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遺忘的超現實主義女畫家們(2 / 2)

托恩(1902-1980)

托恩原名Marie ?ermínová,她後來所使用的筆名Toyen不辨性別,源於法語單詞“citoyen”,意為“公民”。

她經常用男性代名詞指代自己,並不斷通過她的生活和藝術表達她不羈的欲望。

就她的藝術成就而言,她處於捷克先鋒藝術的前沿,這少不了要提到她的情色作品,把舌頭、陰唇、陰道口、陰莖狀的象棋棋子、女同性戀狂歡和夢到男性生殖器的睡夢中的女子作為主題。

“托恩的畢生作品旨在糾正從自我滿足上衍生並發展的外部世界欲望。”本傑明·佩雷特於1953年寫道。事實上她的作品構建了內心世界的神秘舞台,一個不需要解釋的性衝動和動物本能的脈動。

布麗姬·貝特·蒂奇諾(1917-1990)

蒂奇諾是位出生在法國的畫家,但後來將墨西哥作為自己的故土。16歲時,她作為可可·香奈兒的模特以及包括曼·雷在內的攝影師們的繆斯生活在巴黎。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位畫家離開她的第二任丈夫和在《Vogue》雜誌的工作永久地搬到了墨西哥,與神奇現實主義畫家利奧諾拉·卡靈頓和雷梅迪奧斯·瓦羅等人組成了小團體。關於研究布麗姬?貝特?蒂奇諾的作品與生平的文字很少,這使得了解她的故事有了更加吸引人的魔力。她獨特的人格和作品魅力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時尚、藝術和社會。盡管外表美麗,充滿異域風情,作品風格大膽,但蒂奇諾本人是個非常害羞和封閉的女人。她生活在充滿矛盾和戰爭的國家,有無數的革命平台滋養她的藝術。在1930到1938年間,蒂奇諾輾轉居住在巴黎和羅馬之間。是她的父親弗雷德裏克?貝特為她提供了適當的藝術指引。他推薦她到倫敦的斯萊德學校學習,並經常到學校探望她。隨後蒂奇諾來到了紐約並與休?約瑟夫?齊澤姆成婚,這是樁有爭議的婚姻,這是她母親動用關係為了讓蒂奇諾遠離而戰陰影下的歐洲而特意安排的。

1943年蒂奇諾到紐約藝術專業學生團體進修,憑借傲人的外表迅速引起注意並收貨了一大波傾慕者。蒂奇諾和攝影師喬治?來隱私的助理喬納森?蒂奇諾開始了一段婚外情。沒多久她與丈夫離婚,並搬到了一幢聯排別墅中,室友正是大名鼎鼎的藝術讚助人佩吉?古根海姆。蒂奇諾的作品靈感來自於16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作品,結合了傳統繪畫方法和更多的非正統精神影響,比如中美洲神話和神秘學等。你常常能看到她在畫作中運用麵具、偽裝和精神錯亂的麵孔,映射她個人的自我發現和精神覺醒之旅。

多拉·瑪爾 (1907-1997)

瑪爾最著名的身份是畢加索的繆斯。然而作為一個藝術家,瑪爾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貢獻不止於此。她出生於法國,在阿根廷長大,18歲時搬到巴黎學習攝影。在一次攝影工作中,28歲的瑪爾遇到了54歲的畢加索。很快她成為這位立體派藝術家的情婦,偶爾當他的模特並收集和記錄他的作品。他們的戀情持續了九年。這段關係結束後,畢加索找到了新的情婦弗朗索瓦茲·吉洛,而瑪爾投入了羅馬天主教的懷抱,並拋出了那句名言:“畢加索之後,是上帝。”瑪爾的影響遠超出她和畢加索的浪漫史。《衛報》的瑪麗·安說:“她詮釋情人的作品時表達出這位情人的意象。

她對於自己形象的恢複、對於自己的藝術推銷沒有被認真看待過。她不僅僅是在‘拍攝’畢加索。她太聰明了,才不會做那種事。她也沒有‘拍攝’他為她創作的畫像。她在拍攝他的工作時,代表他們兩個人完成了這場悲劇性的合作。”

斯特拉·斯尼德(1910-2006)

斯尼德出生於倫敦,年輕時和她母親一起秘密逃離了她精神不穩定並對她們構成潛在危險的父親。

20歲左右時斯尼德變得抑鬱,很有可能是從父親那遺傳來的。“試試這個、那個,還有另一個。”她寫道:“不滿、寂寞、無聊。在我20歲出頭時,深深地絕望和自憐會突然出現,並持續好幾個月。我一直哭,希望像熊一樣冬眠或變得很老或死掉。”

直到1936年她被一個朋友的畫喚回了生命力,以至於決定要成為藝術家。她作品的特點是夜晚般的色調、異域風情的動物、新墨西哥式的飛機、古老的雕塑和廢墟,成熟的女性風格通過扭曲的透視視角呈現。

1950年她突然停止作畫,再此與抑鬱症做鬥爭。直到生命結束,斯尼德作為一個藝術家“再次被發現”,有機會見證了對她作品的肯定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