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瑪竇神父(1 / 3)

利瑪竇神父

電影劇本

作者:薑英傑

序幕

雄偉壯麗的北京中華世紀壇。

錦繡中華大廳,老爺爺帶著小孫女駐足在利瑪竇雕像前。

女孩:“爺爺,這個用望遠鏡看東西的外國人是誰呀?”

爺爺:“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在中國居住了28年,最後在中國逝世。”

女孩:“他為什麼能在中國呆那麼長的時間啊?”

爺爺:“那是因為中國輝煌悠久的曆史感染了他,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了他,是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品質教育了他,是中國多彩壯麗的山河吸引了他。”

女孩:“他是誰呀?”

爺爺:“他就是意大利人利瑪竇神父。”

推出片名:利瑪竇神父。

1.老渡口

字幕:公元1582年,廣東肇慶。

青山隱隱,起伏逶迤。西江老渡口的江麵寬闊平穩,波浪不驚。桅杆林立,百舸爭流。

烏篷船上,船娘在搖櫓。

畫舫艙內,文人在舉杯。

纖夫們用力地前行,在拉著一條船慢慢靠岸。

船頭上站著三個人,兩個高鼻梁、藍眼睛的洋和尚和一個中國人。

“吉裏,看,我們到了。”一個洋和尚說。

“是的,裏奇。不,應該叫你利瑪竇。你的這個中文名字很不錯。”另一個洋和尚說。

利瑪竇:“那我也應該叫你羅明堅才對。”兩個洋和尚開懷大笑。

利瑪竇問那個中國人:“侍衛官先生,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嗎?”

那個中國人回答:“是的,這就是總督府所在地肇慶。”

利瑪竇:“羅明堅神父,你知道,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中國內地。曆史的事件一般都要重複發生兩次,第一次以悲劇結尾,第二次就會變成喜劇。”

羅明堅神父:“是的,你第一次來中國內地確實是一次悲劇。”

2.香山縣衙

身穿教士服裝的羅明堅和利瑪竇跪在堂口。

麵目嚴肅的衙役。

“回避”“肅靜”的牌子。

“明鏡高懸”的匾額。

知縣馮生虞:“站起來說話。”

羅明堅和利瑪竇站起身,立在一邊。

羅明堅:“大人,您聽我解釋……”

馮生虞:“不用解釋。你把證明書交給我,你回澳門,我向總督交差,就這麼簡單。”

利瑪竇:“你總得讓我們把要說的話說出來吧。”

馮生虞:“好好好,你說你說。”

羅明堅:“這個證明書是兩廣總督陳瑞發給我們的……”

馮生虞:“請注意,他已經被罷官了。”

利瑪竇:“我知道,在中國,一個官員上午被罷官,下午就沒人理了。”

馮生虞:“這是官場的正常規則。我們不談這些,我隻要你們交出證明書。”

羅明堅:“我曾為協調葡萄牙人在中國的利益與陳瑞總督會見,並結下了友情。他也曾托我在澳門幫著買些我們歐洲的物件。陳瑞總督同意我們在肇慶居住並建立房屋。可是,沒幾個月,陳總督攤上了官司,就讓我們離開肇慶。同時,他寫了這份證明,要我們直接交給海防長官,希望他能安排我們在別處居住……”

馮生虞:“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新任總督知道了這件事,他認為這張蓋有總督府大印的證明書保留在外國人的手上是不妥當的,因此要我負責收回證明書。我必須完成上司交待的任務。你們如果想去廣州找那個海防官員,把證明書交給我,我派人送你們去廣州。”

利瑪竇:“我們沒有證明書,去廣州還有什麼意義?”

馮生虞:“你們想用被罷官的總督簽署的文件去辦事嗎?真是異想天開!”

羅明堅和利瑪竇:“我們……”

馮生虞:“別說了,我不準你們去廣州!如果你們不交出證明書,就立刻回澳門吧。”

馮生虞轉身往裏走。

羅明堅和利瑪竇:“大人,大人,聽我們說……”

馮生虞進入裏間。

眾衙役吆喝威武。

羅明堅無可奈何地聳聳肩,利瑪竇搖著頭攤開雙手。

羅明堅和利瑪竇無精打采地走出大堂。

利瑪竇:“我看隻有鋌而走險這一步了。”

羅明堅:“你是說背著知縣,我們直接去廣州?”

利瑪竇:“正是。”

羅明堅:“說走就走。”

3.江岸碼頭

人群熙攘,羅明堅和利瑪竇來到碼頭,不時有路人注目看他們。他們找到了一個船夫,船夫搖頭擺手拒絕,一連幾個船夫都是如此。

利瑪竇找到一個年紀稍大的船夫,給他看有陳瑞簽署的證明書,船夫同意了。羅明堅和利瑪竇作揖稱謝。

利瑪竇和羅明堅上船,發現船上已有了不少人。人們指點著利瑪竇和羅明堅,竊竊私語。

一個人找到船夫說:“你怎麼能讓蠻夷上船?”

船夫:“他們帶有總督的文件……”

那人:“那也不行,你趕快讓他們下船!否則我要動手扔他們的行李了。”

船夫無奈地搖頭歎息。

利瑪竇和羅明堅隻好拿起行李下了船。

4.利瑪竇居所

利瑪竇和羅明堅無計可施,在胸前劃著十字。

悲憤的利瑪竇一拳重重地打在桌子上。

一名衙役敲門。

利瑪竇大聲說:“門沒有鎖,請進。”

衙役:“奉知縣大老爺之命,請二位到縣衙說話。”

利瑪竇:“不是剛剛把我們趕出來的嗎?”

衙役:“二位有所不知,馮知縣的父親突然病故,他趕忙回家守孝去了。是代理縣令鄧大人要你們過去一趟。”

羅明堅:“好啊,我們馬上就走。”

利瑪竇:“帶點東西,萬一有用。”他在包裹裏放了一個三棱鏡和幾張地圖。

5.香山縣衙

利瑪竇和羅明堅在外麵等著。

衙役出來:“老爺吩咐,讓你們進去。”

利瑪竇和羅明堅進去給老爺叩頭。

鄧知縣:“起來起來。你們是客人嘛。”

利瑪竇和羅明堅站立一旁。

鄧知縣:“我以前在總督府當過差。洋人給總督一個鏡子,能看到五顏六色的光,不知你們有沒有。如果有,能不能讓我開開眼?”

利瑪竇忙說:“有,有。”拿出了三棱鏡。

鄧知縣馬上湊了過來。

三棱鏡在陽光下現出五顏六色的光。

衙役們驚呼。

鄧知縣:“這可是無價之寶啊!”

利瑪竇:“大人要是喜歡……”

鄧知縣:“喜歡喜歡,太喜歡了!”

利瑪竇把三棱鏡裝到包裹裏,不緊不慢地說:“我再來時,給您帶過來一個。”

鄧知縣:“那我謝謝你,我花錢買。你們要到廣州去的事,我倒有一個辦法。”

羅明堅:“什麼辦法?”

鄧知縣:“得委屈二位一下。”

利瑪竇:“隻要能去廣州……”

鄧知縣:“附耳過來。”

三個人頭碰頭小聲地議論了一下。

利瑪竇:“就照大人所說的去做。”

鄧知縣對衙役喊了一聲:“張頭、李頭!”

兩個衙役:“在!”

鄧知縣:“這兩個洋人是海防要找的人,我們在香山找到了。明天,你們將這二人押往廣州,交給海防大人。路上要好生照顧。我給海防大人修書一封,一並交給海防大人。”

兩個衙役:“是。”

6.海防衙門內

幕僚對海官說:“大人,監察禦史這兩天就要來視察,您私自把洋人留下來,要是讓他知道了,對您可是很不利的。”

海官:“可不是嘛,你不說我倒忘了。你快去,讓他們明天……不,今天,馬上,立即離開廣州回澳門。差一點兒出婁子。快去快去。”

幕僚:“好好,我馬上去辦。”

7.街道

羅明堅和利瑪竇背著包裹走在通往碼頭的路上。

利瑪竇:“我說葫蘆裏有藥嘛,果然如此。”

羅明堅:“比朝令夕改還快。空歡喜一場。”

羅明堅和利瑪竇在一處貼有告示的牆邊站定。

羅明堅在讀告示上麵的文字:“據各方嚴查,現在澳門犯罪違法之事多有,皆係外國人雇用中國舌人所致。此輩舌人教唆洋人,並泄露我國百姓情況。尤為嚴重者,現已確悉彼輩竟教唆外國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研究中國文字。上述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諸端活動,將嚴刑處死不貸。”

羅明堅問利瑪竇:“什麼是舌人?”

利瑪竇:“就是翻譯。”

羅明堅:“完了,希望成為泡影。”

利瑪竇:“這是一個悲劇。我們隻好回澳門了。”

8.肇慶碼頭

在一艘即將靠岸的大船上,侍衛官對利瑪竇說,“你這不是又回來了嗎?”

利瑪竇:“是哦,又回來了。”

侍衛官:“正如先生所說,這次一定是喜劇。”

利瑪竇:“說說你的理由。”

侍衛官:“第一,在你們走後,知府王泮大人找到了總督,他對總督說,前任總督留下來的事情,你不去辦,等到你離開總督這個位置的時候,後人也會效仿你,不把你遺留下的事情當回事,這個頭可開不得啊。總督大人認為很有道理,因此這次是總督批準,知府王泮大人親自發的通行證,沒有人再敢攆你們出去。第二,你們的漢語是如此的精通,對中國的曆史又是如此的熟悉,人們會很快喜歡你們的。”

羅明堅:“利瑪竇在澳門學習漢語,那可真是努力呀。”

利瑪竇:“你不也是一樣嗎。”

羅明堅:“我年紀比你大十來歲,記憶力也不如你。”

利瑪竇:“可是你很努力呀。”

羅明堅:“我不如你呀,你是夜以繼日地學。”

利瑪竇:“你是焚膏繼晷地學。”

羅明堅:“你是刻苦專研。”

利瑪竇:“你是廢寢忘餐。”

羅明堅:“你有懸梁刺股的精神。”

利瑪竇:“你有囊螢映雪的精神。”

利瑪竇和羅明堅哈哈大笑。

利瑪竇:“我今年正好30歲。”

羅明堅:“這在中國叫而立之年。”

利瑪竇:“是的,我決心在中國度過我的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

羅明堅:“你要在中國長生不老啊?”

利瑪竇:“中國的文化是我們一輩子學不完的。據我所知,他們給自己國家起名字都是很有講究的。”

羅明堅:“說來聽聽。”

利瑪竇:“中國在很久以前稱為虞,意思是寧靜,後來是夏,偉大的意思,之後又有商,表示壯麗,周則是完美;還有漢,意思是銀河,唐的意思是廣闊,現在叫做明,意思是光明,前麵加一個大字,表示要大放光明。”

羅明堅:“這個國家在世界上肯定會大放光明的。”

利瑪竇麵對河岸:“偉大的中華帝國,我來了!我要投入到你的懷抱,吸收你甘甜如蜜的乳汁,享受你深奧文化的光輝!”

利瑪竇深情的望向前方。

9.原野(閃回)

鮮花姹紫嫣紅,蜂戲蝶舞。

一群中國孩童在追逐嬉戲。

利瑪竇在中國孩子們中間。

利瑪竇給花澆水。

中國孩子們與利瑪竇互相潑水嬉戲。

一張張中國孩子的笑臉。(閃回完)

10.肇慶碼頭

“下船嘍——”侍衛官一聲喊,把利瑪竇從沉思中拉到現實來。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從跳板上走下船,沿著一條石板路走向城內。

11.肇慶知府衙門

一對石獅子立在府門兩側。

進入大門是府衙大堂,堂上橫匾:“肇慶府大堂”。

大門兩側有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知府王泮40多歲,站在大堂中央。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人見到王泮跪地下拜。

王泮忙說:“快起快起。”

王泮過去扶起羅明堅和利瑪竇:“二位貴客到來,不曾遠迎,望其見諒。”

侍衛官:“大人,這位是羅明堅,這位是利瑪竇。”

羅明堅:“久仰知府大人威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利瑪竇:“大人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興修水利,製學開田,政績卓著,兩廣境內有口皆碑。而且詩詞衝雅,書法逸麗,是人人敬仰的學者。”

王泮:“哪裏哪裏,先生謬獎,快快請坐,看茶。”

利瑪竇和羅明堅坐下。

利瑪竇有意擺弄一下身上背著的望遠鏡。

王泮注意到利瑪竇身上的望遠鏡:“敢問先生,這是什麼物件?”

利瑪竇:“這是望遠鏡。”

王泮:“什麼意思?”

利瑪竇:“能看清遠處的東西。您來試一試。”

利瑪竇站起來走到窗前,窗外遠處是隱隱約約的山巒。

利瑪竇舉起望遠鏡向外看,調整一下鏡頭,遞給王泮。

王泮接過望遠鏡,放在眼前。

望遠鏡裏的山巒顯得很近。

王泮大驚:“這……這,太奇妙了!”

王泮慢慢挪動望遠鏡。

望遠鏡中出現了放大了的、扭曲的利瑪竇、羅明堅和侍衛官的頭像,還有放大了的桌椅門窗。

王泮:“晚上看星星行嗎?”

利瑪竇:“主要是用來看星星的。”

王泮:“嗯,恕我直言,你們還有什麼奇珍異寶?”

利瑪竇和羅明堅交換了一下眼色,打開背包。

一幅世界地圖。

王泮:“這種地圖我知道,我見過一幅大明混一圖,就在中國以外畫了很多其他地方。”

利瑪竇:“是的,有這麼一張圖。可能是為了海防用的圖,所以不夠細。”

王泮:“是的,黃河都沒畫上。”

利瑪竇:“我的這個地圖還是比較詳盡的。”

王泮驚奇地端詳著世界地圖:“我們的周圍還有那麼多的國家呀?”

利瑪竇指著地圖:“這是中國。這是我們的國家,這是其他的國家……”

王泮:“中國之外還有這麼多國家嗎?這可是頭一回聽說!”

利瑪竇:“你想啊,我們來到你的國家要四五年的時間,你看世界該有多麼大。而這一部分,是在地球的另一麵。”

王泮:“地球?”

利瑪竇:“是的,地球是圓的。”

王泮:“我一直認為天圓地方。地是圓的?而且是球?”

羅明堅拿出一個地球儀:“這就是地球的樣子。”

王泮走到近前,用手旋轉地球儀:“中國在哪裏?”

利瑪竇指給王泮看。

王泮:“全是彎彎文,看不懂。”

利瑪竇:“我可以給你做一個,標上漢語。”

王泮:“那個地圖你能不能畫,也標上漢語?”

利瑪竇:“當然可以。”

王泮:“不過,你得把中國畫在中央才行。”

利瑪竇:“沒有問題。”

王泮:“那就有勞先生畫一幅。我聽陳瑞總督說,你們有一種鏡子能放出五彩光來。”

羅明堅拿出三棱鏡:“有啊。”

王泮:“我看看。”

王泮把三棱鏡放在陽光下,三棱鏡放出五彩光線。

王泮:“這可是無價之寶啊!”

利瑪竇:“大人要是喜歡,這個就送給您。”

王泮:“那怎麼行,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也好,說說我能幫你們做什麼?”

羅明堅:“我們是仰慕中華帝國的優秀文化而來的。我們也是一個宗教團體的人,我們隻希望大人能在肇慶劃給我們一小塊土地,蓋幾間住的房子和一個敬奉天主的地方,我們自己養活自己,絕不麻煩你們。”

王泮:“這個我同意,我也會力勸總督大人同意。不過,我得向你們約法五章。”

利瑪竇:“你們不是約法三章嗎?”

王泮:“對你們外國人,我要約法五章。”

羅明堅:“說說看,哪五章?”

王泮:“第一,要做大明皇帝的子民,遵守大明的律例。”

羅明堅:“這個自然,我們不遠萬裏來到貴國,就是要在貴國度過餘生。”

王泮:“第二,要服從地方官衙的管轄,遵守鄉規民約。”

羅明堅:“我們絕不會惹是生非,請大人一百個放心。”

王泮:“第三,要穿我國的服裝,遵守我國的習俗。”

利瑪竇:“這身和尚服可以嗎?”

王泮:“你們是西來的僧人,當然可以。”

利瑪竇:“我們信我們自己的主,不能和你們一樣去拜偶像。”

王泮:“和尚也有各個派別,這一點我還是理解的。”

利瑪竇、羅明堅:“謝謝知府大人。”

王泮:“第四,若要娶妻,須娶我國的女子。”

利瑪竇:“你們的和尚也娶妻嗎?”

王泮:“我是對你們外國和尚提的。第五,不能再把其他外國人帶到肇慶來。”

羅明堅:“就我們兩個。”

利瑪竇:“中間換人可以不?”

王泮:“你什麼意思?”

利瑪竇:“我怕萬一我們兩個誰有事離開了肇慶,再來一個頂替的,行不?”

王泮:“你想得倒挺周到。那就把這條改成控製數量,兩個。換不換人是你們的問題。”

利瑪竇:“就這五條唄。”

王泮:“就這五條。”

利瑪竇:“我們一定謹記大人的約法五章。”

王泮:“那就這麼定了。侍衛官,你先把他們安排在先寧寺居住,明天帶他們在城裏到處轉轉,他們看好哪塊地,告訴我。”對利瑪竇和羅明堅,“你們看這樣行不?”

羅明堅:“這是再好不過了。”

王泮:“那我們就日後見。”

羅明堅、利瑪竇揖禮作別,走出門外。

王泮高聲喊話:“這個玻璃鏡要多少錢呀?我給你們……”

羅明堅和利瑪竇沒有回頭,消失在街道的盡頭。

王泮無奈地搖頭,看看手中的三棱鏡,愛不釋手。

12.七星岩

羅明堅和利瑪竇在侍衛官的陪同下,遊覽七星岩。主題歌《愛的追逐》響起。

總想和你親密接觸

你卻被神秘麵紗遮住

為了探尋你的真實

千山萬水也難隔阻

為了擁抱你的美麗

千難萬險也要披荊開路

和你在一起

人生不會迷路

和你在一起

崎嶇變成坦途

和你在一起

心中滿滿幸福

和你在一起

歡快一生不孤獨

掀開你神秘麵紗

實現了我愛的追逐

為了這一天輝煌到來

千辛萬苦擋不住我的腳步

為了永遠臣服在你的身邊

千方百計去獲得救贖

和你在一起

人生不會迷路

和你在一起

崎嶇變成坦途

和你在一起

心中滿滿幸福

和你在一起

歡快一生不孤獨

伴著悠揚的歌聲,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來到一塊巨石邊,上書“七星岩”三個大字。

鬱鬱蔥蔥的山峰,清澈碧綠的湖水,逶迤曲折的長堤,寬敞深邃的岩洞。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乘坐小舟進到岩洞裏。巨大的鍾乳石柱讓利瑪竇和羅明堅驚歎不已。

利瑪竇伸手去接從熔岩上流下的滴水。

13.城牆遺址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來到古宋代城牆遺址。

立著的木牌上寫著:“宋代古城牆”。

風吹動著城牆磚縫裏長出的小樹,遠處是和城牆差不多高的參天大樹。

巨大的城門上寫著“朝天”二字。

利瑪竇用望遠鏡在城牆上遠眺。

望遠鏡裏出現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築。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走近這座建築。

樓上橫扁:“崧台書院”。

屋脊上的鼇魚和寶珠,門前兩側的漢白玉石鼓,四合院式的庭院,蒙童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背書。

利瑪竇佇立凝目觀望,向羅明堅豎起拇指表示讚許。

14.西江邊

纖夫拉著大船行進。遠處的漁夫拉起網,有大魚跳躍。

對麵山坡上,有農夫在趕牛犁地。

山下茅屋旁,婦女在搖紡車。

利瑪竇深情地對羅明堅說:“這就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縮影。她有美麗的山河,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勤勞的人民。我越來越覺得我來中國的選擇是正確的。”

羅明堅:“是的。我和你有同感。”

利瑪竇:“不管以後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我都無怨無悔。”

羅明堅:“不管以後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我們首先要找個地方住下來,不是嗎?利瑪竇。”

利瑪竇:“可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我們的地塊。”

侍衛官:“我看有一個地方包你滿意。”

利瑪竇:“那就領我們去吧,我正急著呢。”

侍衛官:“離這不遠,很快就到。”

15.建築工地

忙碌的建築工地,工頭在指揮工人們勞作,工人們在搬磚弄瓦。

利瑪竇、羅明堅、侍衛官三個人來到工地。

利瑪竇:“他們在修建什麼?”

侍衛官:“塔,崇禧塔。”

羅明堅:“塔是什麼建築?”

侍衛官:“古代天竺國的佛教大師圓寂後,埋葬舍利的建築物。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迅速與我國本土的樓閣相結合,形成中國的樓閣式的建築物。在漫長的曆史中,曾被人們譯為‘窣堵坡’、‘浮圖塔婆’等,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塚’。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利瑪竇:“我好像在什麼典籍中看過,塔不光是埋葬遺骨用的。”

侍衛官:“沒錯。塔後來在中國發展了很多不同的用途,有紀念用的,有風水用的。比如,我們現在修的這座塔就是一座風水塔。”

利瑪竇:“這是知府大人的決策嗎?”

侍衛官:“當然。王知府在修建這座塔之前,曾召集當地鄉紳父老和有識之士商談過。知府大人綜合了大家的意見,選定了這塊地皮。”

利瑪竇:“說說原因。”

侍衛官:“你可能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以水為財,水必須蜿蜒曲折,山環水抱才算是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西江流經肇慶,江麵開闊,飛流直下,有留不住靈氣之嫌。在此建一寶塔,鎮住直瀉的江水,使其聚氣生財,造福百姓。名為崇禧塔,就是指大吉大利,鴻福無疆之意。”

羅明堅:“這不僅會聚江水的靈氣,也會聚肇慶的人氣。”

侍衛官:“沒錯。所以我建議你們在這裏修建你們的建築。”

利瑪竇:“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這裏還有地方嗎?”

侍衛官:“塔的東側有一塊地,足夠你們用的。”

利瑪竇:“我看這是最理想的地方了。”

羅明堅:“是的,我們就向王知府要這塊地方吧。”

16.西江邊

夕陽晚照,江水映著晚霞,平靜地流淌。

野渡無人,舟船停航。

利瑪竇、羅明堅比肩走著。

羅明堅:“王知府批準了我們的請求,可我卻要離開你,丟下你一個人在這。”

利瑪竇:“我們的經費太拮據了。你必須回澳門籌集,這關係到我們長久住下的大計。”

羅明堅:“總會長還有意讓我回羅馬一趟。”

利瑪竇:“那件事更為重要。你知道,在中國什麼事沒有皇帝的認可是辦不好的,甚至是不能辦的。總會長希望有教皇代表團來中國,和中國皇帝溝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

羅明堅:“可是這裏就剩下你一個人了,我真……”

利瑪竇:“請你放心,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很不錯的開局,我們在這兒也有了幾個朋友。我會克服一切困難把教堂建起來。我有信心,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第一座歐式建築就會在肇慶出現。”

羅明堅:“你的信心滿滿讓我很是欣慰。謝謝你。”

利瑪竇:“上船吧,我的兄長。”

利瑪竇與羅明堅擁抱作別。

羅明堅登上停靠的小船,小船離岸。

二人揮手告別。

利瑪竇高喊:“放心吧,吉利神父。聽我在中國的好消息吧。”

小船漸行漸遠。

利瑪竇揚起的手不肯放下。

小船孤帆遠影消失在碧空中。

利瑪竇放下手,望著遠方。

17.一組畫麵

在建塔的工地旁邊,又有一處建築工地。

工人們忙碌著。

利瑪竇在和人們看圖紙,比劃著。

利瑪竇和一個紳士模樣的人交談。

利瑪竇拿出了一個水晶三棱鏡交給紳士。

紳士拿出30兩紋銀交給利瑪竇。

磚廠,利瑪竇在買磚,交付銀兩。

馬車把磚拉到工地,利瑪竇坐在車上摸著剩下的不多銀兩。

利瑪竇在寫借據:今借紋銀三十兩,半年後本利付清。

利瑪竇拿著借來的銀子買木材。

馬車把木材拉到工地,利瑪竇坐在車上。

一座歐洲風格的二層小樓已經初具規模。

利瑪竇摸著滿是胡茬的下巴,滿意地微笑著。

18.西江邊

利瑪竇在岸上張望。

一條船靠岸。

從船上下來一位20來歲的外國人。

利瑪竇走上前,與外國人握手。

利瑪竇:“終於把你盼來了,麥安東。”

麥安東:“我也是急著要來呀。”

19.街道

利瑪竇與麥安東在街上邊走邊說。

麥安東:“葡萄牙的商船回來了,給了我們一大筆捐贈,我給你帶來了。”

利瑪竇:“這可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了!我再也不用靠賣東西東挪西借了。”

麥安東:“教堂的建設也會加快了。”

二人消失在街道的盡頭。

20.建築工地

塔已落成,“崇禧塔”三個大字金光閃閃。

崇禧塔傍邊的歐式小樓也已落成,尖尖塔樓上的十字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一隊人抬著用紅綢子蓋著的兩塊匾向工地走來。

吹嗩呐的老人,打鼓的小夥,擊打到一起又分開的銅鈸。

歡快的人群來到小樓前,利瑪竇和麥安東迎在門外。

送匾人示意鼓樂停止:“知府大人讓我們送來兩塊匾,是王知府親筆題寫的。”

送匾人掀去紅綢,露出匾上“仙花寺”三個大字,旁邊落款是王泮。

人們把它掛在門上邊。

鞭炮齊鳴。

送匾人又掀去另一塊匾上的紅綢,上麵是“西來淨土”四個字,也有王泮的落款。

人們把匾抬到了屋裏。

利瑪竇拿銀子賞了送匾的人,看著門上的匾,若有所思。

21.仙花寺內

眾人進到寺內。

利瑪竇:“謝謝大家,謝謝大家。不要擠!”

人們看見了大堂正中的聖母像,連忙跪下。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觀音娘娘,大慈大悲,保佑我家孩子。”

一個老太婆站起來:“我得趕緊回家告訴我兒媳婦,把孩子抱來。”

一個年輕人:“我得讓我媳婦來,跟這送子觀音要個孩子。”

一個婦女:“這觀音菩薩長得可真好看,跟活的一樣。”

幾個讀書人在看各種儀器,有人在研究地圖。

利瑪竇和麥安東微笑地看著這些人。

利瑪竇:“明天,我想把這裏陳設的東西給他們講一講。”

麥安東:“他們好像從來沒看見過這些東西。”

利瑪竇:“要抓住這個機會讓中國人更了解我們。”

22.仙花寺內

利瑪竇在世界地圖前給人們講解。

人們驚異的目光,不斷地點頭。

利瑪竇在演示地球儀。

一個人在地球儀上仔細地找著什麼。

利瑪竇讓自鳴鍾發出當當的報時聲。

眾人鼓掌,有的人搖頭驚歎。

利瑪竇用三棱鏡對著陽光,發出五顏六色美麗的光焰。

眾人驚呼。

一個青年人:“喂,洋和尚,聽說你能不爬上高處就知道高度,是真的嗎?”

利瑪竇:“這是數學的一個方法,很簡單的。在數學方麵,中國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位老者:“這話說的是,就拿計算來說吧,我們的算盤就是最好的計算方法。”

利瑪竇:“我們可以用筆在紙上算。”

老者:“那速度要慢得多。”

利瑪竇:“我倒想學學。”

老者:“不如我們當場試一試。”

利瑪竇:“好。我用筆算,你用算盤。”

利瑪竇與老者都做好了準備,他們身邊有一個人念數字加法。

老人快速地撥弄算盤,能跟上念數人的速度。

利瑪竇開始還勉強,越來越手忙腳亂,最後放下筆,看著打算盤的人在計算。

利瑪竇:“服了,太神奇了。聰明的中國人發明這個計算器,必將世世代代傳下去。”

老者:“這是有口訣的。”

利瑪竇:“麻煩您把口訣給我寫一份好嗎?”

老者:“好。”

眾人散去。

利瑪竇對麥安東說:“這個古老的帝國無論在哲學上還是科學上,都有我們所不及的地方,我們要很好地學習呀。”

麥安東點頭。

23.利瑪竇的書房

一張大桌子上麵鋪著一張世界地圖。

利瑪竇在仔細端詳地圖的中國部分。他時而用尺比劃,時而若有所思。

利瑪竇自言自語:“這樣我就可以把中國放到世界中心的位置。中國嘛,中央之國也。”他滿意地笑了。

利瑪竇開始畫世界地圖。

殘燈如豆。

利瑪竇伏案在畫。

烈日高照,利瑪竇揮汗如雨地在畫。

利瑪竇手拿一塊大餅,邊吃邊畫。

利瑪竇畫好了一張地圖,在地圖上標寫著漢字。

利瑪竇在地圖的上方寫下《山海輿地圖》幾個字,放下筆,把地圖掛到牆上。

24.肇慶知府衙門

一幅世界地圖鋪在王泮的桌案上。

王泮審視著,不住地點頭。利瑪竇站在他旁邊。

王泮:“來人,把這張地圖刻版印刷,我要讓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

25.一組畫麵

衙門內,官吏們在觀看、議論世界地圖。

書院內,學生們在觀看、議論世界地圖。

市井裏,人們在觀看、議論世界地圖。

一位官員的特寫。(字幕:南雄同知王應麟)

王應麟和同僚們一起觀看世界地圖。

王應麟向手下人交代要刻版印刷。

一位官員的特寫。(字幕:應天巡撫趙可懷)

趙可懷和同僚一起觀看世界地圖。

趙可懷命人將這幅圖刻在石碑上。

一位官員的特寫。(字幕:禮部尚書王忠銘)

王忠銘和同僚一起觀看世界地圖。

26.仙花寺外

仙花寺門外,人流川流不息。

騎馬的,坐轎的,步行的官員、學子們絡繹不絕。

利瑪竇在人群中講解。

人們瞪大了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講。

利瑪竇在紙上演算,人們俯下身子觀看。

利瑪竇在儀器旁演示,人們驚歎鼓掌歡呼。

27.仙花寺

明月高懸,微風吹拂著楊柳。

夜蘭香在綻放。

仙花寺的窗上映出利瑪竇彈鐵弦琴的剪影。

利瑪竇在彈琴歌唱《把握每一次感動》。

小草永遠不會抱怨,

土地的貧瘠,

在哪裏都能深深紮下根;

河流也不會抱怨,

群山的高崇,

繞流急行也要把土地滋潤。

把握住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

那就是最美的信息,

那就是最好的收成。

童年的歡笑,

少年的趣事,

都已走遠,

我們到了現在的年齡,

往事不再壓心頭。

我們有寬闊的心胸,

海角天涯,天涯海角,

永遠保持美好的心靈。

大家團結一心,艱苦奮鬥,

去實現做人的使命。

28.一組畫麵

歌聲在夜空中回蕩。

山中的小鹿在靜聽,樹上的夜鶯在靜聽,鎮上的人們在靜聽。

母親幸福地凝望著熟睡的嬰兒,戀人深情地靠近了身體,老人摸著胡須晃頭欣賞,年輕的學子在擊掌合拍。

29.仙花寺外

一乘小轎緩緩而來,前麵是管家,旁邊是一名丫鬟。

小轎在仙花寺前落下。

丫鬟挑起轎簾,走下一位美麗可人的少女。他們停下聽歌,直到利瑪竇的歌聲停止了,少女才示意管家叫門。

管家輕輕地敲門,麥安東來開門,管家遞上名帖。

麥安東看帖:“原來是總督大人的家人啊,快快請進。”

麥安東回頭高喊:“利瑪竇先生,有客人。”

利瑪竇迎出:“請進來坐。”

管家:“利瑪竇先生,這是總督大人的五小姐。”

利瑪竇有些手足無措:“哦,不知小姐前來,有失遠迎。”

少女:“小女子打擾了,還望見諒。”

丫鬟:“我家小姐本來想白天來,可是白天人太多了,不好意思跟他們擠。”

管家:“是的,白天人雜,多有不便。”

利瑪竇:“怎麼都站著呀,快請進。”

30.仙花寺內

利瑪竇和少女落座,管家、丫鬟站在一旁。

利瑪竇:“你們二位也坐吧。”

管家笑著推辭:“不必客氣,我們是站慣了的。”

少女:“小女子名喚劉秋馥,秋天的秋,馥鬱芳香的馥。”

利瑪竇:“馥鬱芳香,好名字。”

劉秋馥:“我們可以看一看你屋裏的寶貝嗎?”

利瑪竇:“哪裏是什麼寶貝?都是一些我們那裏平常的東西。”

劉秋馥:“在我們這裏有些就是無價之寶,我爸就這麼說。”

利瑪竇:“晚上光線不好,恐怕看不清楚。”

丫鬟:“我們小姐眼神好著呢,你就別推三阻四了。”

利瑪竇:“好好。麥安東,你把東屋的燈點上,多點幾盞。”

利瑪竇:“小姐,請。”

她們進東屋看了一圈,看完返回。

劉秋馥:“真是大飽眼福、大開眼界呀。利老師,您剛才唱的是什麼歌?”

利瑪竇:“頌歌,《把握住每一個感動》。”

劉秋馥:“真好聽,能教給我嗎?”

利瑪竇:“當然可以。”

劉秋馥:“那我這裏就拜您為老師了。”

利瑪竇:“那可不敢當。”

劉秋馥用眼神示意:“管家。”

管家拿了一封銀子:“利先生,這是紋銀十兩,請您收下。”

利瑪竇:“這,這是什麼意思?”

管家:“這是您當老師的俸祿。”

利瑪竇:“這可不行。我不能收。”

劉秋馥:“怎麼不能?孔子教學生還要十條幹牛肉呢!”

利瑪竇:“我還沒教你呢,就是教了,我們也是不收分文的。不管我們為你們做了什麼,都是不收錢的,我們自己能生活。”

劉秋馥:“那你們是為了什麼?”

利瑪竇:“我們所麵對的事物有兩種,一是我們身內之物,包括理想、意誌、心地、欲望,這是我們自己所能控製的。還有身外之物,包括錢財、地位、名譽、壽命,這些是我們不能控製的。如果我們一心去追求我們不能控製的東西,當達不到時,我們就會怨天尤人,充滿煩惱。如果我們用自己能控製的身內之物,去盡力實現做人的價值,讓別人因你而快樂幸福,那你就會沒有煩惱,充實快樂地生活。我們做事不要報酬,就是因為我們特別看重身內之物,而不去追求身外之物。”

劉秋馥:“實現自我價值,說的太精彩了!請老師受我一拜。”

利瑪竇:“不敢不敢。”

劉秋馥:“我要跟你學的不光是音樂,還有你所知道的其他學問。”

利瑪竇:“那很好。不過你要知道,學習的第一要務是指導實踐,不做錯事;第二是論理,知道什麼是不可做的錯事;第三是辯論,明析是與非,知道為什麼是錯的。第三是為了第二作證明,第二是為了第一作依據,第一則是我們的行動。因此第一是最重要的,因為後兩項都是為第一項服務的。可是,我發現我們中國所做的學問停留在第三上。發表演說,口若懸河,寫出文章,洋洋灑灑,但是很少重視實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