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萬事拜托”的感恩文化
鬆下幸之助稱得上是現代史上最成功的實業家之一,隻有4年的小學經曆,9歲以100日元創業,發展到鬆下集團最終成為世界三大電器企業之一,鬆下本人也在日本富豪榜中雄踞首位。在日本,他被尊為“經營之神”;在西方社會,他的照片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麵,躋身世界級企業管理天才的行列。
20世紀30年代中期,基於“以人為本”,為了振奮員工的“鬆下精神”,幸之助專門製作了公司的“社歌”,還製訂了“鬆下七精神”:產業報國、光明正大、協和一致、努力向上、禮貌謙虛、順應時勢、感恩報效。為了使眾多的事業部都能貫徹幸之助本人的經營理念,鬆下集團在每年年初進行一次由幸之助參加並做訓示的“經營方針發表會”。在每個工作場所,實行“朝禮”製度,背誦公司“七精神”,最後還要宣誓:“作為一個產業者,絕不違背自己的本身”;下班前的幾分鍾,員工還要對照公司的“七精神”檢查一天的言行。這種“朝禮”製度,已被日本許多企業所采用。
鬆下認為:當員工有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麵,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隻要站在員工的後麵,心存感激即可;當員工達到5萬至10萬人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還必須雙手合什,以拜佛般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鬆下先生一向有“企業的最大財產就是人”的信念,並且正因為員工是財產,所以不可以隨便裁減。
從另一個角度講,鬆下先生的“企業的最大財產就是人”的理念正是來源於他那種“萬事拜托”的感恩心態。
企業猶如一個大家庭,它的興衰榮辱與其中每個成員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企業成功了,固然有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功勞,但也有普通員工的汗水和心血。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和企業家,必須具有對下屬和員工的感恩心理,真心地感激自己的下屬和員工:沒有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成功。隻有這樣,才能把下屬和員工維係在企業這個大家庭之中,同呼吸、共命運,為企業的興旺發達赴湯蹈火。鬆下先生對下屬和員工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心態去發號施令,而是以“請”的心態,以“萬事拜托”的心態,與下屬和員工相處,使下屬和員工們感到:公司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是公司的主人。這樣下屬和員工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獻給公司。
思考與互動
1.對於鬆下先生“萬事拜托”的心態,你有何感想?
2.你如何理解“感恩”一詞的含義?
蒙牛:以感恩心為文化靈魂
蒙牛有這樣一組數據:銷售收入從1999年的0.37億元飆升至2003年的40.7億元,後者是前者的110倍,年平均發展速度高達323%!在中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為第2位,創造了在誕生之初1000餘天裏平均一天超越一個乳品企業的營銷奇跡!“蒙牛速度”,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麵旗幟;那麼,它究竟用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來引領“蒙牛速度”呢?
具體而言,蒙牛的企業文化表現在“十二個字”上:誠信,百德誠為先,百事信為本,誠信是蒙牛文化的核心;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報恩是蒙牛做人的原則;尊重,建立相互尊重的蒙牛拇指文化,讓人人都感到偉大和崇高,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義;合作,二人為從,三人為眾,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合作中共贏是蒙牛人做事的原則;分享,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與別人分享的智慧,隻有分享的思想才有力量,沒有分享,就沒有團隊的成長;創新,創新是舊的資源新的整合,創新是蒙牛事業發展的靈魂,與時俱進是不斷創新的關鍵。
蒙牛根據自己的企業文化,精心設計了每年的兩個獨特節日:7月19日的學習節——將學習成果與半年工作成果總結相結合的一次團隊分享共贏的節日;11月份最後一個周五的感恩節——蒙牛將這一天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對蒙牛的合作者、支持者、消費者進行真誠答謝和感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