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農業土地資源潛力分析(二)(1 / 3)

(二)菜園地資源潛力分析

菜地是北京市土壤肥力水平最高的土地,主要發育在潮土、褐土及潮褐土類型上,其母質均為河洪衝積物,質地多為中壤、輕壤,少量為粘壤和沙壤,具有養分宮集、腐楨質層厚,熟化程度高的特點(但新辟菜田發育的年限短,熟化程度也低,土壤氮磷鉀比較不協調)。

為解決首都居民“萊籃子”問題,以及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大麵積的菜園地已由近郊向遠郊轉移。目前,遠郊縣(區)菜田已占全市的66.7%,近郊菜田僅占33.3%。北部山區的懷柔縣、延慶縣、密雲縣利用冷涼氣候相繼建立了淡季蔬菜區。

從栽培方式分,有露地蔬菜栽培方式和保護地蔬菜栽培方式兩種類型。露地栽培多利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地栽培方式指向是加溫溫室、日光溫室、大中小棚、改良陽畦等,實行集約化經營,能更有效地縮小季節差別。1989年比1984年增加保護地麵積580公頃(8700畝),其中溫室約增加286.7公頃(4300萬畝)。通過保護地和草地兩種栽培方式合理搭配,提前或延後,可以有效地緩解淡季蔬菜產需矛盾,做到均衡上市。

近郊區菜田約有一半以上的土壤肥力條件較好,潛在的養分和有效養分均較豐宮,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約占40%左右,全氮、全瞵含量中等偏高的土壤約占50%左右,有效磷和有效鉀含量高的土壤分別占52%和26%。部分砂性土和部分遠郊菜田特別是新辟菜地的土壤養分含量較低。應進一步提高菜田肥力,特別是在新開辟的菜園地上,應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加厚熟化層,目前,菜田施肥有重氮,輕磷、鉀的傾向,氮、磷、鉀比較不協調,可開展測土施肥,配方施肥,使有機肥、化肥和複合肥綜合利用。

從今後蔬菜的發展來看,布局上應穩定近郊細菜區,鞏固近遠郊常年菜區,開發遠郊季節菜區。目前已建成2.27萬公頃(34萬畝)蔬菜基地,今後5~10年調市商品菜耕地麵積計劃穩定在2.2~2.4萬公頃(33.0~33.6萬畝),其中近郊1.07萬公頃(16萬畝),遠郊1.13~1.17萬公頃(17~17.6萬畝),穩定實現現代化菜田麵積0.67萬公頃(10萬畝),對近郊,要充分利用近郊有限的土地資源,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栽培技術經驗和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等,在優質、多品種、早上市,在保護地生產細菜、高擋菜上發揮其優勢;對近遠郊平原縣,除穩定適當麵積的純菜田外,還可把地勢平坦,水源條件好,土質宜菜的糧田增加為菜田,並以糧菜間作或季節性菜田等的菜田輪作倒茬製來實現對菜田地力的培養,也可以適當發展保護地栽培;對遠郊,則利用延慶、懷柔、密雲三縣的夏季冷涼氣候特點,解決8~9月市場淡季蔬菜的供應,以在數量、質量、品種、時間和效益上滿足市場需要。

(三)果園地資源潛力

1.果樹資源特點

北京的地貌類型複雜多樣,造成果樹樹種繁多,品種豐富。北京果園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崗台地、山前傾斜平原和平原上,麵積9.28萬公頃(139.26萬畝),其中以低山、丘陵及崗台地分布的麵積最大,種類最多。以地區來分,近郊、平原地區是鮮果區、以蘋果、梨、桃為主要樹種,鮮果栽培麵積占全市鮮果總麵積的28.6%;山區縣多為幹果區,其麵積占全市幹果總麵積的81.4%;介於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丘陵、崗台地和半山區則是鮮果、幹果的混交區。近年來,由於果園地的迅速發展,果樹資源以中、幼齡果樹為主。這些情況表明,北京果樹資源的發展潛力很大,產量還能有一個大的提高。

2.果園地開發條忤的優劣勢分析

1990年,全市果園麵積7.03萬公頃(105.5萬畝),占園地麵積的75.6%,果糧間作地有2.14萬公頃(32.1萬畝),占園地麵積的23.2%。果糧間作是京郊山區、半山區的一種傳統種植方式,是頗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它有別於果園和純耕地的生態結構,糧果共生有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一麵。特別是山區耕地不充的地方,可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全市共有水澆果園(包括水澆果園和果糧間作水澆地)5.13萬公頃(77萬餘畝),占園地麵積的一半以上。保證灌溉條件是開發果樹資源的有力措施。多數果園地的分布較糶中,種植規範化,管理水平高,品質佳,產量高,從而可以充分發揮果園地的生產潛力。

果園地土壤主要有山地淋溶褐土、褐土、碳酸鹽褐土、褐土性土和砂質土、有效鉀含量高,但普遍缺磷、鋅、硼。果樹種植地的土層薄、幹旱、大風、暴雨是果園產量的重要環境限製性因素。山區的果樹種植分散,密度小,土地利用率低,而且多為粗放經營符理,這也暴造成產量水平低下的因素之一。此外,果園的基礎設施落後,尤其是老果園樹勢衰弱、品種老化,病蟲害現象嚴重,加之灌溉麵積比例小,技術與管理水平跟不上,使得果園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無疑製約了果品生產增產潛力的發揮。

3.果園地的開發潛力

果樹麵積的發展是以占用土地資源為前提,麵對耕地麵積日益減少、人口不斷增長的現實,土地緊缺已成為果樹發展的主要限製因素。因此,果樹的發展應把重點放在抓好科技管理,進行果樹的釋度的潛力開發,提高現有果園的生產能力(包括總產量和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加果4品種上。據1990年的調查,全市現有成年結果果樹近4.67萬公頃(70萬畝),其中中低產果園約2.67萬公頃(40萬畝),占57.1%。按市林業局果樹處的初步統計,1990年全市各樹種的結果樹平均株產水平為:蘋果16.55千克,梨21.8千克,桃19.5千克,葡萄4.6千克,柿子13.3千克,紅果1.15千克,板栗0.75千克,核桃3.7千克。而目前單株最高產量核桃,每株可產近50千克,板栗25~45千克,紅果50~150芊克,梨100~150千克。這表明果樹的增產潛力很大。此外,占絕對優勢的中幼齡果樹隨著樹齡的增長生產能力也將能有大的提高。因此,通過改造利用中低產果園的病老果園,並在提高水、肥、栽培與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產量仍可大幅度增加。另外,利用京郊山區的宜果荒山和荒灘、荒地,使果樹的種植栽培“上山下灘進村入院”,預計可供開發的宜果荒山荒地約1.43萬公頃(21.5萬畝),果樹資源的廣度開發也仍有很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