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而戲劇《秦香蓮》的情節裏秦香蓮懷抱琵琶手拉兒女,進京告狀,陳世美拒絕相認,忘恩負義純屬子虛烏有,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係嫉賢妒能之輩所為。關於這一點,和史實、傳說十分吻合。因此,均州當時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之說。
為什麼?因為秦香蓮在當地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以良家婦女的美好形象出現的。不僅勤勞質樸善良,而且深明大義,她深愛陳世美,但陳世美在做了大官後,被招為駙馬實屬無奈之舉也有難言之隱,卻沒有因此拋棄她們母子,她已經十分知足了,是否生活在一起長相廝守已不重要,於是她作出了一種明智的選擇,離開皇宮,離開陳世美才是最愛的體現。兩個月後,秦香蓮推說過不慣宮內那種錦衣玉食的悠閑日子,執意要回家鄉過田園生活,而陳世美盛情難卻,終無法挽留,遂差人將秦香蓮母子平安送回老家,從此天各一方。
五
各位有所不知,就在秦香蓮母子回家之後,陳世美當年的三位同窗學友,聽說陳世美在京城做了大官,並被皇上招為當朝駙馬,於是結伴進京,意在請駙馬出麵為他們謀個一官半職。但陳世美公私分明清正廉潔,不認人唯親,但在生活上盛情款待,安排他們在京城逗留幾天後從自己的俸祿裏拿出一部分銀子,連同詩書分別送給三位,並囑咐他們回家後,勤奮苦讀,待來年進京參加科考。哪知三位學友卻誤解了陳世美,說他做了大官卻出爾反爾,不認曾經的同窗學友,於是他們在回家的途中合謀決定報複陳世美。
三位可謂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最後瞄準了香蓮母子進宮又返鄉作為突破口,來虛構情節,醜化,惡搞陳世美,炮製出了戲劇《秦香蓮抱琵琶》。關於這一點也已是不爭的事實,誰知劇本剛寫到一半,此年正月十五就被拿到襄陽縣排練上演,從此,陳世美也便成了千夫所指眾人唾棄的偽君子。
六
話說秦香蓮在台上懷抱琵琶手拉兒女,字字血、聲聲淚把個陳世美罵得狗血噴頭,分文不值,劇情已達到高潮,台下的觀眾也看得如癡如醉咬牙切齒,正為秦香蓮抱打不平的時候,台上的秦香蓮卻戛然而止,戲沒了下文,觀眾們不願離去摩拳擦掌,一邊怒吼著,“唱啊!接著往下唱啊!”一邊憤恨地將磚頭瓦塊扔往台上。
且說,幕後的掌班看這陣勢無法收場,急得焦頭爛額,猛然想到了上一場戲《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卸裝,情急之下催促讓他來應付一下,包公說:“你急糊塗了,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不在一個朝代,咋能同台唱戲?”“哎呀,事到如今管它同朝不同朝呢!”接著,包公重整衣冠穩健地走到台前,和秦香蓮一番對白後決定草草收場煞戲,沒想到秦香蓮一句“官官相護”激怒了包黑子,遂退到幕後,請示掌班如何處置,掌班說“斬啊!事到如今隻有你鐵麵無私的包黑子可以斬了,你有皇上禦賜的龍頭鍘和虎頭鍘,上鍘皇子下鍘臣,白斷陽間夜斷陰,皇上麵前也能管三分啊!”於是包公閑話少敘大喊了一聲“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開鍘——!”就這樣陰差陽錯,陳世美成了三尺銅鍘之下的屈死鬼從此臭名昭著,這算為台上的秦香蓮和台下的觀眾出了口惡氣,後幾經演變更改《鍘美案》戲名由此出爐。
在今天看來,《鍘美案》的確疑點頗多,有關陳世美其人其事在當地雖爭議較大,不合邏輯。但本人認為合與不合並不重要,我們權且把《鍘美案》作者鞭撻的筆法看做是一種藝術的升華,藝術無需受真人真事的限製,如同《紅樓夢》一樣隻要符合主流民意,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就不失為一種大“美”。同時也告誡我們兩點,執法者,當學包公不畏強權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竭力維護法律的尊嚴,涉入仕途者當勿棄糟糠之妻,否則天理國法難容。唯此,劇作者凸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麵自然順理成章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