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瑪竇神父(3 / 3)

利瑪竇:“一個是祝石林,沒有他,這太監是不會幫我們的。”

龐迪我:“另一個呢?”

利瑪竇:“就是你。”

龐迪我:“我?”

利瑪竇:“是的,就是你。你來的太是時候了,帶來了經費和禮品,尤其是那架大座鍾,皇帝肯定喜歡。”

龐迪我:“這也是總會的安排。不過,我聽說當今皇帝不問政事,已經有好多年不上朝了,大臣們上朝隻能對一把龍椅叩見。”

利瑪竇:“這正是我們的機會。因為他不理朝政,才會對我們的東西感興趣,如果是勵精圖治的皇帝,會把我們的東西當成奇技淫巧而拒絕接納。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攻克元朝大都時,繳獲元朝司天監一個製作精巧的水金宮刻漏,在報時時也有一個木偶小人出來擊鼓。朱元璋認為這是亡國之器,令左右將其打得粉碎。”

龐迪我:“而玩物喪誌的君王則不會這樣了。”

利瑪竇:“是的。不過這句成語顛倒了因果關係。應該是喪誌玩物,隻有喪失了大誌,才迷戀於玩物。”

龐迪我:“您還真研究起漢語了。”

利瑪竇:“我正在弄一套用拉丁字母給漢語注音的方案,這樣學習漢語會更方便。”

龐迪我:“這次進京我總有些擔心。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明朝是宦官掌權,皇帝大權旁落啊。”

利瑪竇:“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我在學習中國曆史時,發現越是皇帝專製統攬大權,國家就發展強大,如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可是一旦皇帝大權旁落,國家就動亂,百姓就遭塗炭,朝代就出現更迭。也許是因為中國太大,民族結構太複雜,人口太多,專製能保持安定,不發生動亂,社會就會發展,人民才會安居樂業。”

龐迪我:“那您的意思是……”

利瑪竇:“我們有自己的事業,我們有自己的夢想,我們隻能盡自己的力量做我們的事。”

劉波又回到兩人麵前:“利……利什麼來著?”

利瑪竇:“利瑪竇。”

劉波:“瞧我這記性。利瑪竇先生,我們到臨清了,我得到岸上去辦理通關手續。”

利瑪竇:“需要銀兩嗎?”

劉波:“暫時不需要。臨清這裏把關的人可是了得呀,當今除了皇上,最有權勢的人是馬堂馬公公。”

利瑪竇:“那胃口恐怕不小吧。”

劉波:“你還真挺了解行情。是鬼門關也得過呀,你們等著,我去碰碰運氣。”

利瑪竇:“祝您順利。”

劉波:“借你吉言。回見。”

龐迪我:“您認識這個馬堂嗎?”

利瑪竇:“早有耳聞。愚蠢,野蠻,傲慢,恬不知恥。”

79.馬堂官邸

馬堂正與劉波說話。

馬堂:“聽說你的船上有外國人。”

劉波:“受人之托情麵難卻呀。”

馬堂:“還有不少洋玩意兒?”

劉波:“他們要給皇上進貢。”

馬堂:“就憑你那兩下子能把他們帶到北京見皇上?”

劉波:“我這不正為這事發愁呢嗎,腸子都悔青了。我當時吹那牛幹嘛呀。”

馬堂:“你也別急,誰讓我長一副菩薩心腸呢,這事交給我吧。”

劉波:“您的意思是……”

馬堂:“讓他們到我的船上,我領他們去。”

劉波:“哎呦哎,您可救了我了。您要是接手這事,就十拿九穩了。”

馬堂:“咱們不是有交情嘛。”

劉波:“您要是把外國人引來進貢,這也是大功一件啊。”

馬堂:“你這不是想歪了嗎,還是你請功去吧。”

劉波:“別介呀,瞧我這臭嘴。您這是幫我呀,我感激您的大恩大德。”

馬堂:“好了,說辦就辦。通關費你也甭拿了,我們去把他們搬到我的船上,你就走人。估計我比你先到,我的船大。”

劉波:“好嘞,走您那。”

80.天津港

馬堂的大船靠岸,眾人往下卸東西。

馬堂:“利瑪竇先生,這是天津,北京的門戶。我們在這下船,等皇上召我們進宮。”

利瑪竇:“全憑您安排。”

馬堂:“我已經給您安排好了館驛,您先歇一歇。我呐,找人寫一封奏折送到宮裏讓皇上知道。”

利瑪竇:“謝謝您想得如此周到。”

馬堂:“晚上請到我家,我備了一些水酒,算是給您接風吧,還望二位賞光。”

利瑪竇:“受您關照還未報答萬一,又要叨擾,心有不安呐。”

馬堂:“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到我這您就甭客氣。好了,晚上見。”

81.馬堂的官邸

大廳裏燈火輝煌,仆人們穿梭著送酒送菜。

馬堂趾高氣揚,高談闊論。

利瑪竇小心陪笑。

女眷們忸怩作態,一旁斟酒。

馬堂:“今天給您開開眼界,看看天津的雜耍。”馬堂說著一揮手,上來一群雜技演員。

飛刀表演,眾人喝彩。

蹬技表演。腳上旋轉的大木桶;腳上上下翻飛的雨傘;腳上蹬了一張桌子。

表演結束,大家喝彩鼓掌。

馬堂:“奏折我已經送上去了,一半天兒就會有回音。”

利瑪竇:“您的效率真是驚人!”

馬堂:“敢情。這是大事呀。也不知您吃得好不好,聊表心意吧。“

利瑪竇:”實在是感激之至。”

82.利瑪竇住的館驛

利瑪竇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月季花瓣紛紛落下。

利瑪竇在屋裏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一個月過去了,沒有音信,馬堂也不見了蹤影。”

83.馬堂的官邸

窗外的月季花瓣紛紛落下,馬堂在室內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一個月過去了,怎麼還沒有音信,是不是出了差子?”

84.利瑪竇住的館驛

窗外的樹葉紛紛落地,利瑪竇在屋裏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又一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音信,馬堂根本就不見我們!”

85.馬堂的官邸

窗外的樹葉紛紛落下,馬堂在室內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又一個月過去了,怎麼還沒有音信,肯定是出了差子。我可不能就這麼等著!”

馬堂:“來人。”

家人:“老爺。”

馬堂:“你帶一些人,把那幾個外國人連同他們的東西統統搬到郊外那個空廟裏去。我花錢養活他們,別讓人知道了說閑話。”

家人:“是。”

86.破廟

一座凋敝的廟宇,斷壁殘垣,枯藤老樹,簷下蛛網,牆頭敗草。

窗外有零星雪花紛紛落地,利瑪竇在屋子裏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又一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音信。馬堂會不會對我們采用極端措施?我得小心了。”

87.馬堂的官邸

窗外有零星雪花紛紛落下,馬堂在室內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又一個月過去了,怎麼還沒有音信,皇上肯定怪我多管閑事了,我不能這樣坐以待斃呀。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的事我可不幹,得撈一把!”

馬堂:“來人。”

家人:“老爺”

馬堂:“去到天津守備那裏,說我要二百名兵丁,要他帶到我這裏聽命。”

家人:“是。”

88.破廟

兵丁圍上了廟宇。

馬堂:“利瑪竇,有人揭發你私藏我們大明禁止的東西。今天我們是來翻一翻的,你要好好配合。翻!”

隨著馬堂一聲令下,兵丁們如狼似虎地開始亂翻東西。

利瑪竇:“那可是給皇上的貢品呀!”

馬堂:“我這有貢品的清單,可以對照。”

一個師爺模樣的人對著物品念叨:“天主畫像一幅,聖母圖像兩幅,天主經一本,珍珠鑲嵌十字架一座,報時自鳴鍾兩架,萬國圖誌一冊,西琴一張。五彩玻璃石兩方,玻璃器皿及玻璃京八件,犀角一個,沙刻漏兩具,大西洋布五匹……”聲音漸漸隱去。

馬堂看到一個瓷碗,過去拿在手中。

利瑪竇:“馬公公,那是聖餐的碗,不可以隨便拿的。”

馬堂:“呦嗬,不能隨便拿?我這不是拿了嗎?那又怎樣?”

利瑪竇從懷裏掏出一個布袋,扔了出去。

布袋在空中劃了一道弧線,落到馬堂的腳邊。

利瑪竇:“袋子裏是金幣。那碗有多重你就可以拿多重的金幣,不,你可以都拿走,如果你願意。不過,那碗你要還給我。”

馬堂撿起布袋,倒出幾顆黃澄澄的金幣,眼睛發亮:“看好了,我把碗可放在這了。有沒有什麼違禁的東西?”

家人:“和清單上的一樣。”

馬堂:“統統給我拉走,拉到我那裏去。”

利瑪竇:“這報時鍾可不能拉走,到你那停了怎麼辦?”

馬堂:“好吧。把鍾留下,其餘的拉走。”

眾人把東西裝上車揚長而去。

龐迪我:“你看,這是今天早上有人送來的一封信,是給您的。”

利瑪竇接過信:“是我的朋友,天津的守備。”

利瑪竇看信,表情凝重。

龐迪我:”有什麼事嗎?“

利瑪竇:“他要我立即離開天津,寧可受一些損失。他說馬堂這個人,心黑手狠,我們再這樣繼續呆在天津,恐怕有性命之憂。”

龐迪我:“那我們怎麼辦?”

利瑪竇:“不能前功盡棄呀。我已下了在中國殉教的決心。”

89.馬堂官邸

馬堂在來回踱步,他的畫外音:“皇上肯定要怪罪下來了,我真是悔不當初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幹脆我把洋人‘哢嚓’了,讓他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到時候就說洋人偷偷地返回西洋了,他們留下的東西也就成了我的了。就這麼辦!”

90.破廟

兩個人影從破廟的圍牆上跳下來。

兩個蒙麵人敲了敲利瑪竇房間的門。

利瑪竇來開門。

蒙麵人猛地用毛巾堵住利瑪竇的嘴,另一個人用繩子捆綁了利瑪竇。

他們剛要把利瑪竇拉走,又闖進來兩個蒙麵人。

後來的兩個人向前兩個蒙麵人揮劍便刺,四個人戰在一處。

91.利瑪竇的房間

龐迪我跑出來,給利瑪竇鬆綁。二人驚訝地看著這場惡鬥。

後來的人擊落了蒙麵人的刀,蒙麵人飛身上房,向遠處跑去。後來的兩個人也不追趕,忙把利瑪竇拉進屋裏,關上門。

她們摘下麵紗,是劉秋馥和小紅。

利瑪竇:“是你?”

劉秋馥:“他們應該是馬堂派來的。”

利瑪竇:“沒有證據,不可亂猜。”

劉秋馥:“這裏太危險了,您還是回南京吧。”

利瑪竇:“不。我已經接近了北京,不能功虧一簣。”

劉秋馥:“可您在這裏有生命危險!”

利瑪竇:“為了夢想,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劉秋馥:“我聽說您已經來過一次北京。”

利瑪竇:“是的。那是去年跟禮部尚書王忠銘來的。”

劉秋馥:“沒有辦成您要辦的事?”

利瑪竇:“沒有辦成。本來王忠銘以為是要在北京做禮部尚書,到這才知道是讓他做南京的禮部尚書,他隻好回到南京去了。臨走時,他給我留下好幾封書信,讓我去找京城裏的人,幫我向皇帝請示。可是……”

92.官宅(回憶)

利瑪竇向門衛遞上名片。

主人客氣地把利瑪竇讓進大廳。

利瑪竇給他看王忠銘的信,主人沉思,然後向利瑪竇擺手。

主人送利瑪竇出了門。

93.另一官宅

利瑪竇遞上名片,守門人拒絕他入內。

94.又一官宅

大門緊鎖,利瑪竇無奈地搖頭。

95.北京街頭

天上飄著雪花,利瑪竇走在街上。

一家人正在擺放供品祭奠祖先,利瑪竇在門口駐足觀看。

利瑪竇:“請問,你們真的相信你們的祖先能來吃貢品嗎?”

那人:“不是的,我們這樣做是表示對我們祖先深情的最好的方法。這樣可以啟迪生者,讓他們孝敬自己活著的親人。”

利瑪竇感慨道:“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最講究孝道的國家了!”

96.孔廟

利瑪竇來到孔廟門前,這裏正在舉行祭孔大典。

利瑪竇:“請問,你們是要求孔子保佑你們飛黃騰達嗎?”

官員:“非也。我們隻是感激他的學說指導我們說和做。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鑽研他的學說,取得我們自己的前程。”

利瑪竇:“這也許是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

利瑪竇的畫外音:“這個古老的帝國有太多的東西吸引我,我一定要回來挖掘這些寶藏。”

大雪紛紛揚揚,利瑪竇騎著一匹老馬慢慢地在雪中向遠處走去,消失在茫茫的雪霧中。(回憶完)

97.利瑪竇的房間

利瑪竇:“就這樣,我回到了南京。”

劉秋馥:“那些官員也太不夠意思了。”

利瑪竇:“也不能全怪他們。當時正是戰爭時期,和外國人接觸有間諜嫌疑。”

劉秋馥:“那您就在這等嗎?”

利瑪竇:“等!等到雲開日出的時候。”

劉秋馥:“那好吧。我和小紅會盡力在暗中保護您。”

小紅:“練武還真派上了用場。”

利瑪竇:“那可太麻煩你們了。”

劉秋馥:“保護老師是學生應該的。”

98.北京

宮殿內,宮屋裏映出一個人的身影。

一名太監在屋外聽話。

聲音:“不是說有外國人給朕進貢了自鳴鍾嗎?這麼長時間怎麼沒看見呢?”

太監:“回皇上。馬堂的奏折放在您龍案上已經三個多月了,您沒有批。沒您的話他們當然是不敢進京的。”

聲音:“他們現在什麼地方?”

太監:“在天津。”

聲音:“馬上讓他們帶上貢品進京,把貢品呈上來。”

太監:“是。小的馬上去辦。”

99.馬堂的家

馬堂自言自語:“老天保佑啊!第一,我沒動這些東西;第二,我沒把那個外國人弄死。這要是缺了一樣,我的腦袋就搬家了。來人!”

家人:“老爺。”

馬堂:“準備八匹馬,六名護衛,30個腳夫,送那兩個外國人去北京。”

家人:“是。”

100.通往京城的大道上

利瑪竇、龐迪我騎在馬上。

一些兵丁騎馬護行。

30多個腳夫挑著禮品隨後。

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走進北京城。

101.宮殿

利瑪竇和龐迪我跪在階下。宮裏傳出大鍾打點的聲音。

皇帝的聲音:“這是多麼好的寶貝呀!朕有此物,一生足矣。”

皇後的聲音:“這畫畫得像真人似的,我喜歡。”

宮女們的聲音:“這鏡子真好,比我們的銅鏡清晰多了。”

太監:“利瑪竇,皇上有旨,要你們每月進宮四次,保證大鍾小鍾不出毛病。另外,你們進貢的洋琴,也要教會我們的人演奏。為了方便,你可以在北京租所房子住下。”

利瑪竇:“是,小人明白了。”

他們退出。

龐迪我:“我們邁出了一大步啊!”

利瑪竇:“可以說成功了一半。可能還會有波折,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

102.利瑪竇住處

幾個兵丁敲門,利瑪竇開門。

兵丁一:“我們奉禮部指令,要你們跟我們走一趟。”

利瑪竇:“去哪裏?”

兵丁:“外賓館。”

利瑪竇:“為什麼?”

兵丁:“我們也不知道,你到那問當官的吧。”

103.外賓館

利瑪竇、龐迪我跟隨兵丁來到。

禮部官員:“你們就是來朝進貢的外國人?”

利瑪竇:“是的。”

官員:“知不知道我們這兒的規矩?”

利瑪竇:“不太清楚。”

官員:“凡是向我大明朝進貢的外國使臣,都必須通過我們禮部向皇上稟報。你們可倒好,直接找了太監,弄得我們很是被動……”

利瑪竇:“我們真的不清楚。不是說不知者不怪嘛……”

官員:“我們知道了就要插手管一管。你們就在這裏住下吧。來人,送他們去房間。”

利瑪竇、龐迪我被領到一間如同監獄的屋子裏,沒有窗戶,沒有床,隻有草墊子。

利瑪竇:“那皇上需要我們去宮裏修鍾、教音樂怎麼辦?”

官員:“還修什麼呀?我們已經奏明皇上,讓你們立刻離開中國回老家去。”

利瑪竇:“你們……”

官員把門一鎖,離去。

龐迪我:“這可是飛來橫禍呀。”

利瑪竇:“我估計皇上不會攆我們走,我們培養的修鍾技師還不會呢。”

龐迪我:“我教的音樂班也是剛剛開始。”

利瑪竇:“我看禮部官員早晚得放了我們。”

龐迪我:“我們那裏房間還沒退,東西也沒拿。”

一個兵丁抱了一大堆東西把門打開,往地上一放:“看看你們還落下什麼沒有?”

利瑪竇和龐蒂我上前清點東西,無非是被褥、書籍之類。

利瑪竇:“都拿來了。謝謝你。”

兵丁出去,把門又鎖上了:“回頭我給你們送飯。”

104.府衙

徐光啟:“你怎麼能像對待犯人那樣對待他們呢?”

官員:“我們要把他們驅逐出境。”

徐光啟:“這事兒得皇上說了算。你們上的奏折這麼多天,不是還沒有消息嗎?這說明皇上不同意你們的意見,我看這回你們要攤事兒了。”

官員:“我們也在琢磨呢。”

徐光啟:“走,帶我去看看我老師。”

105.利瑪竇房間

徐光啟和禮部官員進來。

徐光啟:“老師,您受苦了吧。”

利瑪竇:“沒什麼。我估計很快就會自由的。”

徐光啟:“我也這麼想。禮部的人就是嫉妒。”

利瑪竇:“不談這個。上次我給你看的幾何原本你看了沒有?”

徐光啟:“看了不止一遍。”

利瑪竇:“你覺得如何?”

徐光啟:“學生認為此書有四不必,三致三能和四不可得。”

利瑪竇:“哪四不必?”

徐光啟:“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

利瑪竇:“有點意思。三致三能?”

徐光啟:“似致晦實致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致晦;似致繁實致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致繁;似致難實致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致難。”

利瑪竇:“說得好!還有一個什麼四不可得?”

徐光啟:“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

利瑪竇:“看來你是得到了書中的精髓。”

徐光啟:“學生認為,這本書不是告訴人們現成的結論,而是教人掌握一種一通百通的思維方法。能精通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

利瑪竇:“讓我們開始翻譯它吧。”

徐光啟:“學生也有此意。隻不過您現在的處境……”

利瑪竇:“我不是很好嗎?這一點也不會影響我的工作。咱們要抓緊時間把它翻譯出來。”

徐光啟:“好。還有,您給我說的那些名詞漢譯,真是神來之筆呀。點、線、麵、平麵、曲線、曲麵、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等等,太精確了。我相信這些名詞必將充實到漢語詞典裏,流傳後世。”

利瑪竇:“從今天開始,你每天抽出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共同把幾何原本翻譯出來。”

徐光啟:“好。我還要去和禮部的人溝通,盡快讓你們搬到外麵去。我走了。”隨後離去。

利瑪竇期待地望著徐光啟的背影。

106.府衙

徐光啟:“我倒有一個台階可以讓你們很體麵地下來。”

官員:“快說說。”

徐光啟:“你們再給皇上上一封奏折,就說利瑪竇身體不好,不適合住在國賓館,最好自己找房子居住。”

官員:“這倒是個好主意。我們馬上按您的意思上奏折。”

107.國賓館

太監:“皇上有旨,同意禮部對利瑪竇等人的安排意見,著禮部辦理。利瑪竇等人租房的費用由禮部報戶部撥款。每月還要給他們發放銀兩作為薪金。”

利瑪竇、龐迪我走出國賓館大門。

利瑪竇環顧一下四周。

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大地。

飛在空中的喜鵲落在一棵樹上,旁邊是通往遠處的大路,盡頭房舍高低錯落。

徐光啟、李之藻、劉秋馥等人在大門外迎接利瑪竇和龐迪我。

他們擁抱到一起。

利瑪竇臉上滾動著淚珠。

徐光啟扶利瑪竇上了一輛馬車。

馬車行進。

滾滾向前的車輪。

108.徐光啟家

徐光啟在門前迎接客人。

利瑪竇坐轎來了。

徐光啟:“歡迎歡迎,利公,您是第一個到的。”

利瑪竇:“你不是說這是專門為我安排的嘛,我還能來晚嗎?”

徐光啟讓仆人把利瑪竇領進大廳。

徐光啟還迎來平錄寺少卿李之藻、翰林院編修黃輝、內閣首輔沈一貫、東閣大學士葉向高、刑部尚書蕭大亨、吏部侍郎馮琦、湖廣按察院僉事馮應京、吏部尚書李載、禮部侍郎郭正成、吏部僉事曹於汴。他們有的是乘轎來的,有的是騎馬來的。

徐光啟與他們寒暄,一一請到屋裏。

109.徐家客廳

大家圍坐在一張大圓桌周圍。

利瑪竇坐在主位上,他的旁邊是徐光啟。

徐光啟:“今天光啟不揣冒昧,邀請諸位屈尊寒舍,承蒙大人們捧場光臨,下官不勝感激。請受我一拜,以表謝忱。”

徐光啟鞠躬,眾人還禮。

徐光啟:“承蒙皇上恩準,利公瑪竇先生獲準在京居住,實在是我等學人的一大幸事,也是我大明朝的一大幸事。故而,光啟特備水酒一杯,小菜數碟,邀請諸位共同慶賀。”

葉向高:“徐大人此舉甚好。利公是我們大家的朋友,這正是我們大家的心願。”

李之藻:“自從利公來到北京以後,要見他的人太多了,今天我們在徐大人家裏和老師相見,就不受幹擾了。”

馮應京:“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平時利公迎來送往,忙的不亦樂乎,想找個機會和他麵談那可太難了。今天我們就可以聊一聊了。”

利瑪竇:“本人乃一外國蟻民,今日卻能與中國鴻儒為伍,實在有些誠惶誠恐啊。”

徐光啟:“大家知道,利瑪竇先生飄洋萬裏來我中華,經十八載,才獲準進京。他那無私無畏、孜孜以求實現夢想的精神,他那正直坦誠、以德報怨的處事原則,他那不官不宦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他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態度,他那相比相益、相矯相成的交友之道,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提議,大家舉杯,敬利瑪竇先生一杯。”

眾人響應。

杯盤交錯,酒席開始。

沈一貫:“利瑪竇先生,下官聽說您在南京時,曾與國內著名和尚三淮大師有過一場辯論,不分伯仲。期間,到場眾人對人生之初是善是惡爭論激烈,而先生卻對這個問題未發一言,不知先生對此有何見教?”

利瑪竇:“人之初生是善是惡確實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這是個可探詢的不可知論,是有意義的無謂爭吵,是無休止的有限話題,是令人神往的可怕禁區,是人們喜聞樂道的忌諱信息。”

眾人騷動。

利瑪竇:“其實,人在出生時是善是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長時是以善進行教育還是以惡進行熏染。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我就要使他善上加善,其善愈大。如果人之初性本惡,我們就要使他去惡從善,善莫大焉。”

蕭大亨:“說得好。可是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人們的看法不會一樣,有人認為是善的,而有人卻可能認為是惡的。”

利瑪竇:“是的,不僅是不同的事,就是同一件事因為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這就要有一個原則叫做三和,和天,和人,和己。和天者,與行天規律相和也。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冬穿棉衣,夏著羅衫,反之則不可。世道變遷也是這樣。不能墨守陳規,不求進取。應該與時相進,銳意改革,才能與天道相和,世道盛矣。和人者,合乎民意也。曆朝曆代,做官為宦,順民意者昌,逆民意者衰。民意不可侮,民意不可違,想民之所慮,作民之所思,世道盛矣。和己者,自我修養也。孔子要我們每日三省,孟子要我們勞其筋骨苦其心誌,這都是要我們曆練修養。勤奮工作,廉潔清明,世道盛矣。”

曹於汴:“振聾發聵之說也。做到此三和,不枉人生耳。”

馮琦:“可是,我覺得世風日下,物欲橫流,人們追名逐利,以官職大小論人格,以財貨多寡論英雄,實在是可悲可歎。不知利瑪竇先生對此類現象有何高見?”

利瑪竇:“人無論貴賤,無論貧富,都要走向同一歸宿,那就是死亡。而死後身之美貌,衣之鮮華,心之聰明,勢之高峻,親之尊貴,財之豐盈,名之盛隆,如此種種,一概化為烏有,不複存在。拚命追求將來不複存在的東西,何用之有?不如早早放下,可輕裝前進也。有一隻狐狸,骨瘦腹癟,見籠內有肉若幹,便擠進籠裏大嚼大咽。等到他想出來時卻出不來了,吃多了,肚子脹大了。他隻好呆在籠裏吐出所食,方得走出。我們人難道還不如狐狸聰明嗎?不能貪,貪了肚子就會大,就會被困在籠子裏嘍。”

眾人大笑。

利瑪竇:“其實官大財多也不可傲人。一匹馬和一匹鹿在山上爭奪水草,鹿比馬跑得快,馬失去了水草。馬就依附於人,借人的力量奪回了水草。可是馬卻被人控製了,背上是馬鞍子,嘴裏是馬嚼子,被人鞭打,為人拉車。今天,你用錢財傲視了窮人,可是你卻依附了錢財,心為財所累,身為財所勞。你和那匹馬有什麼區別呢?”

眾人:“高,高論!”

李載:“此番高論,對我們這些為官之人真是醍醐灌頂啊!”

利瑪竇:“西方有一個國君,權力大得很,他就高傲的了不得。他有40多個屬國,他還嫌小。他死後埋在地下,一個大臣對著他的墳墓說,你活著時,認為整個世界都裝不下你,其實你隻用三尺寬的土坑就埋下了。權再大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葉向高:“提到死亡,這是中國最忌諱的字眼。人人都想長壽,君不見那些煉丹的方士正在大行其道嗎?”

李載:“利瑪竇先生一定對生死有獨到的見解。”

利瑪竇:“生與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死亡是人生要完成的最後一件工作。沒有死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眾人驚愕。

利瑪竇:“人生的長短不能簡單地用壽命來衡量。有的人雖然肉體不存在了,可是他用所做的一切使之生命延長了。比如孔夫子,他留下了《論語》讓人們學習,他的生命就在他留下的啟迪人生的著作中得到了延續。我聽說徐光啟徐大人正在編寫農政全書,這就是延續生命的工作,多少年甚至幾百年以後,人們還會見到他生命的光輝。”

馮應京:“你的意思是說要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利瑪竇:“肉體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生命是無限的。在座的都是高官鴻儒,不是說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嗎,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肇慶衙門看見一副對聯寫的真好。上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眾人:“可做為官的座右銘!”

利瑪竇:“諸位大人,利瑪竇來到中國,學習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深受教育和鼓舞。我們站立在地麵上,隻有八寸見方的土地。如果我們把八寸大小的一塊木板吊在空中,恐怕沒有特殊技能的人是不敢踏在上麵的。而我們把一塊八寸見方的木板放到地上,我們踏在上麵就毫無恐懼之感。這是為什麼呢?”

眾人議論。

利瑪竇:“這是因為把木板放在地上,木板的周圍有實實在在的土地,我們感到安全,而吊在空中,周圍空空蕩蕩的,我們就失去了安全感。”

眾人點頭。

利瑪竇:“人也是這樣,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要看到周圍的一切,建立和諧的周邊環境,就會很安全。一個國家則更是這樣。我們這塊土地叫中國,可是他的周圍還有很多國家,居住著很多人。中國從來沒有侵略別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我感謝皇上允許我在北京居住。我一定盡我畢生的力量向世界推介中國,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徐光啟:“利瑪竇先生的良苦用心,下官非常感動。”

利瑪竇:“世界還沒真正的了解中國。失去了白天的太陽,就要緊緊抓住夜晚的星星。絢爛奪目的中國文化對我的教育是深刻的,我要以一個親曆者的身份講述中國的故事,這也是我的一種感恩的方式。”

大家鼓掌。

徐光啟:“光顧聽高論了,忘了喝酒。諸位大人,我提議大家舉杯,祝願利公在北京大展宏圖,夢想成真!”

眾人歡呼,舉杯。

碰在一起的酒杯。

110.教堂

巍峨壯觀的北京宣武門外天主教堂——南堂。

大廳裏,利瑪竇在彈奏管風琴。

頌詩班在合唱《走進新的一天》。

走進新的一天,

心中甜美喜歡,

口中發出的第一句話,

祝您一生平安。

大愛充盈人間,

越過海洋高山,

傳遍城市村落,

滋潤人們心田。

祝親人平安,

祝朋友平安,

祝祖國平安,

祝世界平安。

利瑪竇表情凝重。

彈琴的雙手。

合唱隊的稚氣兒童認真在唱。

合唱隊的修女在唱。

合唱隊修士在唱。

大廳內所有人在唱。

歌聲飄到教堂外麵。

尖塔的十字架閃閃發光,房脊上一群鴿子在呢喃,飛向空中。

蔚藍的天空,幾縷白雲。

高山,流水,市井,農田……

111.教堂

教堂內燈火通明,利瑪竇在奮筆疾書。

一本《葡漢詞典》落到桌上。

利瑪竇在奮筆疾書。

一本《幾何原本》落到桌上。

利瑪竇在奮筆疾書。

一本《利瑪竇中國劄記》落到桌上。

在利瑪竇在奮筆疾書的背景下,《天主十誡》《天主實錄》《二十五言》《四元行論》《交友論》《西國記法》《畸人十篇》《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同文算指》《同文算指通續》《圜容較義》《測量法義》《西琴曲意》,一本接一本地落到桌上,最後呈扇形占據整個銀幕。

利瑪竇放下手中的筆,斜靠在椅子上,慢慢閉上眼睛。

112.意大利瑪切拉達小城(閃回)

裏奇的藥房,九歲的利瑪竇正在幫助爸爸弄草藥。

利瑪竇:“爸爸,我真喜歡藥房的工作。我喜歡草藥的味道。”

爸爸:“就因為這氣味讓你喜歡嗎?”

利瑪竇:“這氣味讓我浮想聯翩。”

爸爸:“嗯?”

利瑪竇:“草藥的氣味經常把我帶到采集它們的地方,甚至是很遙遠的地區。”

爸爸:“我對你的話很感興趣。”

利瑪竇:“比如這藍桉葉,它把我帶

到奧地利的鄉村;大黃把我帶到亞洲,樟樹葉讓我的思緒飛翔在印度的天空……我雖然沒有離開我的房間,可是已經周遊世界的好多地方了。”

爸爸:“你不想親自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嗎?”

利瑪竇:“當然想!”

爸爸:“草藥隻能治療人們身體上的創傷,而人們靈魂上的創傷更應該醫治。”

利瑪竇瞪著大大的眼睛聽著。

爸爸:“你應該努力學習,找到一個既能治療人們身體的創傷,又能治療人們靈魂上創傷的工作。”

利瑪竇:“爸爸,您的話我記住了。”

113.葡萄牙裏斯本碼頭

忙碌的人群。

海上川流不息的船隊。

年輕的利瑪竇和羅明堅在和送行的人告別。

教會會長:“你們要到遙遠的印度去,大約要在海上漂泊一年左右的時間。祝你們好運,一路平安!”

利瑪竇和羅明堅登上了聖路易斯號帆船。

帆船啟動,船上岸上的人們揮手告別。

一條武裝的帆船在給他們護航。

114.海上

船在風浪裏顛簸。

船在暴風驟雨中顛簸。

有人在嘔吐。

有人倒在甲板上。

利瑪竇握住欄杆,不讓自己倒下。

船上響起警笛,有人大喊:“海盜船!”

武裝船上的士兵們做好戰鬥的準備。

海盜船沒有靠近,警報解除。

幾個水手抬著一個人出了船艙,他們把那個人放到一塊木板上,又把木板抬在船舷上。水手們抬起木板的一端,木板上的那個人就滑落了進了大海。

羅明堅:“船上的瘟疫又奪去了一個人的生命。”

利瑪竇:“這是第18個了。”

船在風平浪靜的海麵上行進。

羅明堅在釣魚。

利瑪竇在繪製地圖。

羅明堅釣上一條大魚。

利瑪竇跑過去幫他拉上來。

二人笑得非常開心。

船長走過來。

船長:“我親愛的孩子們,在這困難的時刻,你們居然能笑出來。”

羅明堅:“船長大人,我們知道船上的青菜已經絕跡,瘟疫在蔓延,死亡隨時都會降臨到我們頭上。”

利瑪竇:“可是您知道,時間是不會停止的,不管有什麼困難,我們都要一天一天地過,愁眉苦臉要過一天,高興快樂也是過一天,我們為什麼不高興快樂呢?”

羅明堅:“快樂的心態能防止疾病的侵襲。”

船長:“哈哈,我都被你們的樂觀精神感染了。”

利瑪竇:“我們的航程無非是兩種結果,一是克服了困難到達目的地,一是被困難擊倒半途而廢。與其每天垂頭喪氣擔驚受怕地過日子,不如快快樂樂充滿希望地生活。我們一定要爭取到第一種結果!”

船長:“是的,孩子們,我們一定會到達印度的。”

115.印度果阿碼頭

帆船靠岸,眾人下船,利瑪竇和羅明堅也在下船的人流中。

利瑪竇:“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羅明堅:“利瑪竇,我們還要繼續前行,我們的目的地是中國。”

利瑪竇:“對,我們的目的是中國!”

116.中國肇慶七星岩

利瑪竇對著遠山大喊:“中國,我來了——”

群山的回音:“我來了,來了……”(回憶完)

117.教堂

利瑪竇斜靠在椅子上,他慢慢地睜開了眼睛,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利瑪竇又閉上了眼睛,頭向一旁歪斜,不動了。

118.一組鏡頭

徐光啟驚愕的臉龐。

葉向高驚愕的臉龐。

李之藻驚愕的臉龐。

劉秋馥布滿淚水的臉龐。

龐迪我、熊三拔和眾人各種痛苦的臉龐。

畫外音:公元1610年5月11日下午6時,利瑪竇因操勞過度,在北京逝世,享年58歲。萬曆皇帝特批北京一塊土地作為利瑪竇的墓地。從而,利瑪竇成為第一個逝世後葬在中國土地上外國人。他墓地的地點是北京阜成門外二裏溝嘉興觀之右滕公柵欄。

119.利瑪竇墓地

“就在這裏。”一個老人對他的中學生孫女說,他們在一座大樓的門前。

大門兩側的牌子上寫著: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右側);北京市行政學院(左側)。

老人和孫女走進大門,右轉後,走上一條林蔭道。

修竹翠柏,蒼鬆綠藤,一道圍牆出現在眼前。牆上的一塊標牌上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立。

圍牆門裏矗立著一塊石碑,上書“耶穌會士利公之墓”。

祖孫二人向利瑪竇墓敬獻了花籃。

石碑漸漸幻化成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壇身。

120.北京中華世紀壇

老人與孫女走進世紀輝煌大廳,他們觀看從炎黃開始的中華千秋浮雕。

老人:“這裏雕刻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有影響的人物,隻有兩個外國人。”

祖孫二人停在了一個外國人的浮雕像前。

利瑪竇在望遠鏡前的特寫。

老人:“這就是我們永遠紀念的利瑪竇神父。”

《夢成真》的歌聲起。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萬裏長江波濤湧,

大浪淘沙現真金。

英雄不畏多險阻,

目標鎖定不變心。

載舟之水推舟進,

百年奮鬥夢成真。

(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