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口味研究 糞菌移植(1 / 2)

重口味研究 糞菌移植

科技

作者:曹玲

2012年,萬分沮喪的張先生從北京來到南京,找到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副主任張發明醫生,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2006年,27歲的張先生得了潰瘍性結腸炎,他的生活一度停滯,最嚴重的時候每天有膿血便20次—30次,隻有激素類藥物強的鬆有效,但副作用明顯。這個身高1.81米的小夥子體重一度跌到90斤。有一天他在一個腸炎病友交流的QQ群中,看到有人發消息說南醫大二附院的新療法對他的病有效,還上了南京當地的報紙。

這是他頭一次聽說“糞菌移植”這種療法,他在半信半疑中查閱了英文,又在YouTube上看到相關視頻,初步判斷這個療法應該比較科學。2012年底,他找到張醫生,用弟弟的糞便做了第一次糞菌移植。雖然隨後一直要服用抗炎藥物美沙拉嗪,但生活逐漸恢複正常。

18個月過去了,今年6月,因病情輕度複發他又找張發明醫生做了一次治療。張發明告訴他,以後即便不複發,也可以每隔一年做一次移植用以鞏固療效。

2012年,張發明剛剛開始在臨床上試用糞菌移植療法,張先生成了第一批幸運兒。在不經意間,他趕上了一種國際新療法的頭班車。

“糞菌移植就是把健康人大便中的細菌移植給患者。”張發明說。一個正常成人體內的腸道菌群數量可達1000種以上,如此龐大的細菌群體駐紮在腸道內,構成了一個極為複雜的集體,稱作腸道菌群。對於人體來說,維持腸道菌群處於正常的平衡之中,是保證機體健康的重要一環。“正常腸道內的菌群種類或是數量被打破時,人就會生病。我們從健康人糞便中提取微生物,讓其在患者的腸道內定居,重建患者體內的不良環境,從而恢複健康,這就是糞菌移植。”張發明介紹,如果問題單純是菌群失調引起的,多數人隻需要一次移植就夠了,少數人要兩三次。

新療法興起

事情發生在2006年。據美國《科學》雜誌報道,麥克斯·紐德珀在擔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學術醫學中心內科醫生之後不久,遇到了一個棘手的病例:一名81歲的女性因尿路感染引起的並發症而入院治療。她有嚴重的褥瘡,且高燒不退、無法進食。在抗生素已經消滅了病人的結腸微生物種群後,一種名為艱難梭菌的機會性致病菌入侵了她的身體,引起了嚴重腹瀉和腸道炎症。

艱難梭菌是一種臭名昭著的病原體,1977年被發現與濫用抗生素導致的腹瀉和偽膜性腸炎有關,僅在美國一年就能殺死1.4萬人。很多人都和這位老太太一樣,在大量使用抗生素後誘發了感染,有些病人會反複發作。

治療中,這名女性患者按照標準療法使用了幾個療程的萬古黴素,隨後細菌產生了抗藥性。紐德珀不甘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生命的流逝,他檢索醫學期刊數據庫尋找任何可以挽救病人生命的方法,當找到195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內科醫生本·艾森曼發表的論文時,他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了。

治療方案很簡單:他們對該病人進行結腸衝洗,希望借此能清除艱難梭菌,並用來自捐贈者的健康菌群替代。他們將她兒子的排泄物和鹽水混合,通過插在鼻子上的一個細塑料管,將混合物直接注入病人的十二指腸。

3天後病人就出院了。紐德珀決定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治療另外6名艱難梭菌患者。由於這種不尋常的治療會令人尷尬,他們都會等到同事們午飯休息時才開展工作。其中4名病人立刻痊愈,另外兩名患者在重新接受了另外一名“捐贈者”提供的大便之後也很快恢複了。很明顯,這些移植到患者體內的細菌重建了腸道正常的微生物環境,從而使患者得以康複。

紐德珀最開始沒有對這種技術給予太多的關注,當他治好了那7名患者之後,就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博士後去了,研究方向是血管與腸道內壁上的糖分子。2008年,他回到阿姆斯特丹,這時才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腸道微生物與機體代謝之間的關係上。他將之前糞菌移植的治療結果進行了總結,寫成論文於2008年發表在荷蘭的一家醫學雜誌上。

由於耐藥性問題日漸突出,艱難梭菌感染複發的病例也多了起來。2010年,《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消化科醫生亞曆山大·克魯特斯撰寫的文章,介紹了糞菌移植成功治愈多名艱難梭菌嚴重感染病例的成果,文章影響很大,人們對這種療法的興趣日益增加。紐德珀意識到,應該讓社區醫生也了解並接受這種技術,為此他打算首先進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明這種療法確實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