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時代,是否仍需要管理(2 / 3)

回歸管理本質

林楚方(知名媒體人):問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管理創新?管理是需要定義的,如果沒有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很難談需要還是不需要。如果是工業化時代的大工廠,當然需要傳統的管理風格。但是現在很多新興的公司,你是不可能用一種管理的風格的,如果仍是傳統的管理風格,那肯定是不需要的。

陳婷(太美會聯合創始人、太美女人創始人):林楚方剛才講到管理的定義,我特別欣賞德魯克的一句話:管理是科學,管理是藝術,管理是實踐。企業在不同的發展周期,需要的管理的科學、藝術和實踐都不一樣。今天在創業期的企業,一定不能用柳總的管理三要素來管理。我剛才在這兒想了一下,我覺得這個“定戰略”要素至少不適合我目前這個企業的發展階段。因為成長期的企業,你首先要解決的是你先活下來,那你活下來最重要的是你的企業有造血能力,能賺錢。然後,你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中能夠經得起檢驗,這個階段可能沒有那麼多的管理的條條框框來約束你。

而且,聯想創業初期的整個社會環境、互聯網環境、技術環境跟今天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當年的很多管理經驗,也許複製到今天的創業期是不可以的。今天在創業期或者在成長期的企業,用聯想成熟期的管理模式也是不一樣的,我個人認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的管理重點是不一樣的,就像管理小孩與管理大人、管理老人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

轉變管理風格

於揚(易觀國際CEO):我們這個時代肯定需要管理,而且管理三要素十分重要。我從三個方麵談一下。第一,思維。今天在座的諸位,誰有電力思維?誰沒有?這個提法就很奇怪,因為電無處不在。但是一百年前,如果有討論,那一定有人說我是電力思維,你是非電力思維。在今天,就是互聯網思維、非互聯網思維。那為什麼大家今天不再談電呢?因為電已經是基礎設施了。它曾經是一個顛覆性的技術,但當它進入主流之後,變成一個最基礎工具的時候,就沒有人再談它了。當有一天所有人不再談互聯網的時候,我認為才是互聯網真正成為主流的時候。所以說,我們第一個談到的思維的問題,我認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一個演進過程中的暫時現象,這不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包括移動互聯網這個詞。從去年開始,我就在說,再過五到七年這個詞就不用再談了,因為移動的場景是無所不在的。大家並不關心怎麼接入,關心的是我接入就好。

第二,紅利。我們經常講人口紅利。延伸一下,今天為什麼很多新生的互聯網企業似乎不需要管理,就能快速成長呢?就是因為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紅利。你隻要快速地跑馬圈地,不太需要精細化的管理,照樣可以拿到收入,拿到用戶。因此我們看到說,這些互聯網公司似乎不需要管理。不是,是因為這些顛覆性技術的紅利期存在。當紅利期結束的時候,就是我們今天從粗放型的經營向精細化運營去轉變的時候。

第三個:邊際效益。今天的邊際效益就是你用互聯網完全可以不考慮你的管理,因為你的邊際效益幾乎為零。如果你是一個傳統企業,你可能開的是農用三輪,你精心耕耘,什麼時候播種、上肥,如果你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農用三輪的駕駛員,跑得就是慢。但是互聯網企業開的是一架噴氣飛機,即使他是一個非常蹩腳的飛行員,他照樣可以比你開得快。就像今天所有人都在用電,如果是一百年前,有電的企業有多少?用電的人有多少?今天從邊際效益的角度來講,我們今天隻要這個邊際效益對於互聯網技術的使用者趨近於零,他就完全不需要考慮管理,因為完全可以通過之前說的顛覆性技術的紅利,把自己的成長給彌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