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4 亞太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拉美參與全球價值鏈
在參與全球價值鏈方麵,除了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外,拉美地區和三大主要地區價值鏈——亞洲、歐洲和北美的聯係十分有限。而北京APEC 會議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助於加強拉美地區國家之間的生產一體化。拉美地區出口和生產結構多元化的潛力與一體化進程的未來緊密相關。而且,在“中國與智利”、“中國與秘魯”和“中國與哥斯達黎加”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示範效應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拉美國家成為潛在談判國。在更多的雙邊自貿協定基礎上,中國與拉美次區域組織(安第斯共同體、南方共同市場等)的合作也將會加速,這會為中拉貿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
挑戰1 世界經濟增長存在不確定性,進而壓製了外部需求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進而會壓製外部需求。首先,引發經濟危機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例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後果還在持續發酵,問題的根源至今沒有徹底解決。其次,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出現分化趨勢。發達國家經濟複蘇步伐不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麵臨不同程度的下行壓力。最後,因增長分化導致的全球宏觀政策難以協調。在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時候,歐盟和日本繼續維持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同時,隨著美國結束量化寬鬆政策,美元升值預期不斷增強,並吸引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造成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資產價格暴跌。新興市場國家宏觀調控麵臨應對經濟下行和加息抑製資本外逃的兩難選擇。
挑戰2 “重新初級產品化”不利於技術進步,進而加深“去工業化”程度
總體而言,當前中拉貿易商品結構的基本格局是,中方向拉美輸出製成品,拉美向中國輸出能源、原材料和部分自然資源加工產品。這種商品結構反映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也是由雙方各自產業的靜態比較優勢所決定的。但是,該結構若長期固化,則不利於技術進步,進而會加深“去工業化”的程度。而且,聯合國拉美經委會認為:“拉美與中國的貿易實質上具有產業部門間(interindustrial)貿易的性質。在這種模式下,中國出口的主要是製成品,拉美輸出的主要是初級產品。這既會妨礙中拉雙方企業的聯盟,也會妨礙拉美國家更有效地進入亞太地區的生產鏈條。”
挑戰3 貿易保護主義有卷土重來之勢
鑒於世界經濟低迷,部分國家開始實施通過“重振工業化”、“出口倍增計劃”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然而,競相爭奪出口市場自然引來貿易保護主義、甚至彙率戰的反彈。不僅發達國家有貿易保護,而且新興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不容忽視。根據WTO數據計算,1995—2012 年中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總量達到916 項,其中248 項來自拉美,占27%。同期,中國遭受反傾銷措施的數量為664 項,其中168 項來自拉美,占25%。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是拉美對中國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位居前三位的國家,分別達到67 項、36 項和20 項。
挑戰4 “第三方因素”加劇競爭程度
中拉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自然會重塑各國在拉美市場的競爭格局。根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2010 年的預測,美國占拉美(16 國)出口市場份額的比重將持續下降,到2020 年將降至28.4%,屆時中國占拉美(16 國)出口市場的比重為19.3%,歐盟(27 國)占13.6% ;同期,拉美(16 國)從美國、中國和歐盟(27 國)的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重將分別達到26.1%、16.2% 和14.0%。2014 年、2015 年中國將在進口和出口兩方麵分別超過歐盟而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與此同時,中國與拉美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的差距將大幅縮小。因此,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歐、美、日等“第三方”的關注。曆來把拉美視為“後院”的美國開始對中國在拉美的影響保持警惕;歐洲更多地是從商業角度把進入拉美的中國視為強勁的競爭對手;而日本則通過簽署經濟協定、實施官方發展援助等方式努力恢複在拉美的影響力。因此,中國在開拓拉美市場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已在拉美耕耘多年的發達國家的已有基礎,而且要對新環境下的競爭做出適應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