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企業轉型密度製勝(1 / 1)

傳統企業轉型密度製勝

聚焦

作者:於敦德

密度是科技公司與傳統公司的重大區別,包括資金密度,人才密度與時間密度等,這裏我們重點看人才密度與時間密度。

如果把一個公司看作一個人,是可以通過一些指標看出來這個人的能力的。把公司每個人的能力指數加起來,除以人數,就是這個公司的能力指數;把每個人工作的時間加起來,除以人數,就是這個公司的時間指數。

如果一個公司是能力指數高,時間指數高,在一段時間的競爭內,就會有競爭力的加分。這個加分、領先所帶來的收益遠高於成本,所以即使在一線城市這麼高的成本下麵,仍然趨之若鶩,就是因為高密度的收益遠大於成本。在現代產業裏麵,比拚能力,比拚時間,看誰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用戶的需求,通過奮鬥實現快,通過快實現極致,通過極致實現市場份額的擴大。

人才密度

密度高的人才團隊能力指數高,溝通成本低,學習成本低,這會有指數級別的收益。

優秀的團隊會變的更優秀,平庸的團隊會變的一直平庸。從心理上,優秀的團隊有優越感,有成就感,從而產生自我驅動;平庸的團隊一直沉浸在挫敗感裏麵,隻能靠金錢驅動,以完成工作為目標,無法產生優秀的成果。

把優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光聚集到一起還不行,需要不斷通過擠壓提升密度,規模不是最重要的,密度是最重要的。為了提升人才密度需要創造好的環境,這個的產出遠大於投入。

時間密度

連續工作時間越長,時間密度越大,對工作成果產生的收益是呈指數級上升的。

假設一種情況。A組與B組,能力指數相同,A組每工作一天,休息一天,持續30個自然日;B組連續工作15個自然日,休息15天。B組的工作成果會遠遠的大於A組,因為中間的工作是連續的,收益指數級提升的,但是A組的工作每過一天就中止一次,然後再上班的時候需要用很長的時間恢複到正常的工作狀態,就像不斷的重複踩刹車油門,速度還沒提起來,又踩刹車了,這樣的工作效率是非常低的。

優秀的團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持續奮鬥,更快實現財務自由,提前享受生活,總工作時長可能是差不多的,一邊是高頻率工作10年,一邊是低頻率工作20年,但是高頻率工作10年可以賺1000萬,低頻率工作20年隻能賺200萬。因為隻能高時間密度的連續工作,才能創造極致,可以收獲遠遠高於按部就班的產出。

在階段內的時間密度越大越好,但是階段間應該要休息放鬆,享受生活,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生活和身體,太長時間一直保持高時間密度也不可取。這個階段的時長可以以能夠實現一個階段目標來確定,可能是兩周,也可能是兩個月,時間越長,收益越高,但是也不能過長,超過人的極限收益會迅速衰減。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在幾年時間內,A組和B組的人均工作時間是差不多的,A組收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