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中國中醫科學院及附屬醫院衛生工作(一)(1 / 3)

中國中醫科學院

(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

基本情況:職工485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31人、副高級職稱556人、中級職稱1404人、初級職稱1663人。有博士生導師186人、碩士生導師332人。科研工作:由劉保延研究員主持的“中醫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技術體係”和朱立國主任醫師主持的“旋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及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醫科學院作為第二發明人獲得國家發明獎1項,作為第三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同時,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15項,申請專利26項,獲發明專利5項、新藥證書3項。曹洪欣教授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可冀院士獲吳階平醫學獎,授予屠呦呦研究員第三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年內,申報各級各類課題518項,中標課題177項。由中醫科學院和青海省共同主持、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和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牽頭組織申報的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藏醫藥產業創新支撐平台”批準立項。啟動了國家綜合性中藥新藥研發技術平台項目建設。中醫科學院牽頭承擔了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中醫藥防治甲流、手足口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方案與診療規律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依托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成立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組織協調行業內傳染病防治研究工作,主持製訂了中醫藥防治甲流臨床方案。中藥研究所承擔的北京市防治甲流有效中藥篩選及評價研究取得進展。各科研機構在完成對第一批自主選題項目中期考核的基礎上,啟動並完成了第二批自主選題項目,有154個項目立項。

科研支撐條件進一步加強。全院10個研究室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立項建設,28個三級實驗室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估,21個學科被批準為局級重點學科。製訂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學科目錄》。整合全院儀器設備資源,以醫學實驗中心為主啟動了首都科技條件平台——中醫科學院實驗研發服務基地的建設,並向院內外提供技術及設備服務。中藥研究所中藥過程質量控製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得到國家發改委批複立項。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被文化部批準為全國中醫藥行業古籍保護中心,有18種古籍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和《亞太地區記憶名錄》。中國醫史博物館經擴建後重新開館。

醫療工作:門急診414萬人次,出院約4萬人次,病床周轉次數有所提高,平均住院日下降。西苑醫院克服整體改擴建的困難,門急診人次和出院人次仍保持平穩增長的勢頭。廣安門醫院門急診人次和出院人次逐年穩步增長。望京醫院新門診樓投入使用,改善了醫療環境。眼科醫院積極拓展服務渠道和方式,門急診人次較上年有所增長。針灸醫院門診人次較上年增長23.8%。中醫門診部依托專家資源,發揮中醫特色優勢,服務量穩中有升。

應對甲流疫情,及時成立防控領導小組,啟動應急機製,指導各醫療機構的防控工作。望京醫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眼科醫院均組成應急醫療救治隊伍,積極采用中藥進行防治。全院各醫療機構接診發熱病人約1.5萬人次,開中藥治療甲流方劑約2萬劑。特別是以王永炎院士為組長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防治甲流專家組牽頭製訂《中醫藥防治甲流指導原則》(三版)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進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召開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暨《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方案》專家論證會,進一步整合全院優勢資源,努力實現院與所、研究室與科室以及病種與基礎研究的整合。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完成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方案。完成局級“十一五”9個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項目的中期評估,專科(專病)的中治率和飲片使用率均明顯提高。完成第一批優勢病種臨床研究項目的驗收總結。

各醫療機構按照質量管理年的要求,以醫療質量和中醫特色為中心,以綜合目標考核為手段,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廣安門醫院推行住院醫師手寫病曆製度,並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考核。西苑醫院開展醫療質量安全月、護理安全年活動,狠抓醫療安全重點環節,組織科室聯審互查與重點督查。望京醫院堅持有中醫特色的急診建設思路,突出中醫藥的應用,年急診總量居北京地區中醫醫院之首。眼科醫院開展全程優質醫療服務活動,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穩步推進治未病工程建設。成立養生保健專家指導委員會,啟動養生保健工程。廣安門醫院重點推進了消喘膏冬病夏治穴位貼敷、亞健康人群監測,開展中醫心理、氣功等非藥物療法綜合預防方案的應用研究等治未病臨床科研工作。西苑醫院增加冬病夏治臨床科室,繼續舉辦健康大講堂活動。眼科醫院開展中醫藥防治近視眼工作,舉辦了世界青光眼日和愛眼日大型義診谘詢活動及健康知識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