麵對你的領導或其他同事時,對你欣賞的某位員工恰如其分地誇獎一下,一旦他知道了這件事,就會對你心存感激,你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就會更加和諧。

在背後說人好話,還能消除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一些誤會和矛盾。

小張和小劉一起共事5年了,關係非常密切。小張前幾天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小劉,為此他們已經一個星期沒有說話了。雖然每天在同一個辦公室進進出出,彼此都感覺很尷尬,但自尊心作祟,誰都不先開口與對方說話。

一天,小劉心生一計。在與同事們午休閑談時,趁小張不在,小劉順便說了小張的幾句好話:“小張這個人很不錯,辦事公正,對我的幫助尤其大,能和這樣的人共事,真是一種幸運。”沒想到這幾句話很快就傳到小張的耳朵裏去了,這免不了讓小張有些欣慰和感激,也讓小張心裏產生愧疚——自己得罪了小劉,不道歉還和他較勁,真是不該。於是,找了一個適當的機會,他主動向小劉打招呼、噓寒問暖,兩人就這樣好了。那些“傳播者”在傳達時,也順帶對小劉誇讚了一番:這個人心胸開闊,人格高尚,真不錯。

另外,在背後說人好話,也能讓別人的虛榮心得到滿足,給人麵子。在劉墉的《把話說到心窩裏》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作為工人代表,老王決定去找總經理抗議。原因是他們經常加班,但上麵連個慰問都沒有,年終獎金也很少。出發之前,老王義憤填膺地對同事說:

“我要好好訓訓那自以為是的總經理。”到了總經理辦公室,老王告訴總經理秘書說:“我是老王。約好的。”

“是的、是的。總經理在等你,不過不巧,有位同事臨時有急件送進去,麻煩您稍等一下。”秘書客氣地把老王帶進會客室,請老王坐,又笑問:“你是喝咖啡還是喝茶?”老王表示他什麼都不喝。

“總經理特別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龍井。”秘書說。

“那就茶吧!”

不一會兒,秘書小姐端來連著托盤的蓋碗茶,又送上一碟小點心:

“您慢用,總經理馬上出來。”

“我是老王。”老王接過茶,抬頭盯著秘書小姐,“你沒弄錯吧!我是工友老王。”

“當然沒弄錯,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總經理常說你們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點,你們得忙到10點,心裏實在過意不去。”

正說著,總經理已經大跨步地走出來,跟老王握手:“聽說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實也沒什麼,幾位工友同事叫我來看看您……”不知為什麼,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氣,一下子全不見了。臨走,他還不斷對總經理說:“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擾了!”

老王來是要發火的,為什麼最後沒有發成呢?也許你會說,總經理待他太客氣了,又是好茶,又是點心,恐怕這些都是次要的,關鍵還是秘書的那句話——“當然沒弄錯,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總經理常說你們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點,你們得忙到10點,心裏實在過意不去”——起了作用。它不僅讓老王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還讓老王知道,總經理不是不記得他們的功勞,而是整天掛在心上。這一來,他自然對總經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氣也就煙消雲散。

其實說得廣一點,在背後說人好話,就是一種利用第三方傳送自己意思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很多地方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教育孩子,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讀書時,如果整天教訓孩子,也很難說有多大效果,假如孩子從別人嘴裏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關心,父母在自己身上花的心血,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動力。

頭銜雖然是無形的,卻讓人覺得很有麵子

在美國有專家做過研究,發覺“頭銜”如果利用得當,它達到的效果相當於給這個人增加10%的工資。有這樣一個例子:美國某工廠有個門衛,對工作頗有倦意。後來,工廠裏來了位新經理,此後這個門衛就突然變得勤快起來。實際上,新經理沒花一文錢作獎勵,僅僅是把這位門衛的職稱改成了“防衛工程師”而已。

無獨有偶。萬特是紐約一家印刷公司的經理,他要改變一位技師的態度和要求,而不引起反感。這位技師負責管理若幹台打字機和其他日夜不停在運轉的機器。他總是抱怨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太多,他需要一個助手。

可是那位萬特先生,沒有縮短他的工作時間,沒有替他添任何一個助手,卻使這位技師高興起來,這是什麼原因?萬特想出的主意很簡單,他給那位技師一間私人辦公室。辦公室外麵掛上一塊牌子,上麵寫著他的名字和頭銜“服務部主任”。

這麼一來,他不再是任何人可以隨便下命令使喚的修理匠了。他現在是一個部門的主任,他有了自尊、自重的感覺。這位“服務部主任”現在很高興,已不再抱怨了。

也許,你會表示懷疑,頭銜真有這麼神奇的吸引力,有如此特殊的功效嗎?確實是這樣的。頭銜雖然是無形的,但它會讓人覺得很有麵子,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種公開的讚譽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的名字後麵加上經理等等頭銜的原因。

還記得小時候,在學校足球隊的時候,什麼樣的獎勵最讓你激動嗎?教練的口頭表揚?印有某某字樣的隊服?進了一球?

我想這些都隻能讓你激動一下子,最多持續兩三天。最讓你激動的恐怕是教練親手為你帶上隊長的袖標,或者是被評為球隊的最佳射手,諸如此類的頭銜,是無數的孩子或成年球員夢寐以求的!

為什麼?因為這樣的頭銜讓球員們擁有了無上光榮的榮譽感,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

可以肯定,人們都希望在自己的頭上套上某種頭銜,並且非常珍惜。古今中外,許多領導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給予人們這樣或那樣的頭銜,才籠絡了人心,贏得了勝利。

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軍參戰人員是43萬人,美軍的目標是“零傷亡”,但他們還是準備了2萬個裝屍袋,但軍方準備的勳章整整有22萬個!這也是美國人打仗拚命的原因之一。

當年拿破侖曾大加獎賞他的部下,他共計頒發了15000枚榮譽勳章,還把18個將軍升為“法國元帥”。拿破侖還稱他的軍官為“無敵將軍”,同時給優異的士兵授予“大軍”的光榮頭銜。拿破侖的這個“賦予名號頭銜”的政策給了人們一種擁有榮譽的自重感,讓他的臣民感激他、擁戴他,他新創的帝位也因此得到了鞏固。

美國一位偉人演講道:“當我們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時,不要忘了獨立宣言,雖然那沒有幾句話,卻是200多年來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保障。同樣的,當我們這些年致力於種族平等時,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所致……”

再比如,一家全國性的卡車服務公司,隻不過改了一個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工作品質。那家公司的管理層發現他們所送的貨物中有萬分之六會送錯地方,這使得公司每年得額外賠上25萬美元的損失,為此公司特別聘請了戴明博士去給他們診療一番。根據戴明博士的觀察,發現這些送錯的案子中有五六成是因為該公司的司機看錯送貨契約所致。為了能一勞永逸地消除這樣的錯誤,使該公司能提高服務品質,戴明博士建議最好把這些工人或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

一開始公司覺得戴明博士的建議有些奇怪,難道把職位頭銜改一改就能把問題解決?難道就做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便可以了?可是沒有多久績效就出現了,當那些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之後不到30天,先前萬分之六的送錯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萬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那家公司一年可以因此節省25萬美元。

總之,不要太吝嗇一些頭銜、名號,大方地授予員工。要相信,頭銜雖是虛的,但它的確可以用來激勵員工,讓員工覺得有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