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王誼禍從口出,引火自焚(1 / 2)

王誼,字宜君,是河南洛陽人。他的父親王顯,在北周擔任鳳州的刺史。王誼年少的時候,博覽群書,慷慨激昂,胸懷大誌,還擅長騎馬射箭。

等到隋高祖楊堅受周靜帝禪位,繼承大統以後,對他禮遇有加,高祖甚至親自前往他的府第,和他一起飲酒作樂。太常卿蘇威向朝廷上書,他認為民間戶口增多,但是田地太少,就建議把功臣們的一些封地給老百姓。王誼上奏道:“文武百官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都是賢德之人。剛剛被賞賜爵位封土,卻又被削掉,我覺得這麼做不太妥善。我擔心的是,朝中大臣的功勞還需要表彰,何必擔心百姓田地不夠呢?”皇上也這樣認為,就沒有采納蘇威的建議。

開皇初年,皇上打算去岐州巡視,王誼勸說道:“皇上剛剛坐上皇位,天下民心還未完全歸順,陛下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出行呢?”皇上開玩笑說:“以前我和你的地位、聲望一樣,而現在你卻屈居人臣,或許會認為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我此次巡視,就是想顯顯威風,讓你這樣的人心裏服氣罷了。”王誼笑著退下。不久,他又奉皇上之命出使突厥,皇上誇獎他辦得很稱職,就封他做了郢國公。

不久之後,王誼的兒子王奉孝去世。過了一年,王誼向皇上上書說,公主年齡太小,請求免除服喪。禦史大夫楊素彈劾王誼,說道:“我聽說服喪有多種要求,親疏不同,喪製也會跟著變化,對其處罰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君王曆來推行的辦法,所以不能輕易變動。因此,即使是賢人也不能超越。儀同王奉孝已經和蘭陵公主成婚,奉孝在去年五月去世,剛好一年,王誼就請求讓公主除去喪服。我私下認為,公主雖然是王的女兒,但已經完成了下嫁之禮,為自己的丈夫服喪三年,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若不然,則會被天下君子所取笑。禮儀當中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夫妻是人倫的開始,喪失配偶是人道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不重視起來,是不道德的。早上唱歌,晚上服喪,別人會嘲笑他太早的忘記了哀傷。雖然王誼本意不是要自己忘記禮儀,但是他的爵位很高,他做了這樣無禮的事情,怎麼行呢?他鄙視風俗,有傷教化,是一個不慈祥的父親;輕視喪禮,把兒媳婦弄到沒有情誼的地步。王誼這樣做,有傷傳統,請將他交給相關部門治罪。”也有人上書說不應該治他的罪,隻要對他的恩寵和賞賜少點就可以了。

王誼對此非常氣憤,私下發牢騷。有人上告說王誼意圖造反,皇上下令調查此事。調查回來主事的人說,王誼隻是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實在沒有造反的證據。皇上賞賜他酒喝,然後放了他。這時上柱國元諧也很失意,王誼和他多有來往,言語上多有對皇上不敬之處。胡僧告發了他們。公卿大臣們認為王誼大逆不道,理應當斬。皇上看見王誼,悲傷的說:“我們過去是同學,我很同情你,但是不能置國法於不顧,怎麼辦呢?”於是下詔說:“王誼,在北周的時候就參與政治了,我和他一起讀書,關係要好。但此人性格刻薄,盡說些奇怪的話,裝神弄鬼。我曾告誡過他,他雖然說很後悔,但並沒有改正。他說根據神的旨意,他王誼應該來做這天子,這也是他的命。王誼還說,等到辰巳年,他要在桃、鹿二川起兵謀事,興帝王之業。他還命令手下秘密打聽,窺探朝廷機密。他信任那些旁門左道,對別人說他一定會當上帝王。這樣的人,如果我赦免他,以後一定會造反。我為了禁止暴亂,決心除掉這個險惡之人,他應該服刑!”

皇上讓大理正趙綽對王誼說:“你命該如此,怎麼辦呢?”於是將他賜死,年僅四十六歲。

王誼因為一時的憤懣和不滿,隨意說出了一句對皇帝大不敬的話,卻為自己日後引來殺身之禍,實在是可惜。日常生活裏,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隨時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記禍從口出,不能因逞一時之快,而說出了欠缺理智的話語,做出了欠缺思考的事情,為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隋高祖楊堅在北周做官的時候,和宇文忻的私人感情篤定良好,高祖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和心胸,認為他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大業的人。高祖做了丞相後,對宇文忻禮遇有加,照顧地更多,讓他擔任非常重要和關鍵的職位。尉遲迥起兵造反之後,高祖立即任命宇文忻為行軍總管,跟隨上柱國韋孝寬前往一起殺敵。

當時官軍駐紮在一個叫河陽的地方,因為忌憚於對方的兵力雄厚,沒有人敢領先前去打頭陣。高祖命令高赹前來監軍,當時和高赹一起密謀探討軍事行軍的,隻有宇文忻一個人而已。尉遲迥派遣他的兒子率領重兵把守武陟,想一舉大敗官軍。官軍以宇文忻擔任先鋒部隊,打跑了尉遲迥的兒子,又逼近到相州一帶。尉遲迥派遣三千精兵強將在野馬崗埋伏,想要伏擊過往的官兵。宇文忻得知這個情況之後,派遣手下五百騎兵以最快的速度襲擊了他們,敵軍差不多全部被消滅,還有很多人被俘虜,官軍繳獲了大量馬匹和其他戰略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