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去世以後,太子繼位,這就是後來的周宣帝。周宣帝提拔鄭譯做了開府、內史下大夫,分封他為歸昌縣公,賞賜食邑一千戶,委任他以朝政大事。不久,鄭譯又被升職為內史上大夫,爵位晉升為沛國公,賞賜食邑五千戶,皇上還封他的兒子鄭善願為歸昌公,鄭元琮為永安縣男,又讓鄭譯監修國史。鄭譯很是專權,當時周宣帝前往東京巡視,鄭譯擅自將宮裏的建築材料私下占據,用來建造自己的府邸。周宣帝很生氣,把他貶為平民。劉日方多次呈上奏折,勸說皇帝重新啟用鄭譯。後來周宣帝召他回京,像當初一樣對待他,還讓他做了監管內史事。
起初,高祖楊堅和鄭譯有同學之間的情誼,鄭譯又一向知道高祖儀表不凡,必成大事,所以和他關係非常要好。後來,高祖被周宣帝猜忌妒恨,心裏感到非常害怕,曾私下在一條深巷子中對鄭譯說:“我想離開京城去輔佐藩王,這個你是很清楚的,我把這件事告訴你,你也幫我留意一下。”鄭譯說:“憑借著你的功德和威望,天下有很多人欽佩。你既然想這麼做,我答應你,有機會我一定會告訴你的。”後來皇帝派鄭譯南征,鄭譯向皇帝舉薦隨國公楊堅做他的將軍,皇帝答應了。於是下詔讓高祖擔任揚州總管,鄭譯發兵,和楊堅在壽陽彙聚,討伐陳國。他們走後一段日子,周宣帝大病,於是和禦正下大夫劉日方商量決定,讓楊堅回朝接受托付。鄭譯隨即宣詔:隨國公楊堅總理朝政,文武百官都聽從高祖的命令。
當時,禦正中大夫顏之儀與宦官私下商議,讓大將軍宇文仲輔政。宇文仲進宮麵見皇帝,鄭譯知道後,權衡利弊,認為高祖奪取天下的可能性更大,於是馬上率領開府楊惠及劉日方、皇甫績等人一起入宮。宇文仲和顏之儀見到是鄭譯等人,非常驚奇又害怕,猶豫了一會兒,打算出宮去,高祖乘機抓捕了他們。第二天,高祖做了宰相,任命鄭譯為柱國、相府長史、治內史上大夫事。高祖做了大丞相之後,日理萬機,非常忙碌,他知道鄭譯居心剖側,並不是忠心於自己,就想辦法用功名利祿讓他死心跟著自己。高祖賞賜給他不計其數的寶物,讓鄭譯兼任天官都府司會,總管六府諸事。
鄭譯天生是個淺薄的人,疏於政事,貪贓枉法。高祖慢慢地疏遠了他,但是因為他立有大功,不忍心將他廢除放逐。於是悄悄告訴手下的人不要把什麼事都告訴鄭譯。鄭譯坐在大廳裏,高祖卻沒有什麼事情讓他處理。鄭譯非常害怕,上書請求免去自己的職務,高祖原諒了他,以禮待之。高祖受禪即位後,鄭譯憑借著上柱國和公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府邸,高祖給了他很多賞賜,給他的兒子都分封了職務。
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鄭譯在官任上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皇上派遣使者前往吊唁,分封諡號為“達”,他的兒子鄭元王壽繼承了他的爵位。隋煬帝繼承皇位後,全部廢除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但因為鄭譯是開國元勳,就下詔追封鄭譯為莘公,讓他的兒子元王壽襲承爵位。
這個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心懷剖側、不安好心之人,雖然利用陰謀詭計可以獲得一時利益和別人的賞識,但終究會被別人察覺,遭人唾棄。鄭譯雖然憑借耍手段之術獲得了顯要官職和豐厚的財富,但終究被高祖發現了他的真實性格,慢慢疏遠他,最終他隻能孤單地死去。
竇榮定,是扶風平陵人。他的父親竇善在北周任職太仆,他的小叔父竇熾,在開皇初年擔任太傅。竇榮定儀表堂堂,沉著穩健,氣度不凡,熟悉騎馬射箭。魏文帝的時候,他就是千牛備身。
周太祖一見到他就很賞識,授予他平東將軍的職務,賜予宜君縣子爵位,食邑三百戶。後來竇榮定跟隨周太祖在北芒征伐北齊軍隊,戰爭開始後,北周處於不利形勢。關鍵時候,竇榮定和汝南公宇文神慶帶領兩千精兵,將北齊軍隊攔腰截斷,北齊軍隊才撤退。因為立下戰功,竇榮定升任上儀同。後來又跟隨武元皇帝打敗突厥,奪回被占領的並州。皇帝賞賜他絹三百段,世襲爵位永富縣公,食邑千戶。又跟隨武帝平定了北齊,加升為上開府,授予前將軍和次非中大夫的職務。
竇榮定的妻子是高祖的姐姐安成長公主。高祖小時候和竇榮定的情誼很深,竇榮定也知道高祖將來會做一番大事業,因此特別和他誠心結交。等到高祖做了宰相,統帥左右禁衛軍,派遣竇榮定鎮守天台,總管露門內兩邊的侍衛,經常在宮裏居住。這個時候尉遲迥的叛亂剛剛平息,崤山以東的政局不穩,尉遲迥黨羽還未全部鏟除,朝廷非常擔憂,於是分封竇榮定為洛州總管,在那裏鎮守,皇上還賞賜給他很多寶物。
高祖做了皇帝之後,竇榮定前來朝拜,高祖看著下麵的大臣們說:“我從小厭惡做事輕浮的人,和我性情相近的人中,隻有竇榮定一個而已。”於是賞賜給他大量馬匹和布絹,又打發他回到了洛州。後來竇榮定因為犯事被高祖解除了職務,但是因為自己姐姐安成長公主的原因,不久又封他做了右武侯大將軍。高祖經常到竇榮定的府邸,給予他豐厚的賞賜,還派宮裏負責主管食物的官員每日送一隻羊,其他的美味佳肴都送過去。竇榮定又因為輔佐高祖建立隋朝的原因,被加封為上柱國、寧州刺史,不久又恢複了右武侯大將軍的職務,隨即又擔任秦州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