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辨治上,張老認為,做一名好醫生,既要通曉四時陰陽的變化,又要掌握病人氣血陰陽的盛衰,才能辨證準確,治合陰陽消長之機而無誤。故診治病人時,不可膠執一端。如素體陽虛者,春夏易愈,秋冬易劇,其治需於盛夏陽旺之時,予以培補,至秋冬其症可減可緩;若屬陽盛之體,每於春夏陽氣生發之季,其病易劇,其治不可再施溫熱之品以火上澆油,而宜用甘寒之品以壯水製火,使其陽平。正如“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訓。
同樣,一般陰虛病人,每遇冬去春來,易發頭暈目眩之疾。這在仲景書中早有類似記載。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中說:“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所言之疾,雖然秋冬易愈,春夏易劇,但是,若在秋冬之時給予滋補肝腎之品,常可減緩春夏之複發或使其症狀減輕。這正是《內經》所謂“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之義。
明乎此,則吾輩養生防病,治療用藥,都可順從四時陰陽的自然變化,視人體氣血之盛衰而調之。則大法既明,庶免貽誤。
“木克土”小議
郝洪江
從“五行學說”來看,肝脾之間存在“相克”的正常關係,即所謂“木克土”。
這種“木克土”是生理性製約的正常關係,不發生任何病理反應和表現,可稱為生理上的“木克土”。
病理上的“木克土”,即所謂“相乘”。它反映病理變化和表現,人們習慣上也稱為“木克土。”
在五行上肝膽都屬木,且相為表裏;脾胃皆屬土,亦互為表裏。在正常情況下,肝主升而膽主降。脾的升清作用必賴以肝木升發之氣的製約,而胃的降濁作用必賴以膽木的下降之氣的製約,這樣才能“升降調和”。若肝膽之氣失調,則能影響脾或胃而發病。這類疾病,一般都稱為“木克土”。肝木太旺則克脾土,而膽木太旺克胃土,其克又有“太過”與“不及”之分,也就是說,肝膽之氣的“太過”與“不及”,均能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如肝氣鬱結、肝氣橫逆皆能影響到脾,而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如“四逆散”證、“逍遙散”證的脘脅不舒、抑鬱不樂、善太息、飲食不香等是“肝氣鬱結”所致。其“鬱結”即是肝氣不及。而“痛瀉要方”證的腹痛、泄瀉、腸鳴等就是“肝氣橫逆”乘克脾土的表現。橫逆者,肝氣太過也。又如“溫膽湯”證的脘痛、嘈雜、泛酸,甚至嘔吐酸苦、睡眠不安等,一般稱為“膽胃不和”,其實是由於“膽熱太過”影響了脾胃。“溫膽”者,以竹茹、枳殼清其膽熱,二陳和其胃氣。“膽氣鬱結”也能影響到脾胃,如患黃疸病膽汁不能正常排泄,膽汁溢於皮膚,因而出現納呆、厭油膩、大便秘結等。“菌陳蒿湯”用菌陳疏利膽道,大黃降其胃氣,就是此意。
在木克(乘)土的見證中,首先必須分清肝木乘土的主從,一種是由肝氣橫逆而乘克脾土;另一種由脾虛而招致的肝木來克。前人有“實則乘其所勝或反侮其所不勝,虛則所勝乘之或不勝反侮之”之訓。因此,在臨床上非辨明主從不可。“木乘土”之證,有的是由“肝實”而乘脾土,其主要矛盾在“肝實”,有的是因為“脾虛”而招致肝木來克,其主要矛盾在“脾虛”。
由“肝實”而致木克(乘)土之證,其脾未必即虛,而由“脾虛”所致者,其肝木未必橫逆。
因此,在治療中應用“扶土抑木”法時,“扶土”和“抑木”應各有所偏重。如以“肝實”為主者,其治應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若以“脾虛”為主者,則應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所以,一般統稱為“扶土抑木”是不夠確切的。
“抑木扶土”的代表方劑可謂劉草窗的“痛瀉要方”。方由防風、白芍、陳皮、白術四藥組成。其中防風、白芍斂肝,陳皮則理脾胃之氣,這三味藥均無“扶土”的作用。“扶土”之藥隻有白術一味,從這個配伍來看,可知此方是以“抑木”為主的方劑。從其主治的腹痛、泄瀉、痛則欲便、便則痛減、腸鳴、脈弦見於右關等來看,都是一派肝氣橫逆乘克脾土的表現,脾土受害是很明顯的,但並無虛證,因此,該方是以“抑木”為主。因為肝實乘脾,最後可能導致脾虛,故佐以健脾祛濕的“白術”,以防脾虛發生。
如由於“脾虛”而招致“肝木”來克的“木克土”,使用“痛瀉藥方”就不適宜了,而應以“扶土抑木”的黃芪建中湯為宜。方中以黃芪、甘草、大棗、桂枝、飴糖補脾建中,而佐以抑斂肝氣的白芍,正符合“扶土”為主,佐以“抑木”的原則。所以,在臨床上對“木克土”的辨治要慎重從事。
養生靜坐法
彭靜山
練氣功有各種方法。而養生靜坐法是清·沈三白學習運用蘇東坡的經驗而調息靜坐的。
餘每日靜坐數息。調息之法,不拘時候。下身端坐、攝身如木偶。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納之,或三五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朦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子瞻所謂隨也。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遂起。能勤行之,靜中妙趣,可以全神,自能養生。
漫話養生延壽用藥
楊書章
養生學說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如何抗老防衰,保持健康長壽,這是醫學領域裏的一門科學,它包括防病、保健、生理、病理以及藥物學等內容,把防病、治病、強身、延年四個方麵統一起來,這是個很大的特點。健康長壽與早衰夭亡多是依存於先天稟賦形體之強弱,但雖有優越的先天稟賦條件,在後天數十年的漫長歲月裏,不善於養生防病,也難免於早衰或夭亡;而先天稟賦條件差的人,隻要後天善於調養,注意精神生活的養生、飲食營養的調補,注意節製不良嗜欲,鍛煉形體機能,以及早期用藥物滋培,仍然可以強身延壽。
人的一生有發育期、成熟期、漸衰期和衰老期四個階段,四十歲初是漸衰初期。在此以前而見衰老,可稱之為早衰,早衰亦屬於疾病之先兆。欲治未老早衰,必遵循祖國醫學理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防重於治的思想,在醫療實踐過程中,收到顯著成效,不僅創造出一套具有我國特點的養生方法,而且其中有不少已進一步成為後世治療疾病的有效措施,這裏談的治未病,就是在未衰老之前適當服用一些藥物,是可以防止早衰而延長壽限的。在曆代文獻中,確有很多養生防病滋補方藥,其主要作用是補元陽,活氣血,健髒腑,多以滋補先後天精氣為主。但衰老而服,不亦晚矣,因之收效較少,甚至全無效果。早期用藥物滋培,就是在漸衰期之始,每年春季服用經餘驗證的方藥——五中顏止丹。服用40天,連服三個春季。方名五中顏止者,是因藥效而命名。五中,是滋補五髒中的精氣;顏止,是使顏麵氣色停止在較長一段歲月的壯年麵容,而不致過早蒼老。其方劑組成:丹參、茯苓、菌陳、黃精、首烏各等分,為極細麵,水泛小丸,如綠豆大,日服二次,每服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