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娜·卡瓦列羅:中拉合作的新空間(1 / 3)

吉娜·卡瓦列羅:中拉合作的新空間

封麵文章

作者:閆敏

吉娜 · 卡瓦列羅(Gina Caballero)是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拉美經委會”)代表。本刊專訪吉娜,傾聽拉美經委會對中拉合作的預期與期待

:請您簡要介紹拉美經委會在推動中拉合作的角色與作用。

吉娜:拉美經委會始終支持增強中國和拉美國家的關係,以便共同努力推動雙方的可持續發展。盡管如此,雙方仍然缺乏相互了解。因此,我們機構的角色就是幫助和推動信息和知識的流動,從而使利益各方在互動中做出明智的決策。因此,我們一直尋求同中國機構,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學術機構,甚至私人機構,希望通過聯合項目推動雙方提高認識,看清中國和拉美地區的機會。聯合國拉美經委會和中國機構的合作從中國和拉美兩個角度做出切實的考慮,從而提高務實合作的推進。

事實上,這次我們拉美經委會代表團為首屆中國-拉共體論壇提交了一個專門的報告,我願意與《管理學家》雜誌分享我們機構以及我個人的意見和觀點。

:拉美經委會怎麼看待中拉合作的宏觀經濟背景?

吉娜:盡管2004到2007年間,全球經濟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長,但在2011到2014年間,經濟增長速度降到年均3.5%。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由於發達國家經濟疲軟,其增長率隻達到衰退前的一半(1.5% vs 3.0%)。總體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仍存在結構性弱點,以致不能更快地增長。

中國經濟自1980年起一直保持著世界最高的增長率(將近10%),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也是如此。然而,自2012年初,中國經濟的增長逐漸放緩至7.3%,其原因在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出口的增速變緩。中國當局擔心經濟放緩加劇,在2014年采取了一係列刺激措施,包括放鬆銀行信貸、降低利率和擴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投入。中國當前改革中心目標之一,是重新平衡過去三十年的增長模式,更多地依靠消費,而降低對固定資本投資和出口的依賴。中國經濟未來幾年麵臨著兩個挑戰,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和經濟的高負債水平,這可能對其增長潛力產生負麵影響。2014年中期,中國商品住宅存量比去年增加了30%,影響到新住宅的建設,進而影響到對中間產品,包括水泥、鋼鐵和其它金屬的需求。多個行業(比如水泥和光伏產業)和房地產市場出現產能過剩。

過去十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經濟增長表現忠實地反映出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起伏變化。2003年至2008年間,該地區的經濟出現高速增長。這是由於受到有利的外部條件推動,比如世界經濟擴張,基本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以及大宗商品的淨出口國,特別是南美國家貿易條件的大幅改善。200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該地區的商品出口有所下降。而在2010和2011年,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美國及其他工業化國家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該地區出口又經曆了顯著增長。自2012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停滯,該地區增長顯著放緩。拉加經委會預計,拉美和加勒比地區2014年的增長率僅有1.1%,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這種情況下,拉美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吉娜:當前全球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貿易增長放緩與已經進行了13年的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的未來的不確定有關。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多個深度整合倡議將在未來幾年極大地改變全球貿易的治理格局。這些倡議被稱作“大地區”貿易整合談判。其中三個最主要地區談判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簡稱TPP)、美國和歐盟貿易與投資跨大西洋協議(簡稱TTIP),以及有中國和亞洲其他十五個國家參加旨在創建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聯盟的計劃。此外,由亞太經濟合作論壇(APEC)所有成員國參與的,旨在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是這些努力的一部分。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已曆經近十年的研究。2014年11月於北京舉行的APEC領導人峰會期間,該倡議獲得了新的推動。

大地區間的貿易整合談判一旦取得成果,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地理格局和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從談判參與各方的經濟重要性還是談判本身議題的廣泛性來看,我們都可以預見,到2020年國際貿易規則將被重新製定,以適應價值鏈的新現實。然而,與上一輪全球貿易談判(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不同的是,這些地區間談判的新規則是在世界貿易組織之外,由若幹個深入參與全球貿易環節的國家所製定的。這本身就值得引起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擔憂,因為除幾個國家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下簡稱“本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未深入參與到全球貿易價值鏈中。

從中期來看,全球經濟將持續低迷,無法恢複到危機前的增長速度。歐洲經濟停滯對全球貿易具有實質性的阻礙作用。這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出口帶來了雙重負麵的影響。一方麵,當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或者陷入衰退,本地區對歐洲的出口也將受阻;另一方麵,中國和美國對歐洲的出口也將受到影響,從而減少了中美兩國市場對本地區原材料和其它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