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反叛嚴父 涕感慈母(2 / 2)

還有一次當父親當眾罵毛澤東懶惰、無用時,毛澤東竟以“投塘”自殺相逼,父親對這個倔強兒子隻能又惱又氣,卻又毫無辦法。後來,父親依舊習給毛澤東娶回一個大毛澤東4歲的媳婦——羅一姑,這回為了不傷父母的心,毛澤東默默地忍受著,在婚禮上還恭恭敬敬地給來賓行禮,但始終都沒有與羅氏共同生活過,因此他的行為更被父親定義為“不孝”。

與父親的吝嗇、苛刻正好形成一個鮮明對比的母親文氏,她宅心仁厚,與人為善,恭讓謙和,待人寬容。在家中,她勤懇持家,相夫教子;對鄉鄰,慷慨厚道,樂善好施。且每當兒子與丈夫的矛盾激化時她總是充當一個“調解者”的角色,把裂痕和衝突減少到最小程度。文氏在心裏雖然也不滿丈夫的為富不仁,但也不讚同毛澤東公開的反抗方式,因此她隻能巧妙地躲開丈夫的視線,偷偷地開倉放穀,救濟窮人。對於兒子行善樂助的舉動總是加以讚許和支持。為了讓一個貧寒的同班同學吃上中飯,母親每天給兒子捎上兩份飯。她的博愛和善良深深地影響著少年毛澤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一個衣著單薄的路人引起了當時年紀尚輕的毛澤東的注意,那人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臉色慘白。毛澤東趕緊跑到他麵前細細打聽了他的家世和遭遇後,二話不說從身上脫下一件衣服給他披上,而且怕他不肯接受,趕忙跑開。第二年春天母親在翻洗衣服時發覺少了一件夾襖,詢問緣由,毛澤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文氏讚賞地點了點頭,絲毫沒有責備的意思。

1910年在伯父毛麓鍾、老師李漱清等人的勸說下,毛順生終於同意讓毛澤東前往湘鄉縣東山新式高等小學堂讀書。臨行之前,慈母的叮囑一遍又一遍,一向嚴厲的父親也變得格外慈祥,深情地說:“石三,你在外麵要吃飽飯羅!錢用完了給我來信就是,我會搭來的。”毛澤東的眼眶一熱,依依不舍地話別:“爹,娘,先生,我走了,請保重。”毛順生看著兒子轉過身去,有些悵然。挑行李送哥哥的毛澤民突然拉了拉哥哥:“哥,爹哭了!”毛澤東猛然轉過身看見兩行熱淚正悄無聲息地從父親臉頰上流下來,他再也忍不住了,一個箭步衝到父親麵前,跪下磕了三個響頭,眼淚像開閘的閥門,不聽使喚往下掉……

1919年10月正在長沙為驅張運動忙得不可開交的毛澤東收到了母親病危的特急家信,他帶上小弟澤覃馬上趕回家。當他們趕到上屋場時,遺憾萬分地獲悉母親已入棺兩天了,而母親臨終時一直在呼喚著他們兄弟的名字,當夜悲痛萬分的毛澤東就在母親靈前對著黯淡的油燈,後來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祭母文》,“嗚呼吾母,遽然而死……”拳拳孝心躍然紙上,表達了他對母親無盡的哀思和感激。而禍不單行,1920年1月23日毛順生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已與世長辭,終年50歲,當時毛澤東正組織湖南“驅張代表團”到達北京,為成立“平民通信社”,揭露湖南軍閥張敬堯的罪行而奔波勞累,根本無暇奔喪,又失去一份精神寄托的毛澤東隻能把痛失親人的苦楚埋在心間,徹夜難眠。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但他也是人,不是神,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是從苦邊出身的。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人們是他成長的沃壤,更是他永遠的牽掛。他反叛的是父親的苛刻殘酷、為富不仁和封建家長製作風,繼承了父親的剛毅頑強、百折不撓和勤儉節省。因此從理性、個別行為上看,他多次挑戰父親的絕對權威,力圖衝破父輩為他設計好的生活框架,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而從情感、整體過程把握,他對父親又永遠心存感激、敬愛之情。這是一種特殊曆史時期的特殊情感。追求進步、充滿激情的青年與充斥父輩腦中的舊禮教、舊思想必定格格不入,背道而馳。毛澤東反對的是整個腐朽沒落的社會,並不是特別針對父親本人。雖然兩人同樣倔強執拗的性格矛盾不可避免,但父親的妥協是深沉的,而且慈祥仁愛的母親在父子爭吵時及時出來圓場,所以對父母,毛澤東始終滿懷深情。

1959年6月25日下午,已66歲高齡的毛澤東帶著對故土與親人的懷念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韶山。在到達韶山的第二天清晨,他獨自一人迫不及待地朝故居對麵的南竹托山走去,在父母墳前,他獻上了用鬆枝紮成的花圈,雙手合十,三鞠躬,深情念著:“父親,母親我看望你們來了!”此時此刻,對父母的懷念和敬愛之情充溢了他的心間,永遠不會淡去。兩老若地下有知,必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