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天祚帝被降湘陰王(1 / 2)

當初,皇上親政詔令留下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守衛燕京,處溫聽說皇上逃入夾山,一連幾天命令不通,便與他的弟弟李處能、以及他的兒子商議,在外借助怨軍的力量,在內結連都統蕭幹,打算立耶律淳為帝。

於是便與眾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會集蕃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萬人到晉王府。處溫邀請張琳前來,並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張琳說:“如果為攝政則可行。”處溫說:“天意人心已定,請您站到朝班上去吧。”處溫等人請耶律淳接受大禮,耶律淳這才出來,李處溫的兒子手持赭袍披到了他的身上,並命令百官拜舞,山呼萬歲。耶律淳驚駭無比,再三推辭,不得已便聽從了。

而後任命李處溫為守太尉,左企弓為守司徒,曹勇義為知樞密院事,虞仲文為參知政事,張琳為守太師,李處能代理樞密院,同時任命李處溫的兒子為少府少監,提舉翰林醫官,李爽、陳秘十餘人曾參與廢立大計,一並賜予進士及第,並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賜予不同的官職。以蕭幹為北樞密使,以駙馬都尉蕭旦為知樞密院事。改怨軍為常勝軍。於是赦免囚犯,自稱天錫皇帝,改元建福,降封天祚為湘陰王。於是據有燕、雲、平以及上京、遼西六路。天祚所擁有的,隻是沙漠以北,西南、西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而已。至此遼國分裂為二。

天祚皇帝聽信佞臣一再失去人心,以致他在蒙難之際,群臣也不顧匡扶國土之大計而另立新主分裂遼國加快了遼國覆滅的步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也告誡我們在危難之際不能隻為一己富貴而不顧民族大義,同胞福祉。

天祚帝不聽規勸再度兵敗

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天祚皇帝得到了耶律大石率兵歸附,同時又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的兵力,他自認為得到了天助,想圖謀再次出兵,收複燕、雲二州。大石林牙全力諫阻說:“自從金人初次攻陷長春、遼陽,皇上便無法前往廣平澱,而建都中京,及至攻陷上京,皇上則建都燕山,

待到攻陷中京,皇上來到雲中,又從雲中流離到夾山。從前有全國之兵而不肯謀劃攻戰守備,致使全國之漢地均為金人占有。國家形勢到了這一步,這才求戰,這不是辦法。應當息養兵力等待時機發動,不可輕舉妄動。”天祚帝不聽。

耶律大石便殺死蕭乙薛及坡裏括,設置北、南麵官屬,自立為王,率領所部奔西而去。皇上便率領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奪取了天德、東勝、寧邊、雲內等州。又南下武州,遭遇金人,兩軍交戰於奄遏下水,天祚帝的軍隊再度潰散,皇上直奔山陰。

天祚皇帝剛愎自用,不聽忠臣諫言,致使再度兵敗。天祚帝不能正確估量形勢以致總是做出錯誤的決策,使得自己一敗塗地,也使整個遼國一同遭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越是在危急的時刻我們越是要冷靜,審時度勢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樣才有可能轉危為安。

耶律淳亂世建北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