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拉經濟合作:機遇與挑戰(1 / 2)

中拉經濟合作:機遇與挑戰

封麵文章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

新興市場國家,即經濟增速高、工業化速度快的亞、非、拉美、東歐國家。北京師範大學與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新興市場論壇合作,於2011年12月5日成立新興市場研究院,致力於探索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提供相關谘詢服務,培養新興市場國家高端經濟管理人才。中拉合作是大挑戰也是大機遇,本文為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的觀點

在中拉“1+3+6”的合作新框架中,“1”個規劃旨在厘清中拉合作目前所麵臨的共同問題,設定中拉合作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和共同願景,然後在實現中拉之間戰略對接的基礎上確立中拉合作的共同實施戰略;“ 3”大引擎是指推動中拉合作全麵發展的三大動力,即貿易、投資、金融;“ 6”大領域則明確了中拉合作的六個重點領域,包括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旨在推進中拉之間的產業對接,將經濟合作做深、做實。圍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1+3+6”合作新框架中的“三大引擎”,我們做了係統的研究,並提出每一領域存在的機遇和挑戰。

貿易

21 世紀以來,兩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成功助推了中拉經貿關係的飛速發展。一是曆經15 年漫長而艱難的談判後,中國終於在2001 年12 月11 日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為開啟新時代的中拉經貿關係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2008 年11月5 日,中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該文件不僅明確了對拉美的政策目標,而且提出了新時期中拉各領域合作的指導原則。

2000 年以前中拉貿易規模十分有限,但進入新世紀後,中拉貿易總量實現跨越式增長,2000 年突破100 億美元,2011 年突破2,000 億美元,同時進出口大體維持平衡。具體而言,貿易總額從2000 年的126 億美元飆升至2013 年的2,616 億美元,增長19.8 倍,年均增長率達到26.3%。但是,2012 年和2013年受世界經濟低迷和內部結構調整的影響,貿易增速有放緩跡象,分別增長8% 和0.1%。這預示著中拉貿易在未來可能走向注重貿易結構優化的平穩增長階段。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拉雙方應該發揮貿易對中拉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作用,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拉美國家傳統優勢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對華出口,並在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等領域擴大合作,力爭實現10 年內中拉貿易規模達到5,000 億美元。為實現上述目標,雙方必然要應對一係列挑戰,大挑戰有大機遇。

機遇1 雙方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有利於貿易結構優化

目前中國和拉美都處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期。中國經濟出現增速放緩,2010—2013 年增長率從10.4% 依次降至9.3%、7.8%和7.7%。這種現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預示著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換擋期。中國開始從投資拉動型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更加注重釋放有效需求,強調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和出口的支撐作用。而拉美則需要提高儲蓄率和投資率,更加注重產業政策和吸引外資的作用。因此,在轉型過程中雙方可互相借鑒經驗與教訓,而轉型後的經濟增長將有利於優化貿易結構,例如製造業競爭力的提高將促進產業內貿易。正如時任總理溫家寶2012 年6 月在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的演講中指出的:“中國不追求貿易順差,不僅進口拉美的原材料,也希望更多地進口製成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實現雙方貿易關係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機遇2 通過增加在拉美的“綠地投資”,擴大貿易基礎

針對貿易保護,中國企業應該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和應對措施。一方麵,麵對貿易摩擦要利用多邊體製積極應訴;另一方麵,通過產業升級,漸進性放棄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逐步優化貿易結構。與此同時,中國通過“綠地投資”積極參與拉美國家正在開展的再工業化進程,既能夠避免貿易摩擦的麻煩,又能對貿易產生溢出效應。因為增加產業投資可能既有利於帶動某些技術設備的出口,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的基礎,也有利於推動一批中小企業走進拉美市場。

機遇3 充分發掘中拉雙方服務貿易的潛力

未來,中國和拉美國家將實施更加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了更好地發揮服務貿易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中拉雙方會進一步擴大重點領域服務市場的開放,以及進一步加強服務貿易促進體係建設。隨著世界經濟複蘇態勢漸趨強化,雙方的服務貿易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