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來了時鍾打點的聲音。
利瑪竇:“時間過得可真快,都到了亥時了。”
劉秋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利瑪竇:“敢問小姐,平時都讀些什麼書?”
丫鬟:“我們小姐跟師傅每天練武。”
劉秋馥:“多嘴。”
丫鬟做鬼臉。
利瑪竇:“練武,好啊。中國功夫,我還沒有親眼見過呢。”
劉秋馥:“老師要是想看,學生就獻醜表演一回。”
利瑪竇:“那我可是求之不得呀。”
幾人出了房間。
31.仙花寺外
明亮的月光下,劉秋馥接過丫鬟遞來的一把寶劍,舞弄起來。
月光與劍光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接。
利瑪竇驚訝地張大嘴。
麥安東瞪大雙眼。
丫鬟鼓掌。
劉秋馥收起劍穩穩站住:“獻醜獻醜。”
利瑪竇:“真是身手不凡啊!”
劉秋馥:“老師講的還沒聽夠呢。不過太晚了,就此告辭。以後再來請教。”
利瑪竇:“願意效勞。明天我還要去王大人那裏給他送自鳴鍾。”
劉秋馥:“自鳴鍾?”
利瑪竇:“是的,我們自己製造的一架自鳴鍾。”
劉秋馥:“那肯定是中國第一架自鳴鍾。”
利瑪竇:“應該是。”
劉秋馥坐進小轎,撩起窗簾揮手。
利瑪竇作揖拜別。
32.肇慶知府衙門
王泮在欣賞一架自鳴鍾,利瑪竇和麥安東微笑著站在一旁。
王泮:“你們來的正好,不然我也會讓人通知你們來一趟。”
利瑪竇:“大人有什麼吩咐?”
王泮:“先說兩件喜事。這一呢,就是我家夫人已經懷上了,這也許就是你們為我祈禱所致。我謝謝你們。”
利瑪竇和麥安東:“恭喜恭喜。”
王泮:“第二,因我在肇慶的政績,我已經被提升為湖廣布政使,不日就將去上任。”
利瑪竇和麥安東:“恭喜恭喜。那可太好了。”
王泮:“可有一樣,你們滯留廣東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也沒有禮部的批文,你們最好還是回到澳門去,因為要是上邊怪罪下來,對我的前程是很不利的。”
利瑪竇覺得很突然,忙說:“請大人放心,我們是不會給您添麻煩的。”
王泮:“你們在廣東本身就是麻煩。”
利瑪竇:“可您過去……”
王泮:“此一時彼一時,我已經不是小小的知府了。以後,每逢初一、十五我們見麵的約定就取消了吧,我們還是少見麵為好。”
利瑪竇:“那……這……怎麼能這樣?”
王泮:“你們要認真考慮一下我說的話,這架鍾你們可以放在譙樓上作為報時之用。”
利瑪竇:“大人,這是專為您做的。”
王泮:“我是不收禮的,尤其不能收外國人的禮。我就不留你們了,回去好好考慮一下我說的話,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
利瑪竇和麥安東尷尬地互相望了望,用布袋裝好鍾,垂頭喪氣地走了出去。
王泮:“喂,還有一件事。把你們廟上掛的匾拿下來,或者把我的名字塗掉。”
33.街道
麥安東:“這可能就是中國一句話所說的,官升脾氣長。”
利瑪竇:“他可能有難言的苦衷。看來我們在肇慶的日子不會長久了。”
麥安東:“那他這個朋友可是太不夠意思了。”
利瑪竇:“何謂朋友?相需相佑,為結友之由。時當平居無事,難指朋友之真偽,臨難之頃,則友之情顯焉。蓋事急之際,友之真者益近密,偽者益疏散矣。”
麥安東:“那怎麼辦,我們不能就這麼離開呀,花了六百多兩銀子建的教堂剛剛使用,人氣正旺呢。”
利瑪竇:“看來,我們必須要直接找總督說說了。”
34.總督衙門
大堂裏,劉繼文總督手拍桌子:“我不見他們。”
總督劉繼文對王泮說:“我已經通知了新任的知府,要他馬上處理這件事。按我說的,讓這兩個洋和尚馬上離開肇慶。”
王泮:“是呀,日子久了,難免惹是生非。他們走了,那座歐式洋樓……”
劉繼文:“這是我到肇慶唯一看重的東西,我準備花60兩紋銀把這座小樓買下來。”
王泮:“大人這麼急於攆他們走,恐怕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劉秋馥在屋裏偷聽。
劉繼文:“做官無非是兩件事,搞關係和做事情。必須把搞關係放在首位,然後才是做事情。搞關係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網中,成為這個網的一部分。記住,現在說誰的能力強,一點都不是說他做事能力強,而是指搞關係能力強。嗬嗬,就像洋人做的自鳴鍾,那麼多的齒輪咬在一起,要是某個齒輪不在這個集體裏,那這個齒輪就什麼也不是,毫無用處。你看那些隻會做事的人,有好日子嗎?張居正就是前車之鑒。”
王泮:“大人用買的方法得到這座小樓,這主意真高。”
劉繼文:“是呀,不然會有別有用心的人說我巧取豪奪,我這一下子就把他們的嘴封住了。”
劉秋馥突然走了出來:“可是爹,人家沒買你的賬,沒收那筆錢。”
劉繼文:“什麼?你怎麼知道?”
劉秋馥:“管家帶回了知府方大人的信息。管家看你和王大人講的正歡,沒敢打擾你,就把這信交給我了。你自己看吧。”
劉繼文看信:“什麼?說什麼教堂是聖物,不可用於交易,退回了銀子!這兩個東西,敬酒不吃吃罰酒,我已經給足了他們的麵子,他們卻不要臉!那兩個洋和尚現在在哪?”
管家:“他們說馬上就走,我回來時,他們已經往老渡口碼頭去了。”
35.老渡口碼頭
七八十人來送利瑪竇。
利瑪竇向一位年輕人交代著:“屋裏的聖像儀器都要保存好。那些家具,你看能用的就拿回家去用,用不了的就賣了吧,把錢分給那些貧困的人家。還有一些糧食菜蔬,也分給他們吧。”
年輕人:“您放心,我一定按您安排的去做。”
一位老人:“您來肇慶,帶來了那麼多新奇的東西,有好多我家孩子還沒學完呢,怎麼就走了呢?”
一個老媼:“也不知道你還回不回來?”
利瑪竇:“回來,我一定會回到中國來。大家都回去吧。再見。”
利瑪竇和麥安東上船。
大家依依惜別,揮手致意。
36.總督衙門
劉繼文:“那他們現在走沒走啊?”
管家:“估計是走了。”
劉繼文:“真拿他們沒辦法。”
劉秋馥:“有辦法。”
劉繼文:“有辦法?你有什麼辦法?”
劉秋馥:“把他們再請回來呀。”
劉繼文:“請回來?小樓不還在他們手上嗎?”
王泮:“大人,下官明白了小姐的意思。”
劉繼文:“說說。”
王泮:“小姐的意思是把他們放到別的地方去,離開肇慶,小樓不就倒出來了嘛。”
劉繼文:“那他們不還是不收我的錢,等於白費嗎?”
劉秋馥:“爹,大傻瓜。”
劉繼文:“怎麼說話呢?”
劉秋馥:“來來,爹。”
劉秋馥附在劉繼文的耳邊說些話。
劉繼文笑了:“還是我女兒聰明。”
劉秋馥:“隻要我老師回來就行。”
劉繼文:“管家,快到碼頭去把他們追回來。”
劉秋馥:“他去可不行,本小姐親自去,老師才能給麵子。”
37.船上
一條大船在江麵上行駛。
利瑪竇和麥安東站在船頭。
麥安東:“我們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麵就這麼失去了。”
利瑪竇:“貪婪有時會到喪心病狂的地步。”
麥安東:“我們怎麼辦?”
利瑪竇:“我要把中國燦爛文化介紹給世界的決心是不能半途而廢的。曆史從來不同情半途而廢者。中華民族的包容性一定會讓我在這片熱土上生存下去。我仔細地研究了中國長達四千多年的曆史,這裏的人們從未想到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沒有征服的野心,有的隻是友善和融合。我們一定會回來的。”
麥安東:“您的堅定給了我信心。”
利瑪竇:“人的一生就像這江水,即使前麵有山巒阻擋,也要一往無前。隻有撞擊石頭,水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
麥安東在用望遠鏡看江邊的風景。
望遠鏡鏡頭裏出現的山巒、樹林、房屋,還有三個人騎著快馬在奔馳。他們越來越近,是劉秋馥騎馬往前飛奔,後麵是丫鬟小紅和管家。
38.江岸上
劉秋馥打馬前行,小紅和管家緊緊跟上。
39.船上
麥安東把望遠鏡遞給利瑪竇:“利瑪竇老師,你看你看。”
利瑪竇用望遠鏡看。
望遠鏡裏,遠處趕來的劉秋馥麵目更為清楚,臉上有汗珠滴下。
利瑪竇:“我覺得他們是來追我們的,一定有什麼事情。船家,附近有碼頭可以靠岸嗎?”
船家:“前麵不遠處有一個小碼頭,怎麼?”
利瑪竇:“請在小碼頭停靠一下,我們要下船。”
船家:“下船?你們不是要到廣州嗎?”
利瑪竇:“我們有事要下船。”
船家:“那你們會耽誤其他旅客的。”
利瑪竇:“我們付給你到廣州全程的路費。”
船家:“你這人倒還爽快。好吧,就依你。”
麥安東:“你看,他們快追上來了,我能聽到他們在喊您。”
40.江岸上
揮汗如雨的劉秋馥、丫鬟和管家在奔馳。
丫鬟高喊:“利老師,利老師,我們來接你回去了。”
劉秋馥高喊:“利老師,趕緊下船。”
41.碼頭
劉秋馥、丫鬟、管家三人下馬。
利瑪竇和麥安東下船。
利瑪竇:“有什麼事?”
劉秋馥:“我爹回心轉意了,讓我接你們回去。”
利瑪竇:“恐怕有什麼條件吧?”
劉秋馥:“你來中國的目的是什麼?隻要能在這塊土地上,其他的什麼條件我認為都是次要的。”
利瑪竇:“那也要看什麼條件。”
劉秋馥:“反正我希望你回去。我相信,你一定會處理好發生的一切。”
利瑪竇:“好吧。”
劉秋馥:“小紅,咱倆騎一匹馬,你把馬讓給利老師。”
丫鬟:“我騎馬還沒過癮呢,你和利老師騎一匹馬吧。”說著打馬跑了。
劉秋馥:“死丫頭,看我回去和你算賬。利老師,請將就一下,上馬吧。”
利瑪竇上馬,劉秋馥也上馬,騎在利瑪竇身後。
麥安東上了管家的馬。
42.江岸上
三匹馬飛奔而去。
利瑪竇打馬揚鞭,劉秋馥靠著他的後背。
他們的剪影在夕陽晚照中。
43.總督府大堂
劉繼文迎接利瑪竇和麥安東。
劉繼文:“哎呀呀,你們走也不通知我一聲,我怎麼也得置酒餞行啊。”
利瑪竇:“就是怕麻煩大人才不辭而別的。”
劉繼文:“其實我也舍不得你們離開。你們在肇慶傳播了不少西方先進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我們以前聞所未聞的。我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所以把你們請回來商量。”
利瑪竇:“多謝總督大人。”
劉繼文:“是這樣,離肇慶不遠有個地方叫韶州。”
利瑪竇:“就是大舜南巡時彈琴的地方吧。”
劉繼文:“正是,利先生對我國典籍了解的真是多呀。孔老夫子聽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那是一個文化之城。韶州在三江彙合處,城南有著名的南華寺,裏麵供奉著禪宗六祖惠能的真身舍利。我想讓你們到地靈人傑的韶州那裏去。你們看如何?”
利瑪竇:“隻要留在中國,地點我們無所謂。”
劉繼文:“那就這麼定了,我派人和那的地方官打招呼,你們到那裏去會很方便的。”
利瑪竇:“那我們什麼時候動身?”
劉繼文:“別急。我有一個小小的條件。”
利瑪竇:“您說。”
劉繼文:“收下我給你們的60兩紋銀。”
利瑪竇:“好吧,雖然我們不缺路費,但您的好意我想還是恭敬不如從命。”
劉繼文:“很好很好。”
利瑪竇:“不過,我也有個條件。”
劉繼文:“你說。”
利瑪竇:“一會兒我要和教友,還有我的朋友們在仙花寺告別,希望您也能參加。”
劉繼文:“那我是一定要去的。我還要看看那房子裏的東西是不是已經搬出去了。利先生,我買這所房子也不是去住。你想啊,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說不上什麼時候我就可能離開肇慶。我看中這所房子啊,是另有打算。”
利瑪竇:“我對您的想法也有所耳聞。”
劉繼文:“那個王泮,做了一任知府,老百姓居然給他修了一個生祠。我,人稱海瑞第二,不比他差吧。如果給我做生祠的話,你那房子是再合適不過了。”
利瑪竇:“那好,我們去仙花寺吧,那裏的人都等著我們呢。”
44.仙花寺外
很多百姓都在翹首以盼利瑪竇的到來。
一個年輕人喊:“來了來了。”
兩個轎子沿路而來,一前一後停下,利瑪竇與劉繼文下了轎子。
眾人跪倒,齊呼:“迎接總督大人。”
劉繼文:“起來吧,我是來看大家的。”
利瑪竇:“兄弟姐妹們,謝謝你們又來到這裏。因為肇慶是兩廣首府,我們在這對大人多有不便,感謝總督大人的恩典,讓我們到韶州去。好在韶州離這不遠,我們還會常見麵的。”
眾人:“利先生可要常來呀。我們也會去看你的。”
利瑪竇:“另外,我還要向大家宣布一個好消息。”
眾人靜下來。
利瑪竇:“劉總督對我們非常關心。為了支持我們的事業,捐出60兩紋銀供你們在仙花寺使用。他的這種善心我們非常感激。”
眾人跪地向劉繼文叩頭:“謝謝總督大人,謝謝總督大人。”
劉繼文尷尬地不知所措:“諸位鄉親快起來。區區小事,區區小事啊。你們聊,我還有事,我走了。”
劉繼文鑽進轎裏,匆匆離去。
人群裏的劉秋馥走到利瑪竇身邊:“我就說你的智慧一定會擺平這件事。不過,你把我爹得罪了,小心他報複你。”
45.總督大堂
劉繼文憤憤不平:“利瑪竇,你玩我,我跟你沒完!”
46.小平房
字幕:幾年後,韶州。
客廳裏,利瑪竇與劉秋馥坐著聊天。
利瑪竇:“到韶州這幾年真的很不舒坦。”
桌子上放著厚厚的一摞文稿,還有一些寫了幾行拉丁文的紙張,桌角擺放著中文書籍《論語》。
利瑪竇:“這是我第四次來中國了,而且隻有我一個人……在這個時候你能來看我,我真是感激萬分。”
劉秋馥:“我是來向您告別的,這一離去不知何時還能相見。”
利瑪竇:“離去?怎麼回事?”
劉秋馥:“我爹被人彈劾,被免去了一切官職,我要和全家一道回老家了。”
利瑪竇:“哦,可憐的人,天主保佑他。”
劉秋馥:“唉,這也是他多行不義的結果。他把您從肇慶趕出來以後,我懷疑您在韶州的不幸遭遇也與他有關。”
利瑪竇:“何以見得?”
劉秋馥:“他對韶州是非常重視的,南華寺的修建就是他捐助的,他還寫了碑文呢。”
利瑪竇:“那也隻能是推斷。他曾經來韶州看過我。願上帝保佑他。”
劉秋馥:“您還為他祈禱?”
利瑪竇:“論語上不是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說,對人要忠誠寬恕。”
劉秋馥:“您對中國典籍這麼熟悉!”
利瑪竇:“來韶州以後,我就在忙於把中國的四書翻譯成拉丁文。我要把中國文化的精華介紹給歐洲。”
劉秋馥:“這可是個大工程。”
利瑪竇:“是呀,有一個中國青年瞿太素在幫我。”
劉秋馥:“瞿太素,那個花花公子?”
利瑪竇:“他還是很有思想的。他淡薄功名,不求做官,對西方科學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用功,他已經和我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第一卷。”
劉秋馥:“您的人格魅力太強了,什麼人在您身邊就會成為有用之才。”
利瑪竇:“表麵看他流連於湖光山色之中不求進取,實質上,他是對中國傳統官本位思想的一種批判。在中國,做官是年輕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就消融了人們對於科學的探索精神,這對社會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劉秋馥認真地聽著。
利瑪竇:“中國的皇權思想非常嚴重,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心,這顯然吃了大虧。”
劉秋馥:“怎麼講?”
利瑪竇:“你想啊,你們中國鄭和下西洋是在1405年到1433年,28年間共去了八次大西洋彼岸,用了200多條船,兩萬多士兵,勞民傷財。可是中國的版圖並沒擴大,中國的資源也沒有增加。而在87年以後,1492年,西方的哥倫布開始少量的人探險,開始了土地大發現,從而獲得的領土和資源不計其數。”
劉秋馥:“這個問題真是值得中國人深思呀。”
利瑪竇:“我說遠了。瞿太素還建議我們改穿儒服,蓄發留須。你看,我這樣就和地道的中國人沒什麼兩樣了吧。”
劉秋馥笑道:“真的,這樣就更親切了。我來不耽誤您工作吧?”
利瑪竇:“不,不會。我很感激你的到來。”
劉秋馥:“您在韶州一直都很不順利嗎?”
利瑪竇:“剛開始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買到了一塊地,蓋了房舍。這回我們吸取了在肇慶的教訓,不建成歐洲式的小樓,而是建成中國式的小平房。我們搬進去後……”
47.小平房外(回憶)
靜謐的夜,月兒在天邊懸掛。
微風吹動著柳絲。隱約傳來蟋蟀和青蛙的叫聲。
利瑪竇的房間亮著燈光。
48.小平房內
利瑪竇在伏案疾書,麥安東在背漢語。他們身旁的書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排排中國典籍——《詩經》《論語》《春秋》《大學》《禮記》《史記》等。
屋頂傳來啪啪砸瓦的聲音。
利瑪竇和麥安東抬頭驚訝地向上看。
49.小平房外
麥安東衝出門,從房上掉下來的瓦塊險些砸到了他。
麥安東大喊:“誰?”
四周恢複了平靜。
麥安東回到屋裏。
50.小平房內
麥安東剛回到屋裏,屋頂啪啪的聲音又傳來。
麥安東和利瑪竇兩個人衝出屋子。
51.小平房外
麥安東和利瑪竇四下觀望,沒有人影。
兩個人又返回屋裏。
52.小平房
進屋後,利瑪竇向麥安東耳語。
麥安東從後窗跳出屋。
53.小平房外
麥安東偷偷地躲在房邊的樹蔭裏觀望。
兩個小孩從對麵的樹後出來。
小孩看看四下沒人,把手中的石頭扔向屋頂。
麥安東突然出現在兩個孩子身後,抓住了他們。
利瑪竇從屋裏出來,把他們帶到屋內。(回憶完)
54.小平房
利瑪竇:“我批評了小孩,就讓家長把他們領回家了。瞿太素把這件事告到了府衙,知府在我們房前立了塊牌子,說這是外國人的房屋,不得侵犯,如有侵犯嚴懲不貸。”
劉秋馥:“這下可好了吧?”
利瑪竇:“好了幾天,麥安東逝世後……”
劉秋馥:“麥安東逝世了?他那麼年輕!”
利瑪竇:“是啊,他才34歲。是這裏流行的瘧疾奪去了他的生命。後來,澳門總會派來了石方西神父協助我。有一天,還是在晚上……”
55.小平房(回憶)
月黑風高的夜晚。
利瑪竇在奮筆疾書,石方西在背漢語。
56.小平房外
小平房旁的樹後麵轉出20幾個蒙麵人,手持大刀、斧子、棍子,衝向利瑪竇的房子。
57.小平房內
屋子裏突然闖進一群蒙麵人搶劫,利瑪竇與石方西上前阻攔。
石方西前去阻攔,頭上挨了一刀,他鮮血流淌,倒在地上。
利瑪竇從後窗跳到屋外。
58.小平房外
利瑪竇崴了腳,他忍痛大喊:“有強盜了!有強盜了——”
沒有人回應,也沒有人來救援。
59.小平房內
強盜在屋裏亂翻,嘴裏嘟囔:“怎麼一分錢也找不到?”
另一強盜:“不是說他們會煉金術嗎?沒金子,銀子也行啊,淨是他媽的破書。”
強盜們呼嘯而去。
利瑪竇回到屋裏,已是滿地狼藉。他忙扶起石方西。(回憶完)
60.小平房
利瑪竇:“後來,官府抓到了帶頭鬧事的兩個青年人,其中一個被判了死刑。我到衙門裏去求了情,他們都還年輕啊,最後打了20板子放了。”
劉秋馥:“您真是菩薩心腸。”
利瑪竇:“若寬恕別人的過錯,天父也必寬免我們的。後來,石方西也被瘧疾奪去了生命。我把麥安東和石方西兩個人的遺體送回澳門安葬了。我現在又是一個人在中國了。”
劉秋馥:“您能堅持得住嗎?”
利瑪竇:“總會已經派人來協助我了,現在在路上。一定要堅持住!我的目標是進北京,見皇上。”
劉秋馥:“眼下倒有一個機會,我可以給你聯係一下。”
利瑪竇:“什麼機會?”
劉秋馥:“日本正在侵犯我們的屬國朝鮮,朝廷要大將軍石星援朝抗日去北京上任,我看看,能不能讓他帶您去北京。”
利瑪竇:“那怎麼可能?”
劉秋馥:“有這個可能。他兒子科考失利,精神有些不正常。您要是能幫他兒子治好病,這事就成了。”
利瑪竇:“倒可以試試。”
劉秋馥:“我去聯絡一下,也許您會聽到我的好消息。”
61.西江碼頭
桅杆林立,行船如梭,人來人往,商賈雲集。
一艘豪華的大船在碼頭上停靠,另一些小一點的船,停靠在大船周圍。
大船上,即將上任的兵部尚書石星坐在太師椅上,兩旁站著護衛和其他官員。
一輛馬車飛奔而來停下,利瑪竇、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三個外國人下了車,直奔大船而去。
眾人好奇地看著。
利瑪竇、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登上大船,跪下叩頭:“利瑪竇參見石大人。”
石星:“快快請起。”
利瑪竇、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站立一旁。
石星:“賜座。”
有人搬來了椅子,利瑪竇坐下,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站在他的身後。
石星:“劉大人的千金劉秋馥跟我講了你的情況,說你是一位博學高尚的西泰紳士,今日得見,果然器宇不凡。”
利瑪竇:“大人過獎。聞大人要到京都趕赴大任,小人不勝崇敬。”
石星:“從政之人身不由己呀。”
利瑪竇:“大人是臨危受命,一定會馬到成功,旗開得勝,剿滅倭寇,護國安民。”
石星:“你的漢語說得這麼好!借你吉言,儕輩定當努力。自從劉大人的千金和我說了你的故事以後,我就一直想見見你。聽說你們是慕我中華帝國之德威而來的,你們的祖國在哪裏?”
利瑪竇:“回大人,中華文化燦爛,飛越重洋傳到我國,我國距離這裏足有十萬裏之遙,我在來的時候,在海上航行了三年之久。”
石星:“你的決心真是不小啊!”
利瑪竇:“我們在中國南部已經生活了十年,我們不但向自己國家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還潛心學習漢語,研究中國的典籍,把我們的科學技術傳給中國人,也傳播我們的信仰與思想。我們的神是天主,是天和地的主宰。”
石星:“我們的聖人也是這樣描述神的。我關心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
利瑪竇:“是您孩子的身體問題?”
石星:“一點不錯。我的孩子會康複嗎?”
利瑪竇:“我們會借助神的靈光,對您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希望一個健康的孩子會回到您的身邊。”
石星:“那就再好不過了。”
利瑪竇:“不過,他的康複需要一些時間。”
石星:“需要多久?”
利瑪竇:“需要十多天或許更久。”
石星:“可我不能在韶州停留那麼久啊。”
利瑪竇:“如果您相信我,我可以跟你們一起旅行,在路上照顧您的兒子。”
石星:“這個想法正是我不好意思提出來的。好吧,我讓地方官員發你前往江西的通行證,你就隨我們一起走吧。”
62.船上
富麗堂皇的一條大船。
石星坐在船頭,周圍有人侍候。
稍小的一條船上,女眷們在船上嘮嗑。
巴拉達:“利瑪竇先生,這位石大人不把孩子與我們放一起,我們怎麼為他看病啊?”
利瑪竇:“他是對我們不太信任。我覺得那孩子病的不輕。”
巴拉達:“那我們不會受埋怨嗎?”
利瑪竇:“主會保佑我們的。”
63.岸邊
船靠了岸,船夫:“下船吧,先生。”
巴拉達:“怎麼,這麼快就到了?”
船夫:“到了?八字還沒有一撇呢,前麵到了梅嶺,船行不了了,你們要步行翻過梅嶺,在下一個碼頭再乘船。”
石星的一個家人跑到利瑪竇麵前:“利先生,大人吩咐,給您一乘小轎乘坐。”
利瑪竇:“那他們兩個呢?”
家人:“他們是您的隨從,隻能步行。”
利瑪竇:“那我也步行吧,我們是平等的。”
家人:“平等?人一生下來就是分成了三六九等的。”
利瑪竇:“非也,人人生而平等。”
家人:“先生,您別忘了,您是在中國。中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您就別客氣了。”
利瑪竇:“看來我隻好入鄉隨俗了。在中國,有時隻有把自己包裝成顯貴,人們才能把你當回事。”
家人:“您這話說的在理。”
64.山路
彎曲的山路上,前行著大大小小的轎子,轎子旁邊跟著一些氣喘籲籲扶轎杆的人、挑行李的人。
隊伍消失在拐彎處。
65.碼頭
江上,大船、小船都已準備好。
石星家眷一行人陸續上船。
66.女眷的船
船夫走進艙裏:“各位太太、小姐,前麵馬上到了十八灘,這是個危險河道,大家坐好了,不要走動,以免出現危險。”
船向前行駛。
船開始顛簸,女眷們驚慌地尖叫。
船撞到河裏的石礁。
船艙裏一片混亂,有人險些落水,掛在船舷上大喊救命。
67.利瑪竇的船
利瑪竇看到同行的船遇險,大喊:“船家,快去救人。”
利瑪竇乘的船靠近了女眷的船。
利瑪竇、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與船夫一起,把女眷們接到自己的船上。
利瑪竇轉身看到後麵過來一條裝行李的船:“我們去後麵那艘行李船吧,這裏讓給女眷們。”
利瑪竇三個人往行李船上跳。
女眷們向他們行禮表示感謝。
68.行李船
船繼續前行。
一陣大風吹來,因行李高出船舷太多,船開始搖晃。
船漸漸向側麵傾斜,忽然翻到江裏,利瑪竇、費爾南德斯和巴拉達同時落水。
69.江麵
利瑪竇向江底下沉。
巴拉達遊過來拉住利瑪竇:“利瑪竇先生,我會遊泳,我來幫你。”
利瑪竇被拽上來。
巴拉達托著利瑪竇,抓起一根繩子遞給利瑪竇。利瑪竇拽住了繩子,又抓住了一塊木板。
巴拉達把利瑪竇推到女眷的船邊,利瑪竇被拉上了女眷的船。
掉到江裏的人們陸續地上了船。
利瑪竇:“巴拉達呢?巴拉達——”
大家也跟著喊:“巴拉達——”
一直不見巴拉達的身影,人們在船的周圍尋找著。
船夫用竹篙在水中攪動。
利瑪竇和船上的女眷們大喊著:“巴拉達——”
還是沒有回應。
利瑪竇頹坐在船板上:“主啊,為什麼在我的身邊連續失去了三個年輕人啊?”
利瑪竇望著流動的江水,江水裏仿佛出現了麥安東、石方西、巴拉達的影像。
利瑪竇:“幹事業是要有犧牲的,可是犧牲的為什麼不是我呀!”
利瑪竇剛毅的麵容:“你們在天國聽我成功的消息吧!”
船繼續行駛。
70.碼頭
利瑪竇乘坐的船行駛到了碼頭,停在石星所在的豪華大船邊。
71.豪華大船上
石星大發脾氣:“這簡直就是喪門星啊。我去上任,船上卻死了人!我的行李,我帶的東西全沒了!喪門星啊,喪門星啊!來人,去把那個外國人叫來。”
利瑪竇來到大船:“小人利瑪竇叩見大人。”
石星:“起來,起來。”
利瑪竇:“謝過大人。”
石星:“本官知道你在危險的時候對我家女眷出手相助,非常感謝。”
利瑪竇:“那是我應該做的。”
石星:“本官得知你失去了同伴,非常惋惜,也很悲痛。”
利瑪竇:“多謝大人關心。”
石星:“這裏是30兩文銀,你拿去做些補償吧。”
利瑪竇:“謝謝大人關懷。不過,小人不需要銀兩。”
石星:“拿去吧,權作回韶州的路費。”
利瑪竇:“回韶州?大人……”
石星:“是的。經過這場變動,沿途都知道我帶著外國人進京,這是很不方便的,尤其是在打仗期間。”
利瑪竇:“可是……我……”
石星:“別說了,我們還要趕路,你們就在這裏下船回韶州吧。”
利瑪竇還要說什麼,石星已經回到了艙裏。
家人向利瑪竇示意有話說:“聽說你有一種寶石,在陽光下能放出五彩光來。”
利瑪竇:“嗯。”
家人:“我們老爺非常喜歡,沒少跟我們念叨。你要是舍得給我們老爺,我倒可以幫你想想辦法。“
利瑪竇:“那沒問題,我隨身就帶了一個,可以給他。我們當時的通行證是到南昌,我們也想到南京看看。”
家人:“我去盡力。而您對我……”
利瑪竇:“明白。石大人不是給我30兩紋銀嗎,如數給您吧。”
家人:“爽快,那我去辦了。”他轉身進了船艙。
72.大船船艙
家人:“老爺,您看這是什麼東西。”
三棱鏡發出五顏六色的光。
石星:“這不是我想要的無價珍寶嗎?你從哪裏弄來的?”
家人:“除了那個外國人還能有誰呀。”
石星:“他什麼意思?”
家人:“他說要是您答應他的要求,他就把這個寶貝送給您。”
石星從家人手裏拿過三棱鏡:“什麼要求?”
家人:“隨船到南京。”
石星把三棱鏡又交還給了家人:“那可不行。沿途讓別人知道了對我的名聲不好。”
家人:“這很簡單。讓他們隻在船上,不能下船不就行了嗎?”
石星又從家人手裏拿回三棱鏡:“可也是,到南京讓他們在晚上下船,神不知鬼不覺。就這麼辦,你去告訴他們吧。”
家人退出船艙。
石星麵帶得意的笑容,擺弄著三棱鏡。
73.利瑪竇所在的小船
天空下起了雨,船隊在行進。
家人來到利瑪竇的船上:“大人有令,利先生兩個人在這裏下船。”
船準備靠岸。
利瑪竇:“還沒到南京啊。”
家人:“石大人為了避免在南京迎來送往,決定在南京不靠岸。這裏距離南京隻有十來裏地,麻煩二位走去吧。”
利瑪竇:“既然是大人的吩咐,我們隻能照辦,隻是……”
家人:“石大人讓你帶兩封信,一封給南京的守備,一封給南昌的巡撫,你們到那以後可以去找他們。天上下雨,路上沒有行人,會免去你們被圍觀的麻煩。”
利瑪竇:“代我們感謝大人的好意。就此告辭。”
利瑪竇撐傘,費爾南德斯戴一頂鬥笠,他們冒雨下船。
74.山路
泥濘曲折的山路。
費爾南德斯滿臉雨水,利瑪竇艱難地頂風打傘。
在泥水裏邁步的雙腳。
他們在雨裏朦朧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的盡頭。
75.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仆人進來稟報:“有一個叫徐光啟的青年求見。”
利瑪竇起身迎出:“快快請進。”
徐光啟:“利老師,您好,在下徐光啟給老師施禮。”
利瑪竇:“請進去說話。”
二人進到屋裏,分賓主落座。
徐光啟:“在下仰慕先生威名,曾到韶州拜見老師,怎奈老師已經離開韶州,無緣見到。”
利瑪竇:“我在韶州的同事告訴我了,您是一位教師,也是一位科學家。”
徐光啟:“哪裏稱得上什麼家呦,隻不過愛好而已,愛好而已。”
利瑪竇:“你這次是來……”
徐光啟:“我是進京趕考,路上還可剩餘幾天,知道您在南京,特意前來拜見。”
利瑪竇:“科考是個好東西。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孩子一降生就已經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定出了輸贏,而科考就給了平民子弟晉身的機會。在不公平的社會裏,考試是僅有的公平。”
徐光啟:“是啊,沒有顯赫的家族,隻有通過考試得到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利瑪竇:“我會為你祈禱,祝你金榜題名。”
徐光啟:“多謝老師一片苦心。”
利瑪竇:“在南京能呆多長時間?”
徐光啟:“最多三五日。”
利瑪竇:“時間真是太短了。我知道你比我整整小十歲,但我見到你就如同見到手足兄弟,這能算是忘年交吧。”
徐光啟:“您是我的老師,我會抓緊這幾天向您請教,隻要您不怕麻煩。”
76.一組鏡頭
貢院門前,利瑪竇與徐光啟高談闊論。
秦淮河上的畫舫裏,利瑪竇與徐光啟把酒談心。
紫金山上,利瑪竇與徐光啟觀看天文儀器。
玄武湖邊,利瑪竇與徐光啟遠眺群山,躊躇滿誌。
77.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
徐光啟:“老師,明天我就要走了。您不是決定要到北京去嗎?”
利瑪竇:“這是我的夢,一定要變成現實的夢。”
徐光啟:“現在倒是有一個機會,我聽說一個太監要往北京送絲綢,他和南京禮部給事中祝石林關係要好。您不妨去找祝石林,要他想辦法,叫太監帶您去北京。”
利瑪竇:“祝石林?我和他有些交情,你這個信息太重要了,我馬上去找他。”
徐光啟:“那我們北京見。”
利瑪竇:“北京見。”
78.大運河上
桅杆林立,行船如鯽。
一艘大船在快速行進。
船頭站著利瑪竇、龐迪我和太監劉波。
劉波:“利……利什麼來著?”
利瑪竇:“在下利瑪竇。”
劉波:“利瑪竇。利瑪竇先生,給事中祝石林跟我的關係那叫一個鐵,他托我辦的事兒沒有不行的。你就把心放到肚裏吧。”
利瑪竇:“謝謝公公。”
劉波:“不成謝。況且你們是到京城給皇上進貢,這也是揚我大明國威啊,好事呀。”
利瑪竇:“還望公公鼎力相助。”
劉波:“沒說的。我去京城送絲綢的時候,順便寫上一道奏折,把你們的事給辦了。”
利瑪竇:“全仗公公協調。”
劉波:“沿路我還要打通諸多關節,才能快些到達京城,不然排隊過關,要等到猴年馬月,那就耽誤事了。”
利瑪竇:“打通關節需要的銀兩我們出。”
劉波:“那倒不用,我這是公事公辦。”
利瑪竇:“您自己的操勞也會有回報的。”
劉波:“看不出你這外國人還很講究啊,很懂得中國的規矩呀。哈哈哈哈。”
劉波離去。
利瑪竇:“龐迪我神父,看見沒有,這是給我們開方子啊。”
龐迪我:“那我們怎麼辦?”
利瑪竇:“不上潤滑劑,鍾表要停擺啊。”
龐迪我:“我聽您的。”
利瑪竇:“這次我們能有北京之旅,兩個人功不可沒。”
龐迪我:“哪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