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智慧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
在教授很受尊重的時代,我常被調侃為“真像個教授”,言下之意是遠離現實,異想天開;甚至有學界朋友笑稱,“每次聽酉民報告,總覺得他是站在月亮之上。”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踐行者”,我“活在理想裏,浸淫在世俗中,行在世俗到理想的路上”。我自認有理想,但不是理想主義者;我想改變現實,但不是堂吉訶德。我的理想有草根味,換句話說,如果不突破和堅守,似乎遠離實際;如果願意付出和努力,其實很接地氣。我以與常人不同或不落世俗的方式孜孜追求理想,“你可以影響我實現夢想的程度,也可能改變我追夢的路徑,但你無法改變我的追求,除非你改變了我的想法!”一位與我共事二十餘年的同事如是說,“他不會硬碰,在其構想遇到不解,或遭受挫折、或暫時難以說服別人時,他不是橫衝直闖,不管不顧的前行;看起來他似乎是停下來了或者在調整,但過一段時間你卻會發現,他的設想一直在推進中,隻是換了一種形式。”
我的終生伴侶是“更好”,與生俱來似乎有一種叛逆的精神,總是覺得現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後來學了管理,“隻有更好沒有最好”就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信條。但“好”是有方向的,否則就無法說好與壞。對我來講,從和諧理論建立(1985)前的下意識,到後來的有意識,這個判定“好”的方向就是我們的人生定位和擁有的價值觀、世界觀,用學術術語來講就是願景和使命。
有了好的方向,實現“更好”,我們還需要有“地圖”功能那樣的現實指導。我們研究總結出了“一個主題兩個基本途徑”的追求“更好”的方法論。一個主題是,隨時隨地清晰此階段此情此景下的工作重心或核心任務。和諧管理理論中的“和諧主題”概念就是設法描述和發現這個重心,使得我們在向願景和使命行進的過程中始終清楚當下和下一步腳應該踩在哪兒,時間、資源、精力應該集中在哪兒。兩種基本途徑分別是:人類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提供了我們應對麵臨問題、任務、挑戰而走向“更好”的知識、技術和工具,也就是和諧管理理論中的“諧則”;我們麵臨的挑戰中總有不少無法用這些知識、技術、工具簡單處理,此時必須以我們的能動性、聰明才智、創新精神以及能力和資源創造性地應對,營造釋放這種創造性的環境和體係就是和諧管理中“和則”的任務。於是乎,我們就擁有了實現“更好”的科學設計和優化的“諧則”以及引致能動創新的誘導演化的“和則”雙機製(基本途徑)。
即使有了願景和使命、有清醒的和諧主題、有“諧則”與“和則”雙機製,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矛盾、困惑、窘境;必須有一種力量來幫我們協調以達到和諧。這種協調的能力和智慧(和諧管理理論稱之為“和諧耦合”)是在線的,是動態即時的,也是非常稀缺的,無法簡單借來或買來,這就是眼下時髦的“領導力”的一部分。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人生、事業會多種多樣——因其願景和使命不同;為什麼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因其主題把握能力差異;為什麼有的成績大效率高、有的成績小效率低——其雙機製運用效率不同;為什麼同樣的事業有的人輕鬆有的人艱難——因其和諧耦合或領導力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