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放開胸懷(1)(2 / 3)

“下一個問題呢?一年有多少秒(Seconds)?”

“這個有點難,”阿甘說,“我想了又想,覺得答案應該是‘12’。”

彼得驚得目瞪口呆:“‘12’!天啊,你怎麼能說一年隻有12秒?”

阿甘說:“是的,是‘12’,它們是1月2日(JanuarySecond)、2月2日(February Second)、3月2日(MarchSecond)……”

“好了,好了,”彼得打斷阿甘,“我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這個答案又出乎我的意料。不過我還是算你對了。讓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問題,你能說出上帝的名字嗎?”

“安迪(Andy)!”阿甘回答說。

彼得問:“你怎麼知道上帝的名字是安迪?”阿甘說:“你知道的,我們在教堂裏常唱的那支歌:‘安迪與我散步,與我談話。’(Andy Walks with me,Andy tals with me.)”

由此得出,總是會有另一種觀點存在。對同一個問題,你與別人的看法不同,這並不證明你是錯的。

任何問題都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即使是聖徒彼得的也不行。不要用自己的觀點來要求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左右。生活及思想都是多元化的。

5還給大自然

位於美國費城與威明頓之間的私家花園叫“長木公園”(kongwood Gardens),已經有200多年曆史。在它的主人50多年前把它送給公眾之後,更成了拜訪大費城地區的人們必然要光顧的地方。

在200多年前,花園的主人就經常在這裏植樹。現在這些古老的樹上都掛著小牌,標明杜邦家族的功績。他們每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時候都清楚地確定了這樣一個原則:這個“還給大自然”的家族花園永遠不能改做他用。

杜邦家族以製造黑火藥起家,200年來一直經營和開發化工業,創造了無數科技奇跡和億萬財富。但是化工業在使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大自然帶來很多汙染,它產生大量汙水、廢氣和有毒廢物,也曾有過中毒、工傷等意外事故。最老的家族企業創始人皮埃爾·薩米埃爾·杜邦的孫子就是死於一次火藥庫爆炸事故。

也許是感到對大自然曾犯下罪過,要做懺悔和補償;也許這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情感;也許他們用得著這樣一座證明財富的領地……從1700年比斯買下這片土地,到1906年杜邦先生再買下,一代又一代的杜邦子孫盡職盡責地照料著這片土地,經過將近300年的生態繁衍,已經很難定義它是“人工園林”還是“自然景觀”。它成為動植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樂園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公園的路上,你會看到很多大學生跪在花草間勞動,登在高高的梯子上修剪花枝,吃力地搬著沉重的大花盆……他們都是誌願者,假期常常自願來工作。整個1050英畝秀麗景色隻有54個園丁管理,其他基本靠誌願者的義務勞動了。

遵照皮埃爾·薩米埃爾·杜邦先生的遺言,“長木公園”作為向大眾提供展覽、教育及享樂的地方,是一個非營利、也不接受政府資助的觀賞性公園,公園為大眾提供園藝研究及學習機會,長年開設很多課程,接受各國留學生。

人與自然不是像我們口號裏講的那樣:征服與被征服。共存、影響、互利、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們已嚐盡了破壞索取的教訓,可曾想到還給自然一些什麼嗎?

6歪打正著

有一次,古埃及國王胡夫舉行盛大的國宴,廚工們忙得團團轉。一名小廚工不慎將剛煉好的一盆羊油打翻在灶邊,嚇得他急急忙忙用手把混有羊油的碳灰一把一把地捧起來扔到外邊去。扔完後趕緊洗手,手上竟出現滑溜溜、粘糊糊的東西,而且洗後的手特別幹淨。

小廚工發現這個秘密後,便悄悄地把扔掉的羊油碳灰撿回來,供大家使用,結果每個廚工都洗得又白又淨。

後來,國王胡夫發現廚工們的手和臉潔白幹淨,沒有了以往的油垢,便盤問起來。小廚工如實道出了原委。國王胡夫試後讚不絕口。很快,這個發現便在埃及全國推廣開來,並傳到了希臘和羅馬。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人們研製出了流行世界的肥皂。

1885年,亞特蘭大市一個名叫潘伯頓的業餘藥劑師以柯樹葉和柯樹籽為基本原料,經過多次的試驗,製成了一種具有興奮作用的健腦藥汁。這便是美國最初上市的可口可樂。但可口可樂的銷量很低,潘伯頓也非常焦急。

有一天,一位頭痛難忍的病人請求服用健腦藥汁。店員在配藥時,本應向瓶內注入自來水,實際上卻誤注了蘇打水。病人一飲而盡。待店員醒悟過來感到束手無策之時,病人的頭痛卻止住了。店中眾人禁不住連聲稱“妙”。潘伯頓頗受啟發,立即往健腦藥汁中加入一定量的蘇打水,並在“包治神經百病”的廣告旁邊,添上了“香醇可口、益氣壯神”等讚語。可口可樂奇跡般地從一種藥劑,搖身一變而成為風行世界的上等飲料,其銷量與日俱增。

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書寫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一大批不能書寫的廢紙。他被扣工資、罰獎金,最後還遭到解雇。正當他灰心喪氣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提醒他,讓他仔細想一想,能否從失誤中找到有用的東西。於是,他很快認識到,這批紙雖然不能做書寫用紙,但是吸水性能相當好,可用來吸幹器具上的水。於是,他將這批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投到市場後,相當搶手。後來,他申請了專利,成了大富翁。