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字永隆。他做事非常果斷,又很有謀略,他的膽識和力氣也超過了常人。北周元年(公元557年),憑借著父親李賢的功勞,李崇被封為回樂縣侯。當時他的年齡還小,拜侯的那天,親戚族人前來道賀,隻有李崇獨自哭泣。李賢感到很詫異,問兒子為什麼要哭,李崇說:“我並沒有給國家立下什麼功勞,卻在年紀這麼小的時候被封侯,我應該報答皇上和朝廷的恩德,但是這樣一來我就不能留在父母身邊孝順了,所以很傷心。”李賢對此大為奇怪。
李崇起初做了州裏的主簿,但這不是他的愛好,所以就辭去了這份官職,請求擔任率領將士的都督。後來李崇跟隨宇文護討伐齊國,因其功勳卓著,被朝廷提拔為儀同三司。不久之後又被任命小司金大夫和監製軍器的職務。建德初年,李崇升任少侍伯大夫,轉任少承禦大夫,
兼太子宮正。周武帝平定齊國的時候,任命李崇做了自己的參謀,後來因為他顯著的功績被朝廷授命為開府,襄陽縣公,賞賜一千戶食邑。不久之後又改封為廣宗縣公,轉任右司馭。
隋高祖在周朝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被任職為左司武上大夫,不久擔任懷州刺史,爵位晉升為郡公,食邑增加到了兩千戶。尉遲迥開始起兵謀反的時候,派遣使者去招募李崇。李崇起初想答應尉遲迥的使者,後來打聽到自己的叔父李穆歸附了隋高祖,還獻上整個並州,他感慨道:“全家有幾十人享受榮華富貴,現在國家遇上了這樣的大災難,我竟沒有辦法杜絕,我有什麼顏麵活在這個世上呢?”上柱國韋孝寬懷疑他響應尉遲迥,意圖造反,於是和他一同居住,日夜監視。李崇的兄長李詢擔任元帥長史,經常勸慰他,李崇因此歸順了隋高祖。等到尉遲迥的大軍被擊敗,李崇因功被授命為大將軍。尉遲迥的叛亂被徹底平定後,他又被任命為徐州總管,不久之後升任為上柱國。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李崇擔任幽州總管。突厥軍隊隻要進犯隋朝邊境,李崇就率兵將他們打敗。奚、契丹等國懼怕他的威嚴和武力,都爭著歸順隋朝。後來突厥大舉侵犯,李崇率領手下的步兵和騎兵三千多人抵抗,轉戰十幾天,部下大多戰死,於是他率領手下剩下的士兵在砂城堅守。砂城本來就是一座荒廢的城池,不可以用來守禦敵軍,大家從早到晚拚死作戰,又沒有吃的食物,隻能等到夜裏偷偷出城進入突厥軍營搶掠牲畜,當做糧食。突厥人都很懼怕他,對他也加大了防備,一到夜晚就在城外等待。李崇的軍隊因為饑餓,實在沒有辦法,可一出城就遇到敵人,最後大部分人基本餓死。天亮後,從城外回到城中的,盡管還有百來人,但大多數都受了重傷,不能再繼續戰鬥。突厥人想逼迫他投降,派人對李崇說:“如果你能夠投降的話,我們就加封你為特勤。”
李崇知道自己難免一死,對他手下的士兵說:“我李崇,作為敗軍之將,理應當斬,今天我要以死向國家謝罪。你們看到我死後才能向賊人投降,如果有機會分散逃走,盡量回到家鄉。如果見到皇上,向他轉告我的心意。”說完,手拿刀劍衝向敵人,結果中箭而死,年僅四十八歲。朝廷追贈他為豫、申、永等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諡號為“壯”。他的兒子李敏承襲了他的官爵。
李崇一生忠於北周,後來歸順高祖,他鞠躬盡瘁,盡心盡力。麵對敵人高官厚祿的誘惑,絲毫不動心,以國家榮譽和利益為重,寧可戰死也決不投降,其高風亮節,大將做派,引後人崇拜、仰慕。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與責任,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梁睿智平漢川
梁睿,字恃德,是安定烏氏人。他的父親梁禦,
在西魏任職太尉。梁睿在年少的時候,性格深沉,卻非常敏銳聰慧,是一個很有道德品行的人。周太祖的時候,因為梁睿是功臣後代,在宮中生活過幾年。周太祖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和梁睿一起生活,一起接受老師的教誨,共同學習,幾人私下感情非常要好。
在梁睿七歲的時候,他承襲了廣平郡公的爵位,後來一直升遷到儀同三司,有了五百戶的食邑。不久之後又出任本州大中正。到了西魏恭帝的時候,他擔任開府,改封為五龍郡公,朝廷授命他為渭州刺史。北周閔帝即位後,任命他做了禦伯。不久,他離開京城做了中州刺史,鎮守新安,防備齊國。後來,齊人進犯,梁睿統帥軍隊打敗了他們,孝閔帝非常高興,授命他做了大將軍,爵位晉升為蔣國公,到京城當了司會。後來梁睿跟隨著齊王宇文憲在洛陽一帶抵抗齊國大將斛律明月,每次作戰英勇殺敵,立下很多功勞,升職為小塚宰。北周武帝的時候,梁睿曆任敷州刺史、涼安二州總管,在每個地方都有顯著的功績,後來升到了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