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反叛嚴父 涕感慈母(1 / 2)

親緣相交 情義為重

父母、兄弟、兒女之情,人皆有之,毛澤東也不例外,他也重親情,珍愛親情。但他不隻講親情,在與親屬交往中,他還講究一個“義”字。情義並重,這是他與親屬交往的最鮮明的特色。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就出生於鍾靈毓秀,壯麗奇瑰的韶山福地。韶山位於湘潭與湘鄉連界之地,相傳舜帝南巡至此,吹奏韶樂,引鳳來儀,百鳥和鳴,韶山因此得名。韶山衝風俗純樸,煙賭甚稀,和湘潭一樣是一塊清邑之地。而韶山衝群山環抱,腹地平坦的地形特點不僅賦予了毛澤東憨厚樸實、具有反叛精神和英雄意識的山地性格,同時也塑造了他吃苦耐勞、關心時政,同情百姓疾苦的平原性格。童年時代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父親毛順生和母親文七妹了,母親的任勞任怨、克勤克儉、善良溫存在幼年毛澤東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對父親,他不讚同父親在致富道路上的作法,甚至多次公開違背父親的意願,順著自己設計的人生軌道走下去,但這與他對父親的尊敬、摯愛之情並不矛盾。

1936年在陝北的一個窯洞裏,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及他的童年時,偉人的思緒飛過奔騰不息的黃河,巍峨壯觀的山川,飛到日日掛念的故鄉。點點滴滴的回憶清晰地浮現在眼前:“我父親的名字是毛仁(順)生,我母親未出嫁時的名字是文其美(七妹)。父親是一個貧農,還在年青的時候,就因為負債過多而被迫去當兵。他當了許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來,通過做小買賣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了一點錢,便買回了他自己的土地。”迫於生計,毛順生離別妻兒投身軍營,他滿心歡喜盼望生活有個出頭,雖然幾年軍營生活,沒有讓他謀個一官半職,但在行軍中倒去過不少經濟發達、思想開化的城市。這異於一般農人的經曆讓他增長了不少見識。所以退伍後他在家積極經營、精打細算,很快就發了家。於是,我家有了十五畝地,成了中農。每年可打六十擔稻穀,全家五口每年糧食共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剩餘二十五擔。我父親用這些節餘,又籌集了一些獎金,置買了七畝田,這樣家境達到了富農的地位。這時我們一年的收成總數上升到八十擔。這時的毛家已算是一個典型的富農了,但農民的本性讓毛順生嚴摳細算,富而不奢,參加田間勞動時,全家人都要上,隻在農忙季節才雇傭幫工。他時常對兒子諄諄教導:“吃不窮,用不窮,人無計算一世窮?選”更難能可貴的是毛順生能突破舊式思想的束縛,先後送三個兒子上私塾接受教育,為毛澤東三兄弟的成才鋪下第一塊基石。而天資聰穎的毛澤東在熟讀《四書》、《五經》、《三字經》後,開始涉獵《精忠傳》、《水滸》、《隋唐》、《三國演義》等有關英雄奮勇起義、試圖扭轉乾坤的書,並且受到了很深的影響,在當時殘酷的現實中,他也萌發了“造反”的念頭,這與父親期盼他做一個淳樸而精明商人的初衷相悖。從小勤奮的毛澤東在博覽群書之餘,還勤於思考,絕不盲目聽從聖人說教。在他幼小的心靈裏裝的是普通百姓的疾苦,萌發的是一種對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因此,隨著年歲的遞增他與父親的矛盾也就越顯尖銳了,甚至到了公開反抗的地步。

有一年,韶山的夏季酷暑難當,恰逢先生不在學堂,毛澤東提議大家去遊泳散熱。老先生回來看見學生們赤身裸體遊泳,形象不雅,違背舊禮,不禁眉頭緊鎖,準備在課堂懲罰他們。鎮定自若的毛澤東卻引經據典利用《論語》上關於孔夫子造成到河裏洗冷水澡的語句來反駁先生,甚至還打開課本原原本本念了一遍。老先生細細一想確有這麼一段,但覺得在學生麵前一時下不了台,於是就跑到毛順生跟前狠狠地告了他一狀。毛順生一向教子甚嚴,一聽兒子領頭鬧事,還同先生頂嘴,勃然大怒,在路邊順手揀了一根楠竹丫子就向南岸私塾奔跑過來,見著兒子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鞭打。兒子一邊叫苦不迭,一邊慌忙轉身就跑。父親畢竟趕不上兒子的步伐,氣得直罵:“我看你跑到哪裏去?你要是回來,我就打死你這個沒王法的東西!”毛澤東當然不敢回家,於是他決定離家出走,去縣城。可惜年齡太小不識路在山裏轉了3天才離家8裏遠,教子嚴厲卻也愛子心切的毛順生心意如焚四處尋找,而迷路山間,早已饑腸轆轆卻仍“執迷不悟”的毛澤東最終被一個砍柴的老人撞見被送回了家。自此以後,毛順生對兒子的態度溫和了許多,但毛澤東卻以為這是他第一次反抗的勝利,因此在心裏暗暗高興,並堅定了與父親的冷酷與落後鬥爭到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