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突厥進犯隋邊境,高祖派遣竇榮定擔任行軍元帥,統領九大總管和三萬步騎兵,從涼州出兵,在高越原與敵軍相遇,兩軍實力相當,相持不下。那裏沒有水源,官兵們幹渴難耐,隻能刺殺馬匹取血來止渴,有很多官兵被渴死。竇榮定仰天長嘯,感慨無奈。不一會兒,刮過一陣大風,天上下起了大雨,隋軍將士重新振作起來,挫敗了敵人的銳氣。突厥害怕,請求訂立盟約,然後率兵離去。竇榮定班師回朝後,高祖給了他不計其數的賞賜,還加官晉爵,增加一千六百戶的食邑。一年多後,竇榮定被任命為武衛大將軍,隨即又專任左武衛大將軍。高祖還想封他為三公,竇榮定上書說:“我時常在想西漢的衛青和霍去病,東漢的梁冀和鄧禹,他們因為裙帶關係而擁有了顯赫的官位,卻因為驕傲自滿,招致滅族之罪。倘若他們能夠稍微自製,就可以安享晚年了。我實在是有些害怕。”高祖隻能作罷,前後賞賜給竇榮定數不勝數的財物。
開皇六年(公元587年),竇榮定逝世,享年五十七歲。高祖悲痛萬分,為此連朝也不上。讓左衛大將軍親自去掌管喪事,贈給三千匹細絹。高祖對左右大臣說:“我曾想封竇榮定為三公,但被他拒絕,現在我封他為三公,又擔心違背了他的願望。”於是追封竇榮定為冀州刺史,陳國公,諡號“懿”,他的兒子襲承了爵位。
竇榮定麵對高官厚祿的賞賜,並沒有欣然接受。而是靜靜地反思,以史為鑒,從曆史人物中得到了教訓,以此來約束自己,更是因為他對名利的淡薄。麵對突如其來的利益和好處,我們不能隻是不假思索地拿過,而是應該從中看到更多內在的聯係,這樣才稱得上是長久大計。
元諧,是河南洛陽人,家族世代顯赫,在當地很有聲望,頗受大家尊重。元諧生性豪放,不拘細節,非常有氣量,且風度翩翩。年少的時候和隋高祖一起在國子監讀書,對大家非常友愛,兩人關係很是親密。後來因為立下大功,升任大將軍。等到高祖做了北周的宰相,特意召見元諧,讓他做了自己身邊的大臣,多次聽從他的建議和意見。
元諧對高祖說:“你沒有可以互相幫助的朋友,就像是在水裏砌的一堵牆,這樣是很危險的,您一定要注意啊。”尉遲迥作亂造反的時候,派兵進犯小鄉,高祖派遣元諧率兵打敗了他們。後來高祖受禪即位,笑著對元諧說:“水裏的牆到底怎麼樣啊?”於是,賞賜酒宴,大家非常高興,盡興而散。元諧又被升任為上大將軍,加封樂安郡公,賞賜千戶食邑,還奉詔參加修改法律命令的工作。
當時,吐穀渾派兵進犯涼州,皇上下詔讓元諧擔任行軍元帥,率領行軍總管賀婁子幹、郭竣、元浩的幾萬步騎兵前往反擊敵人。皇上對元諧說:“朝廷委派你前往,統領雄兵向西挺進,本來是為了保護國家疆土,百姓安全,而不是貪圖別國疆土,禍害他們的百姓。我們的軍隊,是為了推行仁義道德。吐穀渾的軍隊若是到了邊界,你應該動之以德,曉之以理,誰敢不服從呢?”
當時吐穀渾大將定城王鍾利房率領三千騎兵渡過黃河。元諧從鄯州率兵趕到青海,切斷了他的退路。兩路人馬在豐利山相遇,敵人有兩萬騎兵,被元諧率領的隋軍打敗。敵人派兵駐紮青海,派太子可博汗率領五萬騎兵襲擊官兵,被元諧迎頭痛擊,慘敗而歸。元諧又派兵追擊三十多裏,斬殺、擒獲敵人數萬之眾,對方十分害怕。元諧乘機派人送上書信一封,將其中的厲害關係一一剖析,吐穀渾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率領各自的部落前來投降。
皇上十分高興,下詔書說:“褒獎才能之士,貶低平庸之人,在前朝的時候就聽說過。元諧很有見識,而且機敏過人,文韜武略,滿朝無人能敵。他的智慧和氣節,很符合我的心意。應當給予厚禮,並賞賜他的後人,現在分封元諧為柱國,另外分封他的一個兒子為縣公。”元諧被拜為寧州刺史,很受大家尊重,很有恩威。
元諧的一生為隋朝而戰,他打退敵人的進犯,保全國家安寧、人民免遭生靈塗炭,為他贏得了高官厚祿和巨大聲譽。但後來,卻因剛愎自用的性格,詆毀皇上,被處以極刑。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居功自傲,隨意中傷他人,而是應該保持一種謙遜的心態,這樣才能贏得尊重,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