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隨模仿到整合資源
聚焦
作者:任正非
善於模仿
追隨型創新就是模仿,包括中國大量互聯網公司、科技企業的所謂創新,包括華為早中期甚至今天的很多產品。
由於曆史、文化、製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東方民族在模仿式創新方麵非常有智慧,但在顛覆性創新方麵,在另辟蹊徑的創新方麵,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有很大的缺陷。
這也不完全是壞事。美國學者在一篇報告中評價說,中國人的創新本質不在常規的突破層麵上,而在於對現有突破的商業化運籌方麵。換而言之,美國人認為,創新應是一次大飛躍,而中國式創新是通過一連串的增量式步驟逐步完成的。這裏麵包含了兩層意思:一,中國式的追隨型創新,更多是建立在商業層麵;二,它是一種增量式的突破,而非爆炸式的突破。
持續改進
一部人類的文明史是由一個一個的鬼神構成的,耶穌、孔子、釋迦牟尼、穆罕默德、柏拉圖、華盛頓、盧梭、愛因斯坦……他們從不同的領域,無不對他們所處的時代帶來了某些爆炸性的破壞,或者爆炸性的進步。但是,一個技術、一種觀念,最終要真正形成對人類曆史進程影響的時候,需要很多準偉人,亞卓越的普通人——普通的政治家、科學家、商人們——把爆炸性的東西,進一步細化、進一步邏輯化。顛覆性創新在它出現的早期一般都是粗糙的,小眾的,離市場化比較遠的。當顛覆性創新期待達成對曆史進步、對商業生態的巨大改變時,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人,對其進行來自不同方麵的細化、邏輯化、商業化。
科技進步的邏輯是什麼?爆炸性發明與建立在填補空白基礎上的完形化研究,以及不斷擴大化的市場應用,這兩者的互為補充和完善,才能構成對人類發展的廣泛改變和深刻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既需要顛覆性創新,但更常態的東西則是對顛覆性創新的應用化、市場化,包括進一步完善化。
整合資源
什麼樣的創新在互聯網時代才能被稱作“能夠廣泛影響人類的生活”?大約更多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喬布斯去世之後,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文章《當今時代誰最性感》。誰最性感呢?那些戰略資源的整合者,而不是技術創新者。他們是狂野的理想主義者,關注並挑戰潛在的市場。他們有想法,善於包裝並完善他人的想法,善於利用並優化他人的發明,直到這些想法和發明,成為令人難以抗拒的新產品,從而改變整個商業模式和商業生態。他們是混音的藝術家,是指揮家,是戰略家。
所以,戰略資源的整合,建立在商業模式基礎上的創新,可以說是創新之根本。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互聯網行業的新興巨頭,快速成為巨無霸,其實大多是靠資源的整合——技術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等的快速有效的商業整合,而不僅是某一項技術帶來的顛覆。 (摘編自《華為沒被消滅,因為做了這五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