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陳世美其人其事(1 / 2)

大型舞台戲《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曾在民間廣為傳唱婦孺皆知,作為一部震懾人心的反麵典型,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久唱不衰,致使陳世美落了個殺妻滅子、忘恩負義陰狠毒辣的罵名。幾經演變,劇情跌宕起伏具備了較強的戲劇性和教育意義,我一向頑固地認為,劇作者旨在一抑一揚,拋磚引玉達到進一步美化包拯的目的。而在湖北的均州陳世美確有其人,無可爭議,但他是位有情有義的正人君子。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均州城不唱陳世美之說。

關於陳世美其人其事祖籍何方,如何和秦香蓮成為結發夫妻,又如何和包拯扯到了一起,中上狀元後是否招為駙馬,及劇本《鍘美案》的誕生……

在章回小說《陳世美》裏作了詳盡的詮釋。

陳世美姓陳名年穀,約於明天啟(1621——1627)均州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母以織布為生,在他七歲那年,家鄉遭遇洪水襲擊,父親和哥哥因此喪生,留下他們兄弟二人和母親相依為命,被迫背井離鄉,靠乞討度日。不久,母親和弟弟又染瘟疫相繼而去,留下年幼的陳世美四處流浪,後從家鄉河北的滄州流落到了湖北的均州。

同年三十夜晚風雪交加,均州城內有家秦員外,手提燈籠,正欲出門接財神,一隻腳剛踏出門外,即碰到一個軟綿綿的東西,嚇出了一身冷汗,掌燈細看,是一個麵如黃蠟,氣若遊絲的小叫花子,因天氣寒冷,加之饑餓難耐,身體嚴重透支暈倒在此,秦員外定過神來,確定無疑後遂叫過夫人,將他抱進屋內……

由於陳世美天生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不僅識得字,而且在他醒來之後一眼看見大紅燈籠上寫著大大的一個“秦”字,他知道也曾聽大人說過“陳”“秦”不能共室,否則就有殺頭之禍,於是他就裝啞巴,別人問什麼他就光搖頭一問三不知。再說秦員外夫婦心地善良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調養,陳世美早恢複了元氣,出落得英俊瀟灑,白白胖胖,夫婦倆甚是歡喜,因膝下隻有一女叫香蓮,心想啞巴就啞巴吧,總比沒兒子強,於是將陳世美收為義子,此後,一雙兒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同讀書識字,一家四口皆大歡喜,按下不提。

話說,陳世美裝啞巴一裝就是整整八年,到了十五歲那年的臘月二十四,秦員外安排香蓮和陳世美一道前往街上買春聯順便置辦年貨,當他們走到一條河流旁發現河水湍急並漫過了石橋,數九寒天河水刺骨,無法過去,有心打道回府,卻又擔心不好向家人交差,情急之下,陳世美左思右想,然後脫口而出喊了一聲:姐姐讓我背你過河,香蓮聞聽此言,如墜五裏雲霧,又驚又喜,陳世美這才慢慢道出事情的原委,回家後,香蓮把一路所見所聞如實相告,員外夫婦倆猶如喜從天降,當場宣布廢除“陳秦”不能共室的陳規陋習。他們朝夕相處,由來已久,雙雙互生愛慕之情,於是剪下各自的頭發贈予對方,以示結發夫妻,並海誓山盟:“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後來在秦員外的主婚下兩人牽手拜堂成親。

幾年後,飽讀詩書的陳世美辭別了二老、香蓮和一雙兒女,一路風塵進京趕考,結果一舉中第。皇上召見後十分賞識提筆下旨決定招為駙馬,當時的陳世美如同五雷灌頂,不知如何是好,若不答應就是抗旨不遵,十年寒窗苦讀化為泡影是小事,弄不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倘若答應,於心不忍,愧對義父義母的養育之恩,愧對香蓮的夫妻之情,也愧對兒女的父子之情,且不說還有欺君之罪,以後東窗事發,同樣死罪難逃。橫豎都是一死,一不做二不休,幹脆走一步看一步,冒天下之大不韙隱瞞了事實真相,來了個緩兵之計先招駙馬再說。

洞房花燭之夜,但見陳世美心情異常沉重,麵露難色遲遲不肯入睡,公主不知何故滿腹狐疑,試問陳世美個中原由,陳世美心想事已至此,瞞也無用,不如坦然麵對如實相告,於是,他把自己的身世,經曆以及為何冒死招為駙馬和盤托出,雖死無憾。

但陳世美做夢都不會想到,他的遭遇,他的良苦用心以及他的真誠深深感動了公主,他的“新婚夫人”,這時,陳世美的人生命運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公主此時此刻不光敬重他的才華,同時被陳世美這種剛直不阿的高尚品質震撼了,於是又稟明父皇,坦陳了陳世美的不幸身世,以求父皇開恩,當深明大義的父皇聽完女兒的述說之後,同樣感激涕零,不僅赦免了陳世美的欺君之罪,而且恩準陳世美返鄉將香蓮母子三人接進皇宮,也給了香蓮一個合理的名分,由此也佐證了陳世美當初“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