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肥胖其實是社會問題(2 / 2)

與飲食結構同時改變的,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最新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有83.8%的成人從不參加鍛煉。

“寄信收信都不去郵局了,都讓快遞公司上門服務。”顧東風說。在他的記憶裏,30年前整個阜外醫院隻有一兩輛轎車,“但現在幾乎所有醫務人員都不能把車停在醫院內,因為要騰出車位給前來看病的患者。”

兩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學者,還注意到城市化進一步“加粗”了中國人的腰圍。“愛護草坪是中國公園的一個最普遍的規定,這意味著,公園隻是一條裝飾得很漂亮的小徑,而不是可以讓兒童嬉戲的場所。”弗倫奇說。

“如果周邊缺乏運動的場所,人們就要回家看電視,看電視時就要吃點東西,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裕明教授再三強調,“很多人認為肥胖是個人的好吃貪吃造成的,不是這樣的,肥胖是一個社會問題。”

現在是一個關鍵時期

在父輩們的腰圍越來越粗的同時,中國的“小胖皇帝”越來越多。根據疾控中心的有關數據,我國17歲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超過55萬人。國際肥胖研究協會主辦的《肥胖綜述》月刊公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有12%的兒童體重超重。

弗倫奇發現,在中國,許多消費決策是由孩子掌控:“孩子們會要求在必勝客而不是街角媽媽喜歡的成都小吃就餐,在回家路上的冰淇淋攤買一個雀巢花心筒,在超市購物時再來一包阿爾卑斯特濃原味奶糖。”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助理研究員翟屹感到憂心忡忡:“本來,我們的飲食模式比西方更健康,但如果不改變孩子們喜歡吃洋快餐的習慣,等到一二十年後,我們整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也會變得和美國一樣。”

作為超級肥胖大國,美國大約3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人肥胖。1999年,美國與肥胖相關的各項醫療保健費用總額高達1022億美元。本世紀以來,美國醫療保健支出的1/4都用在肥胖症上。

翟屹認為現在是控製肥胖的關鍵時期。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們肥胖的人口比例並不高,“如果這幾年能夠控製好肥胖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重蹈美國的覆轍”。

2007年,衛生部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目前,這個以“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為內涵的行動已經覆蓋全國55%的縣區。

我國最早嚐試改變飲食習慣的行動,是1989年製定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這個指南後來被簡化成我們所熟悉的膳食寶塔,清楚地標明了每日各類食物的攝入比例。但是,這個簡單易學的寶塔推行效果並不理想。即使到1997年,醫務人員對膳食指南的知曉率也僅有28%。

事實上,200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根據這份意見製定的《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確提到,“2009年開設中央電視台健康頻道,中央和地方媒體均應加強健康知識宣傳教育。”

但是至今,以健康為主題的中文電視台隻有一個名為“健康衛視”的電視台。這個總部設在香港的全球首家通過衛星全頻道、用漢語普通話播出的醫學科普衛星電視台,並沒有覆蓋所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