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肥胖其實是社會問題(1 / 2)

肥胖其實是社會問題

推薦

作者:陳卓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肥胖的人口比例並不高,“如果這幾年能夠控製好肥胖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重蹈美國的覆轍”。

作為通亞谘詢公司的創辦人和首席研究員,英國人保羅·弗倫奇近10年來一直關注中國的消費市場。不過,這位經濟學者無意間注意到另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人越來越胖了。數據顯示,我國早在2002年就有兩億人超重,其中大約6000萬人肥胖。龐大的群體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黑洞:僅2003年,我國成人可歸因於超重和肥胖所帶來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就高達211億元,肥胖問題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係統的一枚定時炸彈。

肥胖是一種病

作為一個“中國通”,弗倫奇發現自古以來,大胖子在中國就是社會身份和政治地位的形象表征。唐代“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安祿山就是個“腹垂過膝,重二百三十斤”的壯漢。

尤其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膀大腰圓的身材更是被人們豔羨。社會政治學家丁學良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後期,在他的故鄉安徽宣城,某農墾師師長曾是許世友的衛士長,被托付照料他的兩個兒子。由於身處動蕩年代,兩個孩子被要求隱瞞真實身份。但弟弟還是露餡了:“我們家在南京,到我們家來的叔叔都是大胖子。”

這讓其他孩子大吃一驚:那年頭在宣城的數萬人裏,也就是三五個大胖子,除了縣委書記和縣長,剩下的就是縣委大院的廚師。孩子們隨即判斷,這兩個小夥伴爸爸的官職“肯定比縣委書記、縣長要大得多”。

“那時‘將軍肚’可是個褒義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顧東風教授笑著回憶道:“人家會說你有福氣,要是太瘦人家則會說你骨瘦如柴。”

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他到北京石景山區進行心血管病的相關調查時,發現工人中的胖子明顯比農民多,“因為工人的福利待遇好”。

但從楊柳蠻腰到大腹便便,中國人隻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數據顯示,從1992年—2002年這10年間,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人口的超重率增長了近40%,肥胖率增長了近100%。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在一份報告中將肥胖定義為疾病。在衛生部2003年發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製指南》中,肥胖已被列為一種疾病。

什麼加粗了中國人的腰圍

從事心腦血管研究近30年的顧東風介紹,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壓高、血脂高和血糖高。這“三高”會造成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就像水管裏的斑斑鏽跡。這些“鏽跡”脫落下來,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腦子裏就是腦溢血。另外,這些脫落下來的“鏽跡”還會堵塞血管,造成腦栓塞。如果堵塞發生在心髒就是冠心病。

腰圍的增大往往預示著更大的風險。“十一五”期間,顧東風帶領團隊隨訪了兩萬餘名年齡在35歲—74歲之間的人群。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初步分析,他發現相比於腰圍正常的人,中心性肥胖患者罹患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普遍增加30%—50%,隨著腰圍的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在英國學者格萊博看來,造成中國人日益“心寬體胖”的罪魁之一是飲食結構的變化。2003年,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來福士廣場開業時,他注意到那裏售賣來自美國的熱狗、土耳其烤肉、超級漢堡包和哈根達斯冰淇淋,卻幾乎沒有中式餐飲。不過這並沒有讓前來就餐的白領們感到任何不適,他們都是抓緊時間狼吞虎咽一番,然後立即趕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